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集玲琳)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你一年要用到多少塑料?中国人是这个数,欢迎阅读~
大家好,这里是环境小喇叭栏目的第 32 期。这一期,我们为大家搜罗了以下值得一看的环境研究和新闻:
1)2022 年全球新生产的塑料中,不到 9.5% 来自回收材料
2)微塑料导致植物光合作用下降,平均削弱 7% 到 12%
3)瑞典回收中心被旧衣服淹没
4 ) 鸟也有 " 路怒症 ",被车吵到有更强的攻击性
5)特朗普关税大棒可能短期减排,但长期来看阻碍气候行动
全球塑料中不到 9.5% 由回收材料制成
虽然经常看到塑料回收再利用的新闻,但它们真实的利用情况究竟如何?
近期,由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助理研究员谭全银及其团队完成的一项研究指出,2022 年全球生产的 4 亿吨塑料中,只有不到 9.5% 是由回收材料制成的;剩下的 3.62 亿吨塑料中,98% 产自化石燃料,主要是煤和石油。这是第一次有研究从全球范围系统梳理塑料的整个生产、使用和处理过程。
2022 年全球新生产的塑料里只有不到 10% 由回收材料制成|参考文献 [ 1 ]
这项研究发表在《通讯 - 地球与环境》(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上。研究者通过汇集各国统计数据、行业报告和国际数据库,对塑料的 " 前世今生 " 做了全面分析。虽然有很多国家在推动回收,但真正被回收利用的塑料比例仍然非常低。
2022 年产生了约 2.68 亿吨塑料废弃物,其中只有 27.9% 被送去分拣——即便如此,被分拣的塑料中仅有一半得到真正回收,41% 分类后的塑料仍然被送去焚烧,8.4% 被填埋。总体而言,2022 年全球仍有 40% 的塑料垃圾被直接填埋,虽然这一比例已低于 1950-2015 年间的 79%,但情况依然严峻。
研究还发现,塑料消费在不同国家间差异巨大。中国是全球塑料使用总量最多的国家,年消费量达 8000 万吨;而美国人均使用量最高,平均每人每年达 216 公斤,高于欧盟(86.6 公斤)和日本(129 公斤),中国平均每人每年消费约 50 公斤。
微塑料导致植物光合作用下降
微塑料污染已经无处不在。空气、土壤、食物,甚至人类的大腦里都能检测到它们。这些微塑料,也影响着植物的生命活动——光合作用。
一项最新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的研究发现,微塑料会导致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力下降,平均削弱 7%-12%。
研究显示,不同类型的植物都受到了影响:陆地作物(如玉米、水稻、小麦)光合作用下降 6% – 18%;海洋植物(如海藻)下降 2% – 12%;淡水藻类下降 4% – 14%。
覆地用的塑料薄膜|图虫创意
研究团队估算,如果这种趋势持续下去,未来 25 年内,全球农业每年将损失4% – 13.5%的主粮产量。水产养殖也可能因基础藻类减少而下降多达7%,这对依赖海产品的国家和贫困地区影响更大。
更令人担忧的是,大部分气候模型都假设植物会继续稳定地吸收二氧化碳,帮助我们减缓全球变暖。如果光合作用效率下降,植物吸收碳的能力减弱,气候危机将更难控制。
研究人员指出,减少微塑料污染是关键。团队估计,如果能把环境中的塑料颗粒量减少 13%,就可能挽救多达 30% 的光合作用损失。
瑞典回收中心被旧衣服淹没
自今年年初起,欧盟正式实施新规,禁止将纺织品与其他垃圾一同丢弃,所有成员国必须对旧衣物进行单独的回收处理。这项新政策旨在推动循环利用:将仍可穿的衣物再使用,受损的则作为填充、保温或复合材料进行回收。
瑞典衣物回收中心爆仓|phys.org
新规生效后,瑞典各地的回收中心迅速 " 爆仓 ",今年 1 月和 2 月的纺织品回收量相比去年同期增加了 60%。这些衣物中,大约 60%-70% 可以再使用,20%-30% 被加工成填充物或保温材料,只有 7%-10% 会被焚烧发电。相比过去旧衣服基本都被烧掉,这已经是很大进步。
相比欧盟平均水平,瑞典人扔衣服已经算少。根据瑞典自然保护协会(Swedish Society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Nature)的数据,瑞典人每年人均扔掉 10 公斤衣服,欧盟 2022 年的数据则是人均 19 公斤。虽然人均扔衣服不算多,但瑞典缺乏本地大型分拣工厂,仍然无法承载如此大的分拣回收工作,许多旧衣只能出口到立陶宛等国家进一步处理,这也让一些人批评瑞典出口快时尚垃圾。在瑞典部分偏远地区,比如瑞典北部城市基律纳,因为缺乏设施,依旧只能焚烧衣物。
根据瑞典环保署的数据,生产一件 135 克重的 T 恤,需消耗 2500 升水和 1 公斤化学品,并排放 2-5 公斤温室气体。为应对服装行业的环境压力,欧盟成员国在 2025 年 2 月初步达成協定,计划要求像 H&M、Zara 等快时尚巨头为其售出衣物的回收、分类和再利用承担费用,促使整个行业走向更可持续的路径。
鸟也有 " 路怒症 "
最新发表在《动物行为》(Animal Behaviour)期刊上的研究表明,生活在靠近道路区網域的加拉帕戈斯黄莺,表现出了更强的攻击性行为,而远离公路的同类则平静许多。
这项研究由英国安格利亚鲁斯金大学(Anglia Ruskin University)和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康拉德 · 洛伦兹研究中心(Konrad Lorenz Research Centre)共同开展,研究对象是生活在加拉帕戈斯群岛的黄莺亚种(Setophaga petechia aureola)。这些鸟类分布广泛,是该群岛上的常见鸣禽。
加拉帕戈斯黄莺|David M. BelleBird S61567289
研究团队在群岛上的佛罗雷亚纳岛(Floreana)和圣克鲁斯岛(Santa Cruz)共設定了 38 个测试点,其中 20 个位于距公路 50 米以内、18 个远离公路超过 100 米。他们播放鸟鸣声模拟入侵者,并在部分实验中加入了录制好的交通噪音,观察鸟类的反应。
结果显示,在交通噪音背景下,居住在公路附近的鸟类表现出更高的攻击性,例如频繁飞向音响、靠近 " 入侵者 "。相反,远离道路的鸟类在有噪音时攻击性反而降低。即使是在佛罗雷亚纳岛这样只有大约 10 辆车的小岛,这种趋势依然明显,说明哪怕是极少量的交通噪音也足以改变鸟类的行为反应。
除了攻击行为,科学家还发现了鸣叫行为的变化。在圣克鲁斯岛,黄莺在听到交通噪音时延长了叫声的持续时间;而在所有地点,无论是否靠近道路,黄莺们都提高了鸣叫的最低频率,以减少与低频交通噪音的重叠,使自己的叫声更容易被听见。
研究人员指出,这种适应可能来自鸟类对噪音的长期经验,也可能是个体在生活中逐步学习的结果。他们认为,这项研究强调了动物行为的可塑性。即使在偏远地区,人类活动也能显著影响野生动物的行为模式。
特朗普加关税可能引起减排?
特朗普近期高举关税大棒,可能意外起到减排的效果——因为国际贸易放缓,船舶、飞机和卡车等运输工具消耗的燃料减少,可能会短暂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但这种影响是微弱且短期的,关税将严重干扰绿色能源的发展,全球清洁能源转型将因此受到更大阻碍。
特朗普向无人岛屿也征收关税,岛上有不少企鹅|@Gabefin
" 如果经济活动放缓或进入衰退,这可能在前一两年对气候有帮助,但没有人希望发生这种情况。" 全球碳项目负责人 Rob Jackson 说," 长期来看,这对气候是不利的,因为关税对清洁技术行业影响很大,尤其是对中美之间的贸易。"
目前,中国生产了全球超过 80% 的太阳能板和大部分电动车零部件。关税将导致这些产品价格上涨,拖慢太阳能、电池储能和电动车的普及进程,同时推高风能、储能设施和变压器的建设成本,削弱其经济性。
美国是目前全球碳排放量第二高的国家。专家担心,随着清洁能源技术被切断来源,美国会转而更依赖本土的天然气和煤炭,延续高碳能源结构。同时,中国可能将清洁能源产品转向其他国家,这有助于其他国家减排,美国则将被甩在后面。
参考文献
[ 1 ] https://phys.org/news/2025-04-global-plastics-recycled-materials-reveal.html
[ 2 ] https://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microplastic-pollution-is-messing-with-photosynthesis-in-plants/
[ 3 ] https://phys.org/news/2025-04-sweden-discarded-fast-fashion-items.html
[ 4 ]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5/03/250320195313.htm
[ 5 ] https://apnews.com/article/trump-tariffs-greenhouse-gas-emissions-wind-solar-carbon-dioxide-bf69fb8152a4f53dec727cb6cce55daa
[ 6 ] https://www.theguardian.com/environment/2025/apr/11/global-climate-action-casualty-trump-tariffs
作者:黄线狭鳕
关于你一年要用到多少塑料?中国人是这个数就分享完了,您有什么想法可以联系小编(集玲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