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謝飛揚)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來自深海的詭異巨型生物,歡迎閱讀~
© Javier Hirschfeld/BBC
利維坦按:
時至今日,科學界仍舊對于"深海巨大"現象形成的具體原因眾說紛纭:為什麼生活在深海中的很多生物,比同類物種的體型大出很多?比如如甘氏巨螯蟹、大王具足蟲、皇帶魚、七腕章魚,以及今天文章的主角:大王酸漿鱿。有研究指出,在甲殼亞門的例證中,其體型的增大與伯格曼法則(Bergmann's rule,指同一種類恒溫動物的體形會随着生活地區緯度或海拔的增高而變大)中,動物體型随緯度而增大的原因是相同的:兩者體型的擴張均伴随着周遭環境溫度的下降。
當然,不少人有Macrophilia的聯想也不奇怪:畢竟人類對于比自身體型大出很多倍的生物都有種復雜的感受回饋。
在網易雲音樂搜索【利維坦歌單】,跟上不迷路
在新西蘭國立博物館幽暗肅穆的燈光下,躺着一頭怪獸。它龐大的身體靜卧在一座巨大的玻璃棺中,厚重的觸腕垂落在一具奇異、斑駁的軀體下,而那副軀體曾承載過兩只巨大的凝視之眼。
在展覽着新西蘭海網域生物的展廳中,它的外觀仿佛來自另一個世界,讓人不禁聯想到H·G·威爾斯在《世界大戰》中對火星人的最初描述——一簇簇觸腕懸垂在熊般厚重的身軀之下,以及那張噩夢般的喙狀嘴。
新西蘭國立博物館内的大王酸漿鱿。© wikimedia
但這并非外星來客,而是源自我們自身星球深海黑暗之中的神秘生物——大王酸漿鱿(Colossal squid,又稱"南極中爪鱿")。它是地球上最大的無脊椎動物,而展出在新西蘭國立博物館的這一珍貴标本,是人類歷史上首次捕獲時還活着(盡管時間短暫)的神秘生物。
---
對于這樣一只體型巨大的生物而言,大王酸漿鱿卻展現出了驚人的隐匿能力,使其長期不為人類所知。它的被發現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人類花費了數十年才拼湊出關于它的線索。直至大約100年前,我們才首次得以窺見這些近乎傳說中的生物。至今,仍未有确鑿證據證明人類曾在自然環境中觀察到巨型鱿魚,盡管有一些未被證實的目擊記錄。
大王酸漿鱿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無脊椎動物,其成年體重可以超過500公斤。© Te Papa/ CC BY 4.0
2024年6月,一支南極探險隊的科學家公開表示,他們可能在2023年的一次極地旅遊考察中,通過安裝在船只上的攝像頭拍攝到了一只幼年大王酸漿鱿。這段很短的視頻影像顯示,一只生物在南極冰冷的海水中,但影像仍在接受科學家的進一步審查。科學家們無法确定其身份,這也正凸顯了大王酸漿鱿是何等孤獨而神秘的生物:
由于這種生物栖息在深海,而深海直到近代才開始被人類探索,最初關于它的線索僅來自抹香鲸的胃部殘骸。科學家在鲸魚的胃裡發現了一些被部分消化的、巨大而奇特的鱿魚碎片,其觸腕末端帶有帶鉤的棍狀結構。這些殘骸暗示着,在海洋深處,可能正上演着大王酸漿鱿與抹香鲸之間的生死搏鬥。
這只生物讓船員們驚嘆不已,其中一些經驗豐富的水手自稱"曾航行過七大洋",但從未見過這樣的東西。
然後,在1981年,一艘名為"尤裡卡号"(Eureka)的蘇聯拖網漁船在南極羅斯海(Ross Sea)捕魚時,無意間捕獲了一只巨大的鱿魚。這一發現并未在當時引起廣泛關注,直到冷戰結束十年後才被重新提及。
2000年,蘇聯科學家亞歷山大·雷梅斯洛(Alexander Remeslo)在《章魚新聞雜志在線》(The Octopus News Magazine Online)論壇上發表了一篇文章,首次提供了這次捕獲的第一手資料。"1981年2月3日清晨,我正在南極毛德王後地(Dronning Maud Land)附近的拉扎列夫海(Lazarev Sea)工作。"雷梅斯洛寫道,"一名同事衝進我的艙房,用力推了推我,大喊:‘快醒醒!我們抓到了一只巨型鱿魚!’"雷梅斯洛當即帶上相機衝上甲板,看到甲板上躺着一只巨大的紅棕色鱿魚。這只生物讓船員們驚嘆不已,其中一些經驗豐富的水手自稱"曾航行過七大洋",但從未見過這樣的東西。
由于迫不及待想查看拍攝結果,雷梅斯洛決定在船上直接衝洗膠片,而不是帶回實驗室處理。然而,他拍攝的照片由于光線不足,效果并不理想。但盡管如此,他仍然成功記錄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只完整捕獲的大王酸漿鱿——一只非鲸魚胃内容物的個體。
© MUN Gazette
從雷梅斯洛分享的黑白照片可以看到,幾名蘇聯船員蹲在大王酸漿鱿旁,它的兩條長長的觸腕伸在前方,仿佛緊握着拳頭。這只鱿魚身長5.1米(16.7英尺),其中外套膜(mantle)長達2米(6.6英尺)。據描述,它是一只尚未完全長成的雌性個體。
又過了20多年,另一只未成年的大王酸漿鱿才被發現。這一次,它引起了全球關注。2003年,BBC新聞以"超級鱿魚現身南極"為标題報道了此事[1]。這只鱿魚被發現漂浮在羅斯海水面上,後被漁船拖上甲板。科學家們将其遺體運往新西蘭首都惠靈頓,由奧克蘭理工大學(Auck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的兩位科學家史蒂夫·奧謝(Steve O'Shea)和凱特·博爾斯塔德(Kat Bolstad)負責解剖和研究。
當時,奧謝在新西蘭國立博物館的解剖台上望着這只龐然大物,不禁興奮地打電話給同行們:"快來看!我們找到了一只巨型鱿魚!"但他忘記了一件事——那天是 2003 年4月1日,愚人節。所有人都以為這是個惡作劇,直到奧謝發出照片,全球媒體才蜂擁而至,他的手機也因此整整響了一個月。
奧謝曾長期研究另一種大型鱿魚——大王鱿(Giant squid),這種生物最長可達13米(43英尺)。但當他面對大王酸漿鱿時,他立刻意識到,這是完全不同的生物。
大王酸漿鱿的觸腕上有旋轉式鉤爪,可以360度旋轉。© Te Papa/CC BY 4.0
"大王鱿對我來說已經有些無聊了,"奧謝回憶道,"它只是體型大,但沒什麼特别吸引人的地方。而大王酸漿鱿的特征實在是太驚人了!它的觸腕上有旋轉式鉤爪,喙部比大王鱿更大、更堅固。"盡管大王鱿的觸腕更長,但大王酸漿鱿的外套膜更粗壯,重量更大,它的體重可超過500公斤,是真正的深海巨獸。
但大王酸漿鱿遠不只是被放大版的普通鱿魚。
© Te Papa Collections Online
它的眼睛直徑可達11英寸(27.5厘米),是迄今為止已知動物中最大的眼睛[2]。它的喙由一種類似于人類頭發和指甲的蛋白質構成,呈尖銳的爪狀,可撕下獵物的肉塊。而它體内的另一種器官——齒舌(radula),布滿鋒利的牙齒,用于将咬下的肉塊進一步撕碎成更小的部分。
大王酸漿鱿的喙與人類手的大小比照。© Te Papa/CC BY 4.0
大王酸漿鱿的齒舌(圖中黃色部分),上面布滿了一排排細小的牙齒。© Sally Parker/Smithsonian Institution
在它的觸腕上,還長有顯眼的鉤爪。盡管其他種類的鱿魚(包括大王鱿)在吸盤内部擁有小型牙齒,但大王酸漿鱿的鉤爪更為突出——這些彎曲的鉤子是它捕獵時的重要武器。令人驚訝的是,它的鉤爪甚至能夠旋轉360度。不過,科學家仍不确定這些鉤爪是否由鱿魚主動控制,還是當它們勾住獵物時會自行旋轉。
史蒂夫·奧謝利用大王酸漿鱿的發現及随之而來的媒體關注,批評新西蘭的漁業政策,指責其在南大洋進行的某些破壞性捕撈行為。他的言論導致漁業界對他參與相關研究持有一定抵觸情緒。但在這場争議之中,奧謝最終為Mesonychoteuthis hamiltoni賦予了一個正式的通用名稱——"大王酸漿鱿"。
在奧謝将第一只大王酸漿鱿擺放在實驗台上的兩年後,漁民們幾乎成功捕獲了一只活體标本。2005年,一艘在南大西洋南喬治亞島(South Georgia)附近捕撈巴塔哥尼亞齒魚(Patagonian toothfish)的漁船,在釣線上鉤到了一只大王酸漿鱿。五名漁民嘗試将其拉上船,但未能成功。這只鱿魚在海面上劇烈掙扎的場景被錄制下來,被認為是人類首次拍攝到活體大王酸漿鱿的影像。
2007年2月,新西蘭漁船聖·阿斯皮林号(San Aspiring)在南極羅斯海捕撈巴塔哥尼亞齒魚時,收起釣線時意外地發現了一只完全成年的、仍然存活的大王酸漿鱿。
聖·阿斯皮林号捕獲的成年大王酸漿鱿(左圖),科學家們在檢查解凍後的大王酸漿鱿屍體(右圖)。© Sanford San Aspiring RNZ/Alison Ballance
這只鱿魚為了搶食齒魚,最終自陷絕境。"它試圖從長線上搶走一條齒魚,結果自己被纏繞進了主釣線和子線之間,被拖到了海面。"新西蘭國立博物館的魚類學策展人安德魯·斯圖爾特(Andrew Stewart)說道。他是全球最受尊敬的魚類科學家之一。
這只鱿魚估測體重達450公斤,長度約10米(30英尺)。由于在掙扎過程中,漁船的釣具劃破了它的身體,導致它受了重傷,如果直接放回大海,它很可能無法存活。聖·阿斯皮林号上有新西蘭漁業科學家随船考察,以便在意外發現新物種或稀有生物時進行記錄。斯圖爾特回憶說,"他們看到它浮在海面上,緊貼在船邊,就意識到它因釣線受傷太嚴重,已經無法自行遊走。"
迄今為止,人類發現的大王酸漿鱿幾乎全部來自深海。
"要把它弄上船十分困難,"斯圖爾特補充道,"你要面對一個完全松軟無骨的生物,該如何把它從船側吊起放到甲板上?弄上來之後,又該如何處理?"這只體型完整且仍存活時被捕獲的大王酸漿鱿,顯然達到了科學家們值得保存的标準。但他們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如何在捕撈作業結束前,将其完整保存?
大王酸漿鱿的巨大眼睛。© Te Papa/CC BY 4.0
"他們成功地将它搬到了甲板下方,并把它冷凍在一個‘鹈鹕箱’(pelican bin)裡。"斯圖爾特解釋道。他當時正是第一位接到漁業觀察員通報,說有一只巨型鱿魚被捕獲的人。
這種鹈鹕箱是一種容量1立方米(35立方英尺)的容器,通常用于存放燃油或其他物資。當漁船進入南大洋作業時,這些箱子會被清空、清洗,用于存放魚類内髒或科研樣本。這次,他們直接把半噸重的大王酸漿鱿塞進了箱子裡,冷凍成了一只巨型‘鱿魚冰棒’。當聖·阿斯皮林号最終返回惠靈頓時,這種冷凍方式也讓搬運變得相對簡單。"你只需要用叉車直接抬走就行了。"斯圖爾特說道。這只大王酸漿鱿被立刻送往新西蘭國立博物館的冷藏室。
"當時我們都在犯愁,‘該怎麼處理這個龐然大物呢?’"斯圖爾特回憶道。即便只是解凍這只冷凍标本,都成了一個難題,更别說要保存它了。"由于這種生物的構造和化學成分,解凍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外層腐爛,而内層仍然是凍住的。"斯圖爾特解釋道。因此,我們建造了一個巨大的木制水槽,内壁塗了三層橡膠水泥,并覆蓋了三層厚重的聚乙烯塑料。
奧謝和他的團隊提出了一個解決方案:使用低溫鹽水溶液來控制解凍速度。"如果冷凍時形成的冰晶膨脹,會破壞鱿魚組織,使其變得糊狀。"奧謝補充道。"解凍時,冰晶融化後,鱿魚的體積會縮小,我們可以肉眼觀察到它逐漸塌陷。"為了防止屍體腐敗,科學家們需要給鱿魚的組織注入福爾馬林溶液,但濃度的選擇至關重要。
2014年,奧克蘭理工大學科學家凱特·博爾斯塔德對大王酸漿鱿的檢查進行了現場直播。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當時我們使用了4%的福爾馬林液。"奧謝說道,"先從内部固定組織,然後再将整個标本浸泡到福爾馬林-海水混合溶液中。"接下來的48至72小時裡,科學家們需要不斷監測溶液的pH值,因為一旦pH超過7,鱿魚手臂和吸盤上的鈣質鉤爪就會開始溶解。
當pH變得過酸時,他們會更換福爾馬林液,以确保标本顏色的完整保留。"最終,我們得到了一個外觀完美的标本。"奧謝說。
---
新西蘭國立博物館深知這只大王酸漿鱿可能會成為明星展品。但斯圖爾特表示,這具解凍後的龐大屍體帶來了全新的難題:"首先,我們該如何展示它?其次,我們又該如何運輸這只松軟無力的龐然大物?"
大王酸漿鱿适應了深海環境的巨大水壓,因此它柔軟的身體能夠依靠周圍的水體支撐。而在空氣中,它的身體會因失去支撐而塌陷。"如果操作不小心,整個身體可能都會散架。"斯圖爾特說道。
新西蘭國立博物館的解決方案是聯系附近北帕墨斯頓市(Palmerston North)的一家玻璃制造公司,該公司采用特殊技術制作了一個專門用于展示大王酸漿鱿的弧形玻璃展櫃,這種工藝在制作過程中不會產生氣泡。
這個展櫃被安裝在惠靈頓市中心、距離博物館約900米的一處地點,就在解凍後的鱿魚存放地旁邊。博物館的專家們必須考慮,如何既能保存這只鱿魚,又能将它安全運輸到博物館。"我們應該用什麼來保存它、展示它?又該如何把它從這裡運送到博物館?"斯圖爾特說道,"我們不能用酒精或甲醛溶液,因為這涉及健康安全、消防風險管理等問題。"
從大王酸漿鱿觸手上分離出來的吸盤和鉤爪。© Te Papa/CC BY 4.0
團隊中的另一位成員建議使用聚丙二醇(Polypropylene glycol)浸泡鱿魚。雖然斯圖爾特表示這種物質本身無毒,但"為了防止細菌和真菌滋生,必須加入一種相當有毒的生物抑制劑"。
就在團隊苦思如何運輸這具巨大的鱿魚遺體時,大自然的一項基本力量——重力,為他們提供了幫助。惠靈頓是座多山的城市,而鱿魚存放地點位于一段下坡路的頂端。他們想出了一個方案:在深夜交通稀少時,用一輛平板卡車運送這具鱿魚屍體。為減輕重量,運輸前會先将容器内的液體排空。"它就這樣在深夜悄然滑行下去,趁着沒有車輛通行,我們還可以調整交通信号燈讓它順利通過。"最終,大王酸漿鱿被安全解除安裝,正式入駐國立博物館,成為來自深海的"使者",讓人們得以一窺鮮有人涉足的深海世界。
"有些人會說,‘哦,它看起來有點殘破,好像快散架了。’但實際上,它的狀況比剛從福爾馬林液取出時好不了多少,"斯圖爾特說道,"在被拖上漁船之前,它已經嚴重受損。"
"它仍然會緩慢腐爛,這是不可避免的。光照、溫度變化……都會加速它的降解。它看起來确實有點像科學怪人(Frankenstein's monster),有些部位被縫合起來。"斯圖爾特補充道,"彼得·傑克遜(《指環王》導演)甚至還特意來做了一些筆記。"
大王酸漿鱿和大王鱿不同,其成年後的體重相較于後者重很多。© Emmanuel Lafont/BBC
像新西蘭國立博物館收藏的這具标本,為科學家提供了關于這種神秘深海頭足類動物的生物學和行為線索。迄今為止,人類發現的大王酸漿鱿幾乎全部來自深海。它們要麼被漁網纏住,要麼因試圖捕食漁線上的魚類而被捕獲。它們與人類的交集往往是無意的,通常充滿暴力,而且非常短暫。
---
科學家們正一點點拼湊出關于大王酸漿鱿的生命周期和生活習性,但仍有許多未解之謎。這就像試圖用幾張零散的度假照片去拼湊一個人的人生經歷——大部分故事仍然隐藏在鏡頭之外。
大王酸漿鱿進化得極其适應寒冷黑暗的環境,并在極寒深海的食物鏈頂端占據一席之地。它們的主要獵物是南極深海的大型魚類,如巴塔哥尼亞齒魚(又稱智利海鲈)。據英國環境、漁業和水產科學中心的弗拉基米爾·拉普季霍夫斯基(Vladimir Laptikhovskiy)研究,在2011年至2014年間,漁民捕獲的幾十條巴塔哥尼亞齒魚身上都帶有大王酸漿鱿觸腕鉤爪留下的典型傷痕[3]。"考慮到成年大王酸漿鱿的體型,巴塔哥尼亞齒魚可能是它最常見的獵物,因為南極附近幾乎沒有其他體型相當的深海魚類。"他在2015年接受《新科學人》(New Scientist)采訪時表示。不過,也有報道稱,幼年大王酸漿鱿(它們生活在更淺的海網域)曾在企鵝和其他海鳥的胃内容物中被發現[4]。
據推測,除抹香鲸和南極睡鲨(Southern sleeper shark)外,幾乎沒有其他動物會捕食大王酸漿鱿。南極睡鲨是一種行動緩慢但力量強大的深海鲨魚,體長可達4.2米。大王酸漿鱿的巨大體型本身就是一種生存策略——長得足夠大,就能減少被捕食的風險。這種生長速度十分驚人。
大王酸漿鱿的外套膜形狀與大王鱿的流線型截然不同。© Te Papa/ CC BY 4.0
與大王鱿類似,大王酸漿鱿的壽命被認為不會超過五年,盡管确切的壽命仍是個謎[5]。它們似乎比小型鱿魚物種的壽命更長——大多數小型鱿魚物種的壽命只有一年多一點——但考慮到它們巨大的體型,它們的壽命卻非常短。
這種現象被稱為"深海巨大"(abyssal gigantism),許多栖息于寒冷深海的生物(如蜘蛛蟹)都表現出這種特征。奇怪的是,這種巨型化并不需要大量的能量。2010年南佛羅裡達大學的一項研究估計,一只大王酸漿鱿可以僅憑一條5千克的齒魚維持約160天的生存——相當于每天僅需30克的食物,或僅45卡路裡的能量[6]。大王酸漿鱿栖息的南大洋深海區溫度通常在1.5°C(34.7°F)左右,研究表明,随着個體體型的增大,它們的新陳代謝效率也會提高。關于大王酸漿鱿的新陳代謝研究表明,它們的生活節奏非常緩慢,大部分時間可能只是靜靜地漂浮,等待伏擊獵物。
深海巨大現象:2004年5月20日,一個孩子在參觀加利福尼亞州長灘的太平洋水族館時,将頭伸向了一只蜘蛛蟹。© Robyn Beck/AFP via Getty Images
大王酸漿鱿那雙巨大的眼睛,被認為是為了探測大型捕食者(如抹香鲸)而進化的,而不是用于在遠距離發現獵物[6]。
幼年大王酸漿鱿被認為生活在500米(1640英尺)以上的淺層海網域,而随着生長,它們會逐漸下潛,最終栖息在最深可達2000米(6560英尺)的深海中。
大王酸漿鱿的生命周期仍有許多不為人知的謎團。新西蘭國立博物館的一名工作人員試圖填補這些空白,并為此寫了一本書。《Whiti:深海中的大王酸漿鱿》(Whiti: Colossal Squid From the Deep)是一本由維多利亞·克萊爾(Victoria Cleal)創作并于2020年出版的兒童讀物,講述了一只大王酸漿鱿從微小的卵孵化,最終成長為世界上最大的無脊椎動物的故事。
克萊爾說,她之所以被選中撰寫這本書,是因為她在為兒童展品編寫說明标籤方面的經驗,使其語言更加友好和非正式。"他們知道孩子們對大王酸漿鱿的信息有着幾乎無法滿足的渴望,無論是書籍、展覽說明還是視頻,"她說道,"它一直吸引着參觀者,來到博物館的每個人都想看看大王酸漿鱿。"
"如今,有些當初看到它的孩子已經長大成人…… 我很喜歡這樣的想法——總有一天,他們可能會帶着自己的孩子回來,再次看看它。"
大王鱿,即傳說中的海怪克拉肯,1877年在紐芬蘭被發現。© Wikimedia Commons
盡管科學家們費盡心思展出這只大王酸漿鱿,但歲月仍然留下了痕迹。"現在那只鱿魚已經不再是最初的樣子了,"克萊爾說,"它的眼睛被移除了,身體其他部位也有許多縫合的痕迹。我在書裡确實提到了它,以便讓這本書和國立博物館之間建立聯系。但這只鱿魚的結局很不幸——它被漁線鉤住,最終死去。"
在書中講述另一只仍然在南極海網域遊弋的鱿魚,讓克萊爾能夠想象它完整的一生,盡管其中仍有許多未解之謎。在鱿魚專家凱特·博爾斯塔德的幫助下,克萊爾開始着手創作。然而,在故事中加入雄性鱿魚是不可能的,因為迄今為止,還沒有人觀察到過它們。"但我們仍然可以想象,比如在2000米深的水下會是什麼樣子,盡管從未有人下潛到羅斯海的那個深度。"她強調,"Whiti"(毛利語,意為"改變"或"翻轉")的故事必須建立在可能性的範圍内。
克萊爾認為,大王酸漿鱿的巨大體型和令人敬畏的外表正是它吸引年輕觀眾的原因,但實際上,這種深海"怪物"相對無害。許多關于大王酸漿鱿的描述都會讓人聯想到古老傳說中的海妖克拉肯(Kraken),它們曾令水手們聞風喪膽。但事實是,這些生物生活在極深的海網域,遠離海岸,人類幾乎不可能在水下與它們面對面相遇。而正是我們對大王酸漿鱿及其栖息環境的無知,使得它們更加神秘。"這是一片神秘的世界,我想這正是它吸引所有人的地方。我們根本不知道那裡發生了什麼。"
《想象中的克拉肯》(Kraken of the imagination),約翰·吉布森(John Gibson),1887年。© wikipedi
克萊爾還表示,她想要講述大王酸漿鱿的故事,部分原因是希望孩子們能想象在這個寒冷、黑暗的深海中,可能還栖息着其他未知生物。"我認為這對孩子們來說是件很棒的事情——它可以激發他們對科學職業的興趣,讓他們意識到,‘世界上仍然有許多未知的事物等待被發現。如果一切都已經被探索完了,那你為什麼不嘗試成為一名海洋生物學家呢?’"
---
詹姆斯·埃裡克·漢密爾頓(James Erik Hamilton)是一名海洋生物學家、博物學家,他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福克蘭群島及周邊島嶼度過。1919年,他來到這裡進行海狗種群調查。幾年後,他成為福克蘭群島附屬領地的行政官,并在1920年代的大部分時間裡,在南大西洋各島嶼的捕鲸船或捕鲸站工作。
在1924/25年的冬天,漢密爾頓在檢查一頭抹香鲸的胃内容物時,發現了一些他從未見過的東西:來自某種神秘巨型鱿魚的觸腕,其末端帶有鋒利的鉤爪。
漢密爾頓發現的巨型鱿魚遺骸現如今被保存在倫敦自然史博物館的一個罐子裡。© Javier Hirschfeld/BBC
漢密爾頓認為它們是科學上未知的物種,于是将其保存起來,并寄往倫敦的大英博物館動物學部。
不久後,《自然歷史雜志》(Journal of Natural History)發表了一篇報告[8],描述該生物的觸腕"帶有4到9個大型鉤爪",而其"腕端僅由鉤爪組成,并且能夠向任意方向旋轉"。漢密爾頓的樣本成為了大王酸漿鱿的首個科學記錄。1925年,蓋伊·科本·羅布森(Guy Coburn Robson)首次對其進行描述,并以漢密爾頓的名字命名了這一物種。然而,漢密爾頓于1957年去世,未能親眼見證完整的大王酸漿鱿被發現的那一天。
當我與奧謝交談時,提到了漢密爾頓一個世紀前發現的觸腕,他的反應立刻變得激動:"你去看過它們嗎?"原來,那些最早定義該物種的觸腕,至今仍存放在倫敦自然史博物館的軟體動物部門的架子上,浸泡在玻璃罐中。我随後給奧謝的朋友、博物館軟體動物部門的高級館長喬恩·阿布萊特(Jon Ablett)發了一封郵件,并收到了幾天後去參觀的邀請。
幾周後,阿布萊特帶我穿過博物館那仿佛無窮無盡的走廊,尋找這根"大海撈針"般的标本。"僅僅軟體動物部門,就有800萬件藏品。"阿布萊特語氣輕松地說道。
喬恩·阿布萊特在博物館地下室裡觀察一只巨大的鱿魚觸腕。© Javier Hirschfeld/BBC
在這些存檔的儲藏櫃中,陳列着成百上千個玻璃罐,每個罐子裡都存放着某種曾經是科學新發現的生物(或生物的一部分)。阿布萊特找到了正确的櫃門并打開它。那裡,一只标籤上寫着"Mesonychoteuthis Hamilton, 1925"的玻璃罐中,靜靜地躺着漢密爾頓百年前發現的鱿魚殘骸——第一份來自海洋深處的科學證據。
"奇怪的是,我們對這些标本是如何被發現和回收的,了解得并不多,"阿布萊特說道,"在當時,采集标本的方式幾乎沒有被詳細記錄,人們也不會意識到某個标本的重要性,直到後來才明白它的科學價值。"
據推測,那頭抹香鲸是在福克蘭群島附近被捕獲的,而觸腕随後被送往當時的大英博物館。羅布森在标本運抵後對其進行了研究。"過去200年裡,我們保存動物的方式基本沒有變化。"阿布萊特解釋道,酒精仍然是常用的保存液。"對于許多無脊椎動物,尤其是深海生物,保存技術可能會導致其外觀發生扭曲,并且通常會讓它們縮水。"
如今,這些已有百年歷史的觸腕顯得臃腫且顏色怪異,但那些曾讓漢密爾頓如此着迷的旋轉鉤爪,仍然清晰可見。
"這些基本上就是被咀嚼過的胃内容物……主要是嘴周圍的一圈肉,外加部分斷裂的觸腕,就這麼多了,"阿布萊特說道,"但漢密爾頓依然能認出,這些殘骸和已知的任何其他鱿魚都完全不同,因此它必定是一個新物種。而且,我猜抹香鲸在深海捕獵的能力遠遠勝過當時的科學家,甚至可能比我們現在的技術還要強。"
大王酸漿鱿的喙經常出現在抹香鲸的胃中。© Javier Hirschfeld/BBC
由于這些大王酸漿鱿的殘骸早于分子生物學分類技術的出現,因此對它們的進一步研究可能會提供更多關于其生命的線索。阿布萊特說,科學家們已經确認,大王酸漿鱿和大王鱿是完全不同的生物[9]。"它們的親緣關系并不密切。"他說道。
阿布萊特說道,巨型鱿魚引發了一些令人好奇的問題,比如為什麼某些鱿魚能長到如此巨大,而其他種類卻始終保持相對較小的體型。"讓我一直着迷的一點是,與巨型鱿魚關系密切的許多種類——也就是玻璃鱿(Cranchiid squid)——體型都非常小,往往只有幾英寸長。但就只有這一種長得如此巨大。"
"變得龐大的一大好處當然是,沒有東西能吃掉你。"
距離大王酸漿鱿首次被發現已經過去了一個世紀,阿布萊特表示,我們對它的了解依然少之又少。在他研究這個神秘深海巨獸的20年裡,他發現"它們的出現頻率實在太低了"。"它們在野外、自然栖息地中的狀态至今未曾被直接觀察到。"
不過,從生物學角度來看,我們仍能找到一些線索,推測它們在南大洋深寒水網域中的生活方式。"看看大王酸漿鱿的外形,它非常松軟,看起來一點都不流線型。"這一點讓他認為它可能是一種伏擊獵食者。"它是不是藏身在黑暗的深海中,等待獵物經過?"他問道。
阿布萊特還指出,科學家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有大王酸漿鱿的地方,就不會有大王鱿。這兩種頭足綱巨獸似乎在全球海洋中劃定了一條看不見的界限,彼此互不踏足。而且,極寒海網域似乎是大型生物的"熱點",他補充道:"特别是在極地,似乎有一種趨勢,生物會變得非常、非常大。"
博物館玻璃罐中封存了一百年的觸腕,并不是館藏中唯一的大王酸漿鱿遺骸。在地下室的一個隐秘房間裡(這裡不對公眾開放)存放着許多裝滿奇異生物的罐子和儲存槽。(如果你看過湯姆·克魯斯主演的《新木乃伊》,你可能會對這個場景有所印象。) 一整條科莫多巨蜥——它生前曾是倫敦動物園的居民——漂浮在一個巨大的儲存槽中。深海鲨魚的頭顱泡在巨大的罐子裡,露出滿嘴獠牙。
而另一些罐子裡,則存放着從海中打撈上來的更大塊的大王酸漿鱿遺骸。阿布萊特甚至從儲存槽中取出了一些殘片拍照——在熒光燈的照射下,保存液中的鱿魚組織泛着光澤。
在另一個巨大的儲存槽裡,部分大王酸漿鱿的遺骸懸浮在防腐液中。這個儲存槽裡還有一整條完整的巨型鱿魚,它的長長觸腕從斑駁的外套膜上拖曳而出,遠遠延伸開去。你可以想象,如果這個展品對外開放,絡繹不絕的遊客會排成長隊駐足觀看。
這個儲存槽是由專門從事藝術裝置的技術人員建造的。如果未來博物館幸運地得到一條完整的大王酸漿鱿,他們或許不得不再造一個更大的儲存槽。或許,這兩種巨型鱿魚能在死後真正"相遇"。
© Emannuel Lafont/ BBC
與此同時,科學家們将繼續拼湊關于世界最大無脊椎動物的點滴信息。但這也讓人不禁思考:在深海的幽暗世界裡,是否還潛伏着尚未被發現的未知巨獸?
"大多數新發現的物種都很小,因為這些生物很容易被忽略,"阿布萊特說道,"但如果我說我不希望有比大王酸漿鱿更大的生物,那我就是在撒謊。我的意思是,我們該怎麼稱呼它呢?"
參考文獻:
[1]news.bbc.co.uk/2/hi/science/nature/2910849.stm
[2]www.tepapa.govt.nz/discover-collections/read-watch-play/colossal-squid/anatomy-colossal-squid/eyes-colossal-squid
[3]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00222933.2015.1040477
[4]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00300-017-2104-5
[5]estudogeral.uc.pt/handle/10316/117877
[6]www.cambridge.org/core/journals/journal-of-the-marine-biological-association-of-the-united-kingdom/article/abs/slow-pace-of-life-of-the-antarctic-colossal-squid/C65E7D6CAE8A77365BDB695C1F34E4D4
[7]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186/1471-2148-13-187
[8]www.tandfonline.com/doi/abs/10.1080/00222932508633309
[9]www.tepapa.govt.nz/discover-collections/read-watch-play/colossal-squid/difference-between-colossal-squid-giant-squid
文/Stephen Dowling
譯/tamiya2
校對/tim
原文/www.bbc.com/future/article/20250130-colossal-squid-the-eerie-ambassador-from-the-abyss
本文基于創作共享協定(BY-NC),由tamiya2在利維坦發布
文章僅為作者觀點,未必代表利維坦立場
加星标,不迷路
往期文章: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西文學術書1元起拍,點擊閱讀原文入場
☟
>關于來自深海的詭異巨型生物就分享完了,您有什麼想法可以聯系小編(謝飛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