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佼昌翰)要和大家分享的是8.7,謝謝你們喜歡他啊,歡迎閲讀~
今天,Sir 要介紹的是一個英雄。
他骁勇善戰,一次次在大戰中擊敗惡寇。
他富有愛心,總是關注和鼓勵身邊人,任何與他相處的人都會感受到温暖。
他領導力超群,是團隊核心,帶領大家渡過一個個難關。
同時。
也魅力四射——
性感的胡須,金發碧眼,高大的身材,和自信迷人的笑容。
你迫不及待要看到本人帥照了吧。
嗯,長這樣。
他的名字就叫——
伊貝林的非凡人生
The Remarkable Life of Ibelin
01
俗話説得好——
你永遠不知道坐在電腦那頭和你玩遊戲的是誰。
比如一些梗圖:
伊貝林。
公會的領導者,大家心目中的英雄。
而電腦前的他。
只能活動幾根手指,用着特制的 " 鍵鼠 " 操作遊戲。
後來,他在戰役中越來越遲緩,與大家的關系越來越疏遠,直到有一天徹底掉線,再也沒有回來 ……
你還記得那些年你玩過的網遊嗎?
還記得廢寝忘食組團打過的公會戰嗎?
當年的會長、同盟、好友,後來還聯系過嗎?
本來,伊貝林也只是這樣一個虛拟網絡裏的玩家。
可是最近,他的故事從數字空間裏被打撈出來,在聖丹斯電影節上獲得了觀眾選擇獎。
豆瓣評分 8.7。
" 遊戲而已。"
你可能會這麼説。
到底有什麼特别的,還值得專門為他拍一部紀錄片。
在做判斷之前,請允許 Sir" 開盒 " 伊貝林的另一重人生——
馬茨。
1989 年出生于挪威。
父母用錄像機記錄着他成長的點滴:從第一聲啼哭,到第一次回家狗狗拼命搖尾歡迎,再到他的蹒跚學步 ……
看得出來,父母有多愛他,把他視為上天最寶貴的禮物。
可漸漸,他們發現了異樣。
馬茨的發育有些遲緩。
經常容易站不穩,不小心就一個趔趄摔倒。
醫院的檢查報告猶如晴天霹靂——
馬茨患有一種叫杜氏症的基因遺傳病。
這種病 ,無藥可醫。
患者會肌肉萎縮,最後只能失去運動能力,死于肺部感染或呼吸衰竭。
絕大多數杜氏症患者,只能活二十多歲。
家人無法接受這樣的事實。
尤其是母親。
因為杜氏症只發病于男孩,而致病基因來自于母系,所以她一直感到無比自責。(其實不是她的錯)
如果孩子的生命注定是有限而短暫的,那該怎麼辦?
坦白説,馬茨的父母絕對是非常理想的父母了。
首先,經濟富足。
Sir 當然不是説嫌貧愛富,只是對于這樣嚴重的基因病來説,大量的醫療投入是必不可少的。(當然,挪威的醫保也發揮了大作用)
然後。
他們在馬茨身上傾注了無限的愛心和耐心。
想盡一切辦法,和疾病争奪時間,豐富他有限的人生——
去旅遊,做體育運動,聽音樂會,見各種各樣的人。
馬茨一天天長大。
疾病在加重,起初他還可以行走,快樂得像個普通孩子一樣。
但漸漸地,他必須依賴輪椅了。
再然後,他身上可以活動的肌肉越來越少。
同時令人擔心的還有。
馬茨在大家的關愛下,卻逐漸長成了一個 " 問題少年 "。
内向,孤僻,不願和人交流。
父母希望他多社交,多結交朋友,去體驗更多人生中珍貴的東西。
而他呢?
更喜歡關起門來,打。遊。戲。
而且是重度網瘾的那種,一打就是 12 個小時,父母怎麼勸也勸不動。
怎麼辦?
他都已經病成這樣了,父母也不敢為難他。
只能無奈地看着他沉迷其中。
就這樣,從 15 歲到 25 歲,馬茨一直在一款網絡遊戲中度過。
直到他呼吸衰竭,永遠離開這個世界。
在父母看來。
馬茨是短暫而遺憾的。
他的行動受限,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樣無憂無慮地玩耍和成長,而且還長期蜷縮在遊戲房裏,沒有能打開世界更多的大門。
馬茨去世後。
父母想起來他的遊戲賬户——
遊戲裏的人,會不會還在等待馬茨的上線?需不需要告訴他們這個消息?
抱着試一試的心理,父親嘗試了幾個密碼。
終于。
他登上号了。
并且,向網絡世界發出了兒子的訃告。
本來,這只是一個簡單的郵件。
誰承想。
一石激起千層浪。
短短幾個小時,訃告裏留下郵箱的地址,幾乎塞滿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悼念郵件。
一封又一封信件,一篇又一篇悼文。
情況甚至完全失控。
整個故事,也從這裏開始反轉——
原來,那個家人眼中,躺在輪椅、病床上,用單手打了上萬小時遊戲的可憐孩子,在互聯網和遊戲中,有着另一個完全不同的人生。
那裏,叫做《魔獸世界》。
02
沒錯。
遊戲,拯救了馬茨。
不僅讓他在悲慘的命運中得到了喘息。
也讓他找到了生命的意義。
甚至正得益于互聯網和遊戲數據的記錄,我們才能知道,原來在現實之外,還有着一個更真實的馬茨。
和你我一樣,有愛恨,有血肉。
比如。
他不喜歡殘疾人夏令營,不喜歡去遊樂園,不喜歡去公園。
因為在那裏總會被另眼看待。
但同時。
運動、高中派對、摩托車、酒精、漂亮女孩。
一個十七歲男孩渴望的東西,他也一樣渴望。
因此,在遊戲裏,尤其在魔獸世界這款 MMORPG(大型多人在線角色扮演)裏,可以看到馬茨的 " 叛逆 "。
他取名叫伊貝林,可以自行捏臉,擁有高大的身材,健碩的肌肉。
他經常不知疲倦地在遊戲裏奔跑,希望把現實中失去的路都走一遍。
他在遊戲裏廣泛的遊歷。
打怪、更新、做任務、交友、和 npc 互動,遊戲裏能想到的一切,伊貝林都有興趣參與。
甚至還有和異性調情、談戀愛。
對,包括他父母在内,沒人能想到。
在遊戲裏,伊貝林相當受到異性歡迎。
或許是因為現實中自身的經歷,所以他對于大多數人都抱有最誠摯的善意。
對于朋友,他熱心,體貼,待人真誠。
他善于傾聽,會耐心地給出見解,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照顧他人的情緒。
對于異性,他幽默風趣,樂觀友善。
在評價中,更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浪漫主義者。
紀錄片裏講述了一位異性網友和伊貝林在遊戲中的邂逅和相處。
現實中,彼時 17 歲的馬茨根本不知道如何搭讪女生。
但在遊戲中,他獲得了機會。
像一個健康的普通人一樣。
他們相識于城郊,他們在河邊的林間散步。
談論着酒館裏的趣事。
分享着自己扮演角色的職業秘聞。
他講話幽默,逗得她哈哈大笑。
甚至,氣氛到了,他還摘了束鮮花送給對方。
獲得了對方回贈的吻。
雖然只是虛拟的吻,但卻讓伊貝林,讓現實中的馬茨,第一次有了對異性心動的感覺。
這些遊戲中的交流,被人喜歡,認可的存在感。
極大豐富了馬茨的精神世界。
以伊貝林為名,他在遊戲中的交往,越來越多。
而他的這種友善,熱心。
也從線上延伸到了線下。
那個和伊貝林互動的女性玩家背後,是一個生活荷蘭的女孩,她因為打遊戲,學習成績下降,和父母產生了很大的矛盾。
于是他們經歷了一段 " 賽博梁祝 " 的悲劇愛情故事。
女孩的父母沒收了她的電腦,導致她很長時間都沒有上線,無法聯系伊貝林。
她一度陷入了抑郁中,找不到生活的意義。
馬茨知道了這件事後,他并沒有苛責任何一方,而是給對方的父母寫了一封郵件。
表示了對女孩狀況的擔憂,也言辭懇切地勸説對方能夠多考慮女兒的困擾。
現在的網友看這件事可能會覺得不值一提。
但那是二十年前。
隔着好幾個國家的外國友人,寫信對自家孩子的狀況表示關心,而且還是友善誠懇包容鼓勵的态度,就足以讓父母對此高看一眼。
不久,女孩家裏重新允許了她玩遊戲,消弭了潛在的衝突。
女孩開心地畫了一幅畫。
馬茨也激動地把它放在了家中最顯眼的位置。
與伊貝林產生深刻連接的,不只是愛情。
一對來自丹麥的母子,因為孩子患有自閉症,常年把自己關在家裏,拒絕和母親有接觸,讓母親非常苦惱。
她向伊貝林傾訴了她的困惑。
伊貝林向她建議,讓孩子也參與到遊戲裏,通過虛拟角色在設定中的行為動作,保持安全感的前提下,小心地表達善意。
不僅照顧了雙方的需求,也讓母子重新建立了情感聯結。
可以説。
遊戲中的伊貝林,就是一個經常給不同的玩家提供情感支撐的 " 好人 "。
他的名聲也在玩家社群裏廣泛傳播。
樂于助人,善解人意。
幫人解決困惑,提供情感的陪伴。
無形中在很多人的世界裏扮演了重要角色。
而這對于線下躺在輪椅、病床上的馬茨,也是他認識世界,了解世界的視窗。
父母對馬茨的愛最終開花。
而一個被愛和友善澆灌的花朵。
也總會試着去傳遞芬芳。
正是因此,當現實中馬茨去世的消息傳出時。
才會引發那場近乎失控的震蕩。
來自世界各地紛至沓來的悼念,擠滿了馬茨一家的網絡郵箱 ……
一個殘疾人自強不息,通過遊戲和網絡,在自己短暫的一生中,給這個世界上留下了痕迹。
在很多人的生命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踐行了生命的意義。
父母的支持。
遊戲的拓展。
線上線下兩個維度,交織出馬茨 / 伊貝林閃閃發光的一生。
遊戲中,他是英雄。
現實中,他也是一個從未放棄的尋夢者。
紀錄片有提到,在馬茨人生的最後十年,他魔獸世界裏傾注了超過 20000 個小時的時間。
而遊戲中伊貝林所在的 " 星光公會 ",留存下來的公會日志,包括但不限于遊戲對話,人物日記,以及論壇讨論内容。
足足有 42000 頁。
這才為世人還原了一個更真實,更豐富,更具體的馬茨。
直到現在,公會依然是不少山口山的玩家們記憶裏的青春。
作為史上最成功的 MMORPG,魔獸在早期互聯網時代扮演了重要角色,帶動了一大批從線上到線下的社交,而在當時,網絡上玩家們自由分享、互助包容等風氣,也是很多當下越來越極化的網絡氛圍難以想象的。
直到現在不論是貼吧還是 NGA 等遊戲論壇上,經常還能看早年公會裏的事迹在玩家中口口相傳。
紀錄片裏,馬茨在線上忙活着給人排憂解難,給人寫信,化解矛盾糾紛。
看似天真。
但實際上就是早期互聯網熱心網友們的真實寫照。
而他所在公會的組織者,多年來也在積極組織線下交流活動。
試圖聯動一個又一個現實中的孤島,甚至十多年來一直維護保存着社群裏的玩家互動交流的資料。
在如今這個早已打通線上線下,交流無比順暢的年代重新回頭看。
那其實是第一代互聯網人,首次嘗試在真實世界裏嵌入自身個性,表達自身存在的努力。
這樣的故事不僅來自遙遠的挪威。
在地球另一端。
二十年前,中國的玩家也有《石器時代》《熱血傳奇》《魔力寶貝》《大話西遊》《奇迹 MU》《夢幻西遊》《劍俠情緣》《冒險島》《魔獸世界》《征途》……
角色扮演遊戲最火爆的年代,也是互聯網社交需求飛速發展,蓬勃上升的年代。
年輕人在真實世界,激動地尋找另一個神秘空間,為了放松,為了逃避,也為了再創造點什麼。
長期以來。
" 電子海洛因 "" 垮掉的一代 " 的輿論在主流話語中通行。
可是在評判之前,有多少 " 大人 " 真的了解過,在那個被傾注了無數心血的空間裏,究竟在發生着什麼?
不得不説是一種遺憾。
Sir 完全能想到,在這些悲劇之後,一個又一個本該更好的年輕人,在青春裏收獲的傷痛苦悶,再花費一生去治愈。
紀錄片裏經常是一個場景:
伊貝林在遊戲世界裏,放肆地奔跑,從高山到谷底,從城市到鄉村。
他是在用遊戲人物的雙腿,掙脱他現實中的被禁锢的人生。
這部紀錄片既是馬茨這樣一個 " 幸運兒 " 給世界留下的記憶。
更像是一種回望。
回望那段互聯網的黃金歲月。
以及被排擠的無數人,和他們本該擁有的青春。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吉爾莫
>關于8.7,謝謝你們喜歡他啊就分享完了,您有什麼想法可以聯系小編(佼昌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