今天小编(賁芳蕤)要和大家分享的是vivo成立机器人Lab:不逐三分鐘熱度,要造一片林,欢迎阅读~
在友商扎堆电动汽车时,vivo 选择了一条更 " 硬核 " 的路——做聚焦个人和家庭场景的消费级机器人。
在博鳌亚洲论坛 2025 年年会,vivo 官宣成立机器人 Lab(实验室),正式进军机器人行业。
从我们了解到的信息,vivo 的机器人业务,划重点就是:
1. 主攻消费级市场,做个人和家庭场景的机器人;
2.vivo 只做最核心的 " 大腦 "+" 眼睛 ",其他的交给供应链。
vivo 的入局逻辑
2025 年春晚的宇树机器人扭秧歌之后,机器人就成 DeepSeek 之外的另一条主线。
除了救灾、高空作业、军用等类型的特种机器人,机器人现在的典型用途,一是进工厂,二是进家庭。没有人会怀疑家庭机器人在家庭服务、养老、医疗健康、教育等多个领網域的前景,但其技术和落地难度明显更高。
当前家用机器人市场尚处概念教育阶段,技术落地还面临能耗、安全、互動等多重挑战。
特斯拉、宇树、智源、波士顿动力等涉足机器人领網域的大公司都曾表示,现在距离家用机器人落地还很远,乐观估计需要 3 年,保守估计是 5 到 10 年。而机器人领網域群雄角逐的时间点,应该会在 3 到 5 年之后。
但这种行业的突破点往往不是均匀的,而是会在某个时刻突然爆发,就像大模型的发展一样。2022 年、2023 年的时候,根本没人想到 AI 会达到现在的高度。
而 vivo 做机器人的逻辑,类似 vivo 的自研芯片,专注大腦 + 眼睛,不做全身硬體,其他的交给供应链。
人是赚不到自己认知之外的钱的——探索和成长要走出舒适区,但商业,就应该在自己的 " 舒适区 " 把长处发挥到极致。
vivo 认为之前已经布局的 6G、人工智能、MR(混合现实头显),会很自然地导向未来的消费级机器人,通过 " 技术复用 + 场景延伸 " 模式不断开辟新赛道,形成 " 硬體 - 数据 - 场景 "、" 机器人 - 手机 -MR" 闭环反哺机制。
vivo 的底气,是手机业务积累的 AI 算法(蓝心大模型)、影像空间感知技术(MR 视觉),以及全球 5 亿 vivo 智能设备用户为机器人场景落地提供的训练和试炼场所。
vivo 选的是硬骨头:
机器人的 " 大腦与眼睛 " 之困
机器人项目花费巨大,目前还无法实现闭环,技术上还有很多难以突破的点。
现在的机器人,有两种情况:" 头腦简单 + 四肢发达 ",或者 " 头腦简单,四肢也不发达 "。
宇树科技创始人兼 CEO 王兴兴在上一年接受采访时曾表示,硬體不是做人形机器人的瓶颈,目前限制具身智能发展的还是 AI 水平。
直到现在,还没有厂商能把真正的大模型安装到机器人的 " 腦子 " 里。搞大模型的人想着怎么安到机器人上,而做机器人的人想着怎么弄出大模型。这两拨人的方向完全不同,但都想做融合。
其实除了波士顿动力和 animal,全世界团队,包括宇树,基本都是基于 MIT 开源方案重构的。现在 MPC+ 强化学习、WBC+ 强化学习、完全强化学习端到端,各种派系都有。就连宣称 MPC 最强的波士顿动力,最近也在搞强化学习。
现在基于 AI 模型的仿真和训练,还只是前期做一系列训练,然后形成可以本地部署的控制策略。因为如果像手机那样做端侧 AI,甚至是把所有的运算都放到本地,就需要增加很多计算板,会遇到散热和供电等多重问题。
而机器人的 " 眼睛 ",机器视觉和空间感知就更不用说了。现在的机器人,机器视觉系统和运算能力都很弱。看不清、看不明白现实世界,谈何互動。
机器视觉对通用非标障碍物的检测、对场景中的 3D 结构拓扑的归纳总结都是难点。而且像是特斯拉之类的车企,他们在自动驾驶上的大部分算法和数据都无法在机器人上直接复用。
但 vivo,却偏偏选择 " 大腦 + 眼睛 " 这两个最难啃的骨头,主攻 AI 算法与空间感知技术,希望降低机器人商业化的门槛 。
大腦对应的是 AI(大部分是端侧 AI),眼睛对应影像相关的机器视觉和图形处理,它们的 " 中间件 " 是 MR 头显就在用的空间感知技术。
AI 和影像是 vivo 这种手机大厂的强项,而混合现实头显则是 vivo 布局数年的领網域。
早在 2017 年,vivo 就成立了 AI 全球研究院。vivo 当时就明确表示:人工智能是技术创新的底层技术,vivo 将 " 过饱和 " 地投入 AI 领網域。
最新的公开资料显示,vivo 在人工智能的投入已经超过 230 亿元,自 2019 年起就维持着手机业内最大规模的千人 AI 团队,每年大模型研发都会投入 20 到 30 亿元。
混合现实头显这边,vivo 在 2019 年的上海 MWC 上就展示过自己 AR 眼镜。vivo 执行副总裁、首席运营官胡柏山早在 2024 年博鳌亚洲论坛期间就表示 " 下一代有手机潜质的产品将是 MR,对此 vivo 已经准备多年 "。
在 2024 年底,vivo 的 MR 团队已经达到 500 人规模。根据各路小道消息,vivo 内部更新了几代的 MR 头显原型机,但当时碍于业内匮乏的 MR/XR 应用和内容资源,最终都没有发布。
而在 2025 年博鳌论坛现场展示的 vivo 混合现实头显 vivo Vision ↑,是 vivo 在 MR 领網域的阶段性成果。
vivo 表示其 MR 头显,在部分指标体验上已经超越了苹果的 Vision Pro,并将在今年 8-9 月,于全国十几个城市上线高保真原型机体验。
把之前的技术 " 点 " 串成线之后,就能看出 vivo 说的 " 技术复用 + 场景延伸 "、" 渐进突围、沿途下蛋 " 是什么意思。
现在回过头来看,vivo 此前为听障视障人群重点研究的 " 无障碍功能 ",当中使用的 AI 机器视觉、AI 听觉技术,也成了机器人研究路径上的技术点。甚至以后的家用机器人,也能像 MR 头显一样复用 vivo 手机的销售渠道。
特斯拉都头疼的供应链问题
除了技术,还有绕不开的量产和供应链的问题。特斯拉 Optimus 机器人在 2021 年官宣之后,马斯克就不间断地在 X 上吐槽机器人没有供应链。
现在的单台机器人动辄 60-70 万元,当中大部抽成本都花在了各种特殊尺寸和扭矩的电机上,各家都在自研电机,根本没有所谓的供应链和产业链可言。
在《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梳理》报告中的数据显示,特斯拉 Optimus Gen-2 机器人的零部件成本中,电机、丝杠、减速器的成本占比超过 50%,比传感器成本还高 13%。
如果有 vivo 这种头部大厂入局,凭借其 30 年来积累的技术和供应链能力,可能会像当初手机产业链 " 孵化和赋能 " 智能家电、电动汽车那样,明显加速机器人技术和供应链的迭代速度,并大幅降低零部件成本。
随着技术和供应链的成熟,电机、丝杆、减速器的型号可能会逐渐统一,价格也会大幅下降。成为标品之后,之前的千元电机就可能降到百元级别。业内主流认为,单台机器人的成本,最后将降到 10 到 20 万之间,甚至是 10 万元以内。
但没有人知道,新领網域会是 "3 年爆发 " 还是 "10 年长跑 "。
面对 AI、机器人这些新兴领網域,不论国外,主流大企业都是跟随策略,他们会等行业成型再跟进。这种后发先至的故事不性感,大家更喜欢孤胆英雄,然而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孤胆英雄。
这应该就是 vivo 强调不是竞争,而是共建生态的重要原因。
vivo 不缺资金,也没有上市公司的股价焦虑,没有蹭机器人热点的动机。
vivo 此番大举官宣,更像是在招揽未来的合作伙伴。
目前,vivo 已经在招聘机器人相关的工程师,年薪百万,而且覆盖上海、杭州、深圳、东莞等多个城市↓。
长期主义者:棋局之外,落子未来
消费级机器人,是中国智造的新变量,它可能会是下一个 " 新能源车 " 级的产业机遇。
但国内机器人的发展风向,还严重依赖于像特斯拉等国外公司的引领。就像 24 年上半年,特斯拉发布会前后,机器人领網域的投资热度就是冰火两重天。
行业发展之初,只要你去做,并且能够做出来展示给大家,那就是成功的,没有那么多对与错,每一条路都能走通,逻辑都能闭环自洽,最怕的是瞻前顾后和方向不稳。
vivo 已经在 AI 领網域,向大家展示了自己的战略定力。
虽然表面上,各家发布会都必提 AI,但内部把 AI 提到战略高度的手机厂并不多,大部分还是在观望,等着明确落地方向后再跟进。
大规模的 AI 投入,在国内手机厂中其实是很难推动的,而 vivo 是个例外。
vivo 在几年前就表示,对于 AI、MR 这些核心战略,是可以 2、3 年,甚至 5 年不盈利的。现在看来,所言非虚。
机器人的爆发点难以预测,没人能预测哪些技术突破能推动机器人迈上新台阶,但以后肯定会有 vivo 的身影。
因为一旦确定了要做的事情,vivo 就真的会真枪实弹地上了。
雷峰网雷峰网雷峰网
关于vivo成立机器人Lab:不逐三分鐘熱度,要造一片林就分享完了,您有什么想法可以联系小编(賁芳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