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郜萌運)要和大家分享的是連殺25個孩子,她卻當自己是天使,歡迎閲讀~
7 年,殺死 9 至 25 名嬰兒,包括自己的孩子。
人皮魔鬼?
但她卻在審判台上信誓旦旦:
沒有人比我更像天使了。
我的殺生,純粹為了幫助——
拿針的女孩
The Girl with the Needle
入圍戛納金棕榈、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
丹麥第一影後崔娜 · 蒂虹主演。
改編自丹麥真實殺人案。
在 1913 年至 1920 年的七年間,道格瑪 · 奧弗比借保育員的名義,謀殺了包括自己一個孩子在内的 9 至 25 名兒童,于 1921 年被判處終身監禁。
但,比起只将槍口對準道格瑪,正義凜然地對其槍決。
導演馬格努斯 · 馮 · 霍恩更冷酷,他要無差别掃射所有人," 通過這部電影,我想探索在地獄裏做好事的可能性。"
為此,導演采用黑白色調與 4:3 畫幅,在陰沉、壓抑的氣氛中,重現二十世紀初人間地獄的可怖。
那麼,是誰,在制造地獄?
又是誰,是地獄裏的天使?
不妨帶着這兩個問題,進入今天的故事。
先從受害者嬰兒的母親、拿針的女孩,講起。
卡羅琳(維多利亞 · 卡門 · 索内 飾),一名紡織廠女工。
一開始,她拿的是縫紉機的針。
看這針,尖鋭、鋒利,可在粗硬的軍裝面前,還是敗下陣來,時不時折斷開裂,害得卡羅琳被主管責罵。
她也只能嘀咕兩句,埋下頭來忍氣打工。
裸辭?她想都不敢想 ……
前方打仗流血,後方民不聊生。
工作難找,温飽難保,卡羅琳因交不起房租被房東趕出門,而參軍的老公生死不明,反倒成了申請寡婦補助的障礙石。
動蕩的時局,下行的經濟,不安穩的大環境,卡羅琳的生活,早已如地獄。
眼前西裝革履的老板,一度被卡羅琳視為救命稻草。
帥氣、多金、還喜歡自己,她将後半輩子的幸福,全押在老板身上。
恰好,前方傳來捷報,戰争結束了,一切似乎都在穩中向好地前進着。
可參軍的丈夫,也回來了。
貧窮、落魄、變得像個怪物。
他臉上的傷疤,固然指向戰争對人體肉身的傷害,但也指向一層更無形、更刺人的精神凌辱——
人與人之間的冷漠、無情、高高挂起。
電影中有一幕。
在一個小劇場裏,丈夫作為 " 戰争的殘酷遺物 ",摘下面具,出賣自己的傷痛。
台下的人,神色各異,驚詫、害怕、嫌棄、覺得惡心 ……
出生入死的戰士,淪為遭人側目的小醜。
這一幕,便是當時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寫照與縮影。
沒有真情,沒有關心,沒有善意,只有利益、算計與嘲弄。
就如卡羅琳,看到帶着滿臉傷痛的老公,她雖面露不忍,可權衡利弊之後,仍兇狠驅逐。
亂世當道,善良成為了累贅,自私成了保命之道。
可利己主義者,又何止女主一個?
前房東,明知卡羅琳孤立無援,還是将她趕了出門。
成屋東,時時擔心卡羅琳失業,為的是自己能順利收租。
而老板呢,也不過是萬花叢中過的 " 媽寶男 ",需要承擔責任的時候,他悶聲躲在母親身後。
任由昔日愛人被奚落、被解雇,即使他知道——
卡羅琳懷孕了。
真正的怪物,并不是相貌醜陋的丈夫,而是儀表堂堂卻内心冷血的人們。
這讓卡羅琳在地獄裏陷得更深、更無力。
拿針的女孩,只能再一次拿起縫紉針。
可這一次,針頭對準的,卻是脆弱的肉身。
正當這個時候,道格瑪(崔娜 · 蒂虹 飾)出現了。
她不僅從血水中救出痛到昏厥的卡羅琳,還給她留了一條後路:道格瑪能給孩子找到寄養家庭。
面對突如其來的善意,卡羅琳不解,道格瑪笑得仿佛聖母降臨:
- 你為什麼要幫我?
- 我不幫你 誰幫你呢?
在人人以冷漠自私築成社交壁壘的時候。
道格瑪宛如一道冬日的暖陽照進卡羅琳的生活。
她收下了卡羅琳想要遺棄的孩子。
她收留了身無分文無處可去的卡羅琳。
甚至,她還為了卡羅琳趕走陪伴多年的情夫。
道格瑪、她的女兒以及卡羅琳,就像《好東西》裏的鐵梅小葉一家,三個女性生活在同一屋檐下。
這的确,也是一個 girl help girl 的女性互助故事。
可不同于《好東西》去打造一個輕盈的中產女性理想世界,《拿針的女孩》是揭露沉重的殘酷現實——
底層女性的互幫互助,是有代價的,需要有人當劊子手,或者説,替罪羊。
終于有一天。
卡羅琳發現了道格瑪收養孩子的真相——
她并不是将孩子們送去上流階層家庭寄養,而是将嬰兒或掐死、或燒死。
社會大眾一片譁然,道格瑪也因此被送上審判庭,但她并不認罪:
那些孩子讓他們母親受了很多苦
我是在幫她們減輕負擔
台下的母親們群情激憤。
殺人者在給自己洗白?
故事進行到這裏,你才能驚詫導演的大膽與狠辣。
他敢于把槍口對準我們習以為常、甚至視為天經地義的 " 母愛 ":
養育一個孩子,是需要社會成本和經濟成本的,可當孩子成為了生命無法承受之重,母親們還可以怎麼辦?
她們只能寄托于一種虛妄的温柔幻想,會有慈愛的醫生父親或賢淑的母親,給孩子們一個美好的未來。
就像卡羅琳一開始選擇将孩子交給道格瑪,也是因為道格瑪承諾,會給孩子找到一個好家庭。
她們心不甘情不願,但又不得不,成為一個個怯懦的 " 怪物 "。
沒人真的相信令她們羞愧的孩子
會有慈愛的醫生父親或賢淑的母親給他們一個美好的未來
我只是做了該做的事 是那些你們不敢做的事
甚至到現在 你們依然害怕承認這一點
當戰火連連、經濟蕭條、社會制度缺失、人人自危,母親們除了成為 " 怪物 ",似乎别無他法。
正如電影的開篇。
一對母女租下卡羅琳當時的房間。
看到周遭的破敗,還聽説會有老鼠跑到人的身上。
小女孩不依,鬧着要搬到别的地方去。
母親面露難色,惱怒地給了小女孩一巴掌,但下一秒,她又懊惱地抽出手巾,給小女孩擦鼻血。
她之所以惱怒,其實是因為小女孩戳破了她的拮據與無能,那一瞬間,她成為了使用暴力的怪物。
但你又能從她抽出手巾的行為,感受到她出于母性的愧疚與關愛。
這個場景,其實也多麼像當下無數窮人家的孩子——
不少原生家庭的創傷,一定程度上來源于經濟的貧困。
當生存成了困難,母與子之間本該最緊密的關系,變得搖搖欲墜、不堪一擊。
可這也不知不覺開啓了新一輪的惡性循環——
當大環境不變,孩子們會成為新一代的 " 怪物 ",再一次進入底層互害的無底洞。
看小女孩的眼神,她看着母親,充滿驚詫與怨恨。
這也是為什麼,比起單一審判道格瑪,電影更多篇幅是在展現當時的社會環境——
戰争、失業、上層人取樂、底層人求助無門、人與人之間無情冷漠 ……
對于百年來後的今天來説。
我們要提防的,不止是一個個 " 道格瑪 "。
而是不要再讓世界再一次演變成電影裏的模樣。
不要讓孩子要再次面對,這樣的人間地獄。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桀骜不馴八寶粥
關于連殺25個孩子,她卻當自己是天使就分享完了,您有什麼想法可以聯系小編(郜萌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