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集玲琳)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曾經的陸地霸主,原來是個擅長劃水和摸魚的家夥!,歡迎閱讀~
棘龍(Spinosaurus)的外貌非常獨特,有着如鳄魚般的長嘴、大大的背帆,加上長達 15 米、碩大無朋的身軀——甚至比成年霸王龍還大——使其成為極具标志性的恐龍之一,也是影視作品中的常客。在電影《侏羅紀公園 III》中,棘龍更被渲染為超越陸地霸主霸王龍的形象。
電影《侏羅紀公園 III》中,棘龍成為陸地霸主,甚至打敗了霸王龍丨《侏羅紀公園 III》
但随着越來越多化石的發現,科學家們開始認識到,棘龍雖然有着肉食恐龍中排名第一的身長,但它主要以魚類為食。而為了适應捕食魚類的水生環境,棘龍也演化出了和我們想象非常不同的形象。
在一篇發表于《自然》的研究中,由古生物學家尼扎爾 · 易卜拉欣(Nizar Ibrahim)所領銜的團隊甚至發現,棘龍可能還長有類似水生生物的大尾巴。
Twitter 網友惡搞的棘龍最新 " 復原圖 "。
殒落于二戰炮火的埃及巨獸
棘龍不只長相獨特,就連它的發現史都極具傳奇色彩。
最早的棘龍化石由德國古生物學家恩斯特 · 斯特莫(Ernst Stromer)所帶領的團隊在埃及發現,并于 1915 年首度發表。但在最初的論文裡,斯特莫對這個大家夥真正的樣貌也非常懷疑,因此除了骨骼描述外以及精美的骨骼圖片外,并沒有給出太多生态復原相關的說明。
斯特莫 1915 年發表的棘龍骨骼圖片丨 Ernst Stromer / Wikimedia
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關系,最初在埃及找到的許多标本都延後許久才運回德國,因此斯莫特在 1934 年又再次描述了棘龍的尾椎等補充材料。直到 1936 年,他才終于給出第一個棘龍的復原圖。
但由于當時缺乏棘龍上颌骨及四肢骨骼,這個復原主要是參考了如異特龍、暴龍等大型肉食恐龍;再加上當年流行把二足站立的恐龍復原成袋鼠站姿,因此復原圖和現在認識的棘龍有很大的差異。
過去科學家對棘龍的想象圖丨 National History Museum
這些棘龍标本都被存放于慕尼黑古生物博物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斯莫特曾要求将這些化石移至安全的地方,但遭到納粹軍官拒絕。最終在 1944 年盟軍的轟炸中,這些标本付之一炬,僅留下當年的照片、圖片以及論文作為唯一的證據。
棘龍最初的标本雖然已經毀于戰火,但這類恐龍的分布非常廣泛,從英國的重爪龍 Baryonyx、巴西的奧色拉龍 Oxalaia,到泰國的暹羅龍 Siamosaurus、老撾的魚獵龍 Ichthyovenator 等,都是棘龍科成員。
透過對這些近親的研究,科學家們從它們與食肉恐龍不同的牙齒形狀,以及有些化石腹部殘留的魚骨頭和鱗片上,逐漸認識到棘龍應該以魚類為食;加上後來發現的上颌骨化石,棘龍的頭部復原也從原先類似于異特龍、霸王龍的形态,轉變為接近鳄魚的大長嘴。
和其他肉食類恐龍不同,棘龍的牙齒呈圓錐形,上面有縱向的溝槽,可以用來抓魚丨 James St. John / flickr
棘龍科成員的復原圖,全部長着如鳄魚般的嘴。從左到右依次為激龍屬、重爪龍屬、棘龍屬、似鳄龍屬以及魚獵龍屬丨 Mario Lanzas / Wikimedia
但究竟棘龍是像鳄魚一樣多數時間待在水裡的半水生動物,還是像某些熊一樣只在需要時到水邊捕魚,一直以來争議頗多。
最長的身軀卻是小短腿
2008 年,易卜拉欣在因緣際會下,結識了摩洛哥的礦工,他們會販賣工作時找到的化石。經過鑑定,易卜拉欣發現這是棘龍的化石,并立刻讓礦工帶領自己到發現化石的地方。
最終,他發現棘龍化石出土于卡瑪卡瑪地層(Kem Kem beds),屬于 1 億 1000 萬年前至 9500 萬年前白垩紀晚期。
易卜拉欣(左二)有德國和摩洛哥血統,更易于和摩洛哥當地人親近并探詢恐龍化石丨 University of Detroit Mercy
之後,易卜拉欣又到該地層多次進行發掘,找到許多過去從未發現的棘龍化石材料。在 2014 年發表于《科學》的研究中,易卜拉欣提出棘龍包含了許多适應水生的身體特征,例如身體較為細長,和鳄魚一樣後肢粗短,後肢的爪子較平不呈勾狀且腳趾分散——代表可能有蹼,此外骨壁還和企鵝、海牛等水生動物一樣都比較厚等等。
這些特征都顯示棘龍應該是半水生的恐龍。
以泳姿進行展示的棘龍骨架丨 Mike Bowler / Wikimedia
但此論文發表後受到許多學界的質疑。有些聲音認為這些骨骼并不來自同一個體,例如成體的身體加上幼體的腳也會看起來是短腳;另外也有些人質疑 2014 年發表的只是棘龍的近親,并沒有足夠證據顯示它就是棘龍。因此易卜拉欣和長腿陸生棘龍派的争論就持續進行着。
2018 年,易卜拉欣再度回到摩洛哥進行發掘,一方面是想要找到更堅實的證據來證明自己水生棘龍的觀點;另一方面是他聽說将有化石販子來此進行商業發掘,因此他必須與時間賽跑,比這些販子更早一步将化石挖出來研究。
摩洛哥的化石挖掘現場丨 Nizar Ibrahim et. al. / Nature ( 2020 )
這次發掘帶來了驚人的發現——易卜拉欣的團隊在當地找到了棘龍的腳爪和大量保存完好的尾椎。這批骨骼與 2014 年發現的相比沒有重復的,很可能屬于同一只恐龍,因此可以排除之前對于這些骨骼來自不同恐龍個體的質疑。另外,本次發現的尾椎和 1934 年斯莫特補充發表的棘龍尾椎幾乎相同,因此也可以證明本次找到的化石就是棘龍本尊,不是其他近親種類。
不只短腿,還有大 " 魚尾 "
本次發現的亮點在于幾乎完整的尾巴,而這個尾巴有别于一般獸腳類恐龍的尾巴,尾椎上、下的突起(神經棘、脈弧)特别長,俨然就像一個大船槳一樣;而且尾部的脊椎也比其他獸腳類恐龍靈活,推測可以更加自由地左右擺動。
這根大尾巴在水中可以幫助棘龍推進,讓它成為名符其實的水中蛟龍。
新研究中的棘龍尾巴,可看到尾椎上下的突起特别長丨 Nizar Ibrahim et. al. / Nature ( 2020 )
為了證實這根大尾巴确實對遊泳有幫助,易卜拉欣還求助于哈佛大學博物館的史蒂芬妮皮爾斯(Stephanie Pierce)以及魚類學家喬治 · 勞德(George Lauder)。他們除了進行計算機模拟外,更制作出了棘龍尾部的模型,并放在水缸中收集相應的水流及遊動數據。
實驗結果證明,棘龍的大寬尾确實能產生八倍于一般獸腳類恐龍尾巴的推進力,遊泳效率也是一般獸腳類恐龍的兩倍以上。
棘龍尾部遊泳的模拟模型,推進力(b)和效率(c)的數據分析發現,這種尾部比一般獸腳類恐龍(左起依次為虛骨龍、異特龍、棘龍、鳄魚、蝾螈)更适于遊泳丨 Nizar Ibrahim et. al. / Nature ( 2020 )
經過這次的發現,古生物學家們幾乎可以确定,棘龍不是只會在淺灘捕食魚類,更是個遊泳好手,甚至會長時間待在水中。它們演化出形狀類似鳄魚或蝾螈的尾巴,可以更有效地在水中馳騁。
棘龍也成為了目前唯一發現的大型水生恐龍。過去認為鴨嘴龍類和蜥腳類可能為水生,但都被後續研究推翻,而魚龍、蛇頸龍、滄龍在分類上則不屬于恐龍。
棘龍的最新復原圖,可以看到尾巴類似大船槳一樣,可以提供更強大的推進力丨 Mario Lanzas / Wikimedia
但科學研究的旅程還沒結束,科學家們會在一次次的新發現中,不斷修正過去的錯誤,更加趨近于真相。就像對棘龍的研究一樣:它的形象從披着 " 大船帆 ",直立站立的大恐龍,變成面部酷似鳄魚,身體平行于地面但還是用一雙大長腿站立的姿勢;其後又發現它應該是軀體修長、後肢短小的形态;直到今天,人們發現它有着類似鳄魚、蝾螈那樣的大船槳尾巴。
Facebook 上一個古生物復原社團總結的棘龍復原圖變化過程。
就像研究團隊在采訪中說的,今後将進一步着手研究棘龍背上的 " 大船帆 " 對其遊泳的影響。也許未來還會有更加颠覆性的發現,一改我們對這種神奇恐龍的認知。
作者:廖俊棋
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關于曾經的陸地霸主,原來是個擅長劃水和摸魚的家夥!就分享完了,您有什麼想法可以聯系小編(集玲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