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馬爾
一個信息發佈的網站

還堵在返程路上的你,知道人家是怎麼回去的嗎?

今天小編(習又夏)要和大家分享的是還堵在返程路上的你,知道人家是怎麼回去的嗎?,歡迎閱讀~

假期結束,趕着回去上班的人又開始了一場返程大遷徙

看着前方車尾的一連串紅燈,算了算距離下一個服務區還有多久、自己的膀胱能不能受得住煎熬,一邊還要想着到家太晚會不會影響明天開工……

唯一值得安慰的是,像我們這樣糾結的生物,在自然界裡還有很多。

角馬:生命不止,遷徙不息

說起遷徙,人們很容易就想到非洲草原上的動物。它們每年都要經歷長距離的奔跑,衝破各種艱難險阻,逃過虎視眈眈的捕食者。在這支浩浩蕩蕩的遷徙大軍裡,角馬無疑是中堅力量。

角馬們前赴後繼,紛紛跳下懸崖。角馬,也叫牛羚,屬于牛科(Bovidae)的角馬屬,它包括斑紋角馬和白尾角馬兩個種。這種動物頭粗大而且肩寬,肌肉強壯,四肢纖細 |   Lee Whittam / Barcroft Media

角馬主要分布于非洲中部和東南部,幾乎所有的國家公園都有角馬。它們能忍受貧瘠的環境,但每天或隔天必須大量飲水,因此在它們活動區網域的 15-25 公裡範圍内必須有水源。這也是角馬遷徙的一個重要原因。目前,最大的角馬種群在坦尚尼亞的塞倫蓋蒂(Serengeti),數量超過 100 萬頭。

角馬每年的遷徙時間看似有所不同,其實都是跟着降雨走。為了追逐溼潤氣候帶來的豐沛水草,它們不惜每年長途跋涉 2800 多公裡,在非洲大草原上作順時針運動。

每年的角馬大遷徙是非洲坦尚尼亞一道神奇、壯觀的風景線。在塞倫蓋蒂國家公園裡,成千上萬的角馬都面臨一次驚心動魄的旅行 | T. R. Shankar Raman / Wikimedia Commons

在馬賽馬拉的角馬 | Bj ø rn Christian T ø rrissen / Wikimedia Commons

當南方草原的雨季結束時,上百萬頭角馬從塞倫蓋蒂北上,來到肯亞的馬賽馬拉(Masai Mara)國家自然保護區尋找充足的水源和食物。一同遷徙的還有其他食草動物,它們按照消化特性自覺的分批開拔,喜食高層新草的斑馬打頭陣,愛吃中層嫩草的角馬緊随其後,偏好底層短草的瞪羚殿後。

當然,正如春運時各地求學者和打工者的重重疊合,這支食草大軍的排列并非絕對的泾渭分明,角馬和斑馬也常常攜手同行

角馬在遷徙中集結成群,它們會将年幼的個體保護在群内,夜晚休息時也會輪流放哨。盡管如此,每年這一路奔騰,也養活了路上埋伏和尾随的肉食動物們,草原上随時上演各種驚心動魄的狂野殺戮

角馬在遷徙過程中,往往要面臨獅群和鳄魚的重重攻擊。一只正在遊泳渡過馬拉河的角馬,被河中的鳄魚攻擊。草原上一只年輕的角馬也已經成為獅子的大餐 | Lee Whittam / Barcroft Media

角馬交配的季節通常是在 5 月到 7 月,有孕在身的角馬媽媽即使跑長途也沒有什麼孕婦專座,照樣千裡奔襲。第二年 1 月到 3 月,當雨季再次來臨時,回到塞倫蓋蒂的雌角馬會在幾周内產下上萬頭小角馬,帶着寶寶踏上新一年的征程。

北極燕鷗:史上最遠的遷徙

回程買不到火車票,離家又遠,那就只好選擇飛機了。飛行模式雖然快捷舒适,但是代價也不菲。此時你是否會渴望給自己安上一對翅膀呢?不過,如果老家在北極,自己又在南極學習工作,而且有半年時間都得飛在路上,你恐怕就不會這樣想了。

火紅的嘴兒和小腳,剪刀似的尾巴,整潔尖銳的翅膀,黑色的小 " 帽子 ",滴溜兒圓的小眼珠——這就是美麗的北極燕鷗。僅憑這樣一副小小的身軀,它年年往返于地球兩極 | Estormiz / Wikimedia Commons

很多鳥類都有遷徙的習慣,春夏在北方繁殖,秋天飛到溫暖的南方越冬。如果把這個 " 北方 " 和 " 南方 " 分别向地球兩端延伸到最南最北,那就是北極燕鷗(Sterna paradisaea)每年遷徙的往返端點。

由于在飛行路途中要借助風勢風力,其最終的路線距離要遠遠長于南、北極之間的直線距離。2010 年的一項研究顯示,北極燕鷗的遷徙距離平均為 70,900 公裡,最長的有 81,600 公裡。這是目前已知動物中距離最長的遷徙旅程

北極燕鷗的繁殖地和遷徙路線圖,在 30 多歲的一生中,北極燕鷗遷徙過的路程足以往返月球 3 趟 |   Andreas Trepte / Wikimedia Commons

北極燕鷗在北半球的夏天生育繁衍,在南半球的夏天休養生息。為了躲避寒冷漫長的冬季,它不惜在 30 多年的壽命裡年年往返于兩極。北極燕鷗見證了南北半球的夏日,是這個星球上享受最多陽光的生靈。

王鲑:周遊四方,葉落歸根

王鲑(Oncorhynchus tshawytscha),又叫奇努克鲑、大鱗大馬哈魚,是太平洋鲑屬(Oncorhynchus)中最大的種。與同屬的其他太平洋鲑魚一樣,王鲑是溯河產卵,并且一生只繁殖這一次。它們一定會洄遊到自己出生的地方繁育後代。因此,誕生在北美育空河源頭的魚群便創造了最長的淡水遷徙路線,從白令海的河口到育空河的白馬市(Whitehorse)附近,總長度超過 3000 公裡。

王鲑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和北美洲加利福尼亞到阿拉斯加的水網域,和亞洲從日本北部到遠東西伯利亞的帕爾亞瓦米河(Palyavaam)流網域

當繁殖季節到來之時,王鲑從海裡逆流而上,在洄遊的幾十天裡幾乎不吃東西,靠體内脂肪儲存的能量一路激流勇進,回到它出生的地方。回到育空河源頭後,王鲑就要開始操辦終身大事了。雌魚在河底的沙礫中挖出若幹淺坑產下魚卵,雄魚則噴出精液使其受精。產卵後,雌魚會用沙子把受精卵遮蓋起來,并守護 4-25 天後死去;而雄魚會尋找更多的交配對象,直到精盡魚亡……國慶回家被相親被催婚的人兒,你們顫抖了嗎?

洄遊的雄性王鲑。王鲑的背部和頭頂是藍綠或紫色,身體銀白,其尾部和身體上半部有黑斑,在洄遊階段身上會逐漸透出紅色 | Zureks / Wikimedia Commons

王鲑的魚苗和幼魚通常會在淡水中待到一歲多,然後順流而下到達河口,在這裡它們再生活幾個月長到兩歲大;之後就遊入海洋,自由地遊弋 1-8 年(平均是 3-4 年)。直到有一天聽到故鄉的召喚,便開啟了葉落歸根的旅程。對鄉土的眷戀,不也正是堅持擠在春運路上人們的最大動力嗎?

黑脈金斑蝶:跨世代的遷徙

每年總會有人因為種種原因回不了家。别傷心,在外奔波一生無法踏上故土的,不止你一個。黑脈金斑蝶(Danaus plexippus),這種蛱蝶科(Nymphalidae)的蝴蝶又被稱為帝王蝴蝶。之所以在北美的蝴蝶中名聲響亮,可絕不只是因為名字拉風,其壯麗的遷徙歷程功不可沒。

上為黑脈金斑蝶雄蝶,下為雌蝶,這種蝴蝶的翼展約 10 厘米,重量約 0.5 克,卻能在 2 個月的時間裡長途跋涉 4000 多公裡 |   上:Derek Ramsey / Wikimedia Commosn;下:Kenneth Dwain Harrelson / Wikimedia Commons

黑脈金斑蝶是唯一一種像鳥類一樣按照規律的周期每年南下北上的昆蟲。只是,對鳥兒來說,這樣的遷徙是可以反復吟唱的歌曲,而黑脈金斑蝶用盡一生卻只能完成歌曲的片段。一次完整的遷徙要歷經三代到四代,它們在旅途中繁衍、死去,最終只能指望子孫後代完成使命。

在美國加州海岸的黑脈金斑蝶 |   Steve Corey / Wikimedia Commons

故事從一個春暖花開的日子開始。每年 2-3 月間,位于墨西哥米卻肯州(Michoac á n)和美國加州中南部海岸的黑脈金斑蝶越冬種群開始交配產卵。它們的求偶相當簡單,而且不怎麼依靠化學信息激素。雄性在空中對雌性展開追逐,順利推倒後雙雙降落到地面,纏綿 30-60 分鍾,随後雌性在馬利筋屬植物(Asclepias)上產卵。

4 天後,黑脈金斑蝶的幼蟲孵化,它們穿着黃、白、黑相間的條紋裝,身體兩端各有一對黑色細絲,以馬利筋屬植物的葉子為食。兩周後,幼蟲開始化蛹。再過兩周,黑脈金斑蝶的成蟲從蛹裡鑽出來,在陽光下把翅膀晾幹,抖擻精神,這就開始往北飛了。

黑脈金斑蝶的幼蟲以馬利筋屬植物的葉子為食,兩周後開始化蛹成蝶的過程 |   左:Derek Ramsey / Wikimedia Commons;中:Hectonichus / Wi Kimedia Commons;右:Hectonichus / Wikimedia Commons

黑脈金斑蝶要從溫暖的南方飛到美國北部和加拿大。這段路程太過漫長,以至于大部分黑脈金斑蝶 2-8 周的壽命不足以完成。于是,在遷徙的路上,蝴蝶誕下後代,讓兒女們繼續北上。

到達北方根據地的黑脈金斑蝶往往已經是從南方越冬地飛出蝴蝶的第三代或第四代。夏末孵出的最後一代進入非繁殖階段,叫做滞育(diapause),它們可以活 7 個月或更久。每年 8 月直到霜凍之前蝴蝶陸續向南方遷徙,處于滞育階段的蝴蝶浩浩蕩蕩地南下,分毫不差地回到祖輩們曾經駐扎的越冬地。

岩石上的黑脈金斑蝶 | pendens proditor / Wikimedia Commons

在墨西哥,回到越冬地的上百萬只蝴蝶得到當地居民的熱情歡迎。對他們來說,這些漂亮的蝴蝶就是逝去故人的化身。墨西哥政府也建立起自然保護區和保留地為黑脈金斑蝶提供越冬場所。越冬的蝴蝶通常會等到來年 2 月和 3 月再繁殖,然後開始又一次的遷徙旅程。

在經歷了幾代的隔閡之後,這個物種是如何回到同一個越冬地的?這仍然是個未解之謎,其飛行的模式似乎是遺傳的。研究顯示,黑脈金斑蝶每根觸角中都有一套完整的磁場感應系統,一種叫藍光接受體(cryptochrome)的感光蛋白能起到化學羅盤的作用;同時它們也會依靠觸角中的晝夜節律鍾,根據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與時間補償的日光羅盤判斷方向。

座頭鲸:慢慢走,别慌

回程的路是不是走得你心急,或者是高速路上大塞車,或者只能買到慢車票?座頭鲸告訴你,慢慢走也能到達目的地。

座頭鲸(Megaptera novaeangliae)在主要的海洋都有分布。這也是一個有遷徙特點的物種,夏天生活在涼爽的高緯度水網域,冬天到熱帶和亞熱帶的水網域交配繁殖。只有生活在阿拉伯海的座頭鲸是例外,它們長年都生活在那片熱帶海網域。這樣大型的海洋哺乳動物,遊泳速度并不快,最高時速也就每小時十幾公裡,邊走還邊 " 唱歌 ",但是每年遷徙的路程能長達 25,000 公裡所以說,不怕慢,就怕站啊。

座頭鲸是須鲸亞目(Mysticeti)下的海洋哺乳動物,其黑白相間的尾翅可達身長三分之一,背有明顯厚實駝峰,所以又名大翅鲸、駝背鲸 |   Whit Welles   Wwelles14 / Wikimedia Commons

座頭鲸尾巴上的圖樣各有不同,科學家可以利用上面的獨特圖樣來辨識鲸魚個體。他們從拍到的座頭鲸露面照片中識别出同一條鲸魚的兩次露面,從而構建出其前進的路線。通過這種方法,2007 年的一項研究追蹤了 7 只座頭鲸,它們從南極海網域遷徙到哥斯達黎加的太平洋海岸,路程大約 8300 公裡,成為有記錄的哺乳動物最長遷徙路程

座頭鲸的尾巴 |   Widewitt / Wikimedia Commons

現在,你的車往前挪了多少?距離目的地還有多遠?

參考文獻

http://www.ultimateafrica.com/travel/Wildebeest_migration.html   http://www.nmfs.noaa.gov/pr/species/fish/chinooksalmon.htm   Trevor E. Pitcher Bryan D. Neff Genetic quality and offspring performance in Chinook salmon: implication s for supportive breeding  

少個螺絲:黑脈金斑蝶的大遷徙     

動物大遷徙路線圖  

Wiki:Chinook_salmon、Wildebeest、Arctic_tern、Humpback_whale、 Monarch butterfly    

作者:William Beaty

封面圖來源:Lee Whittam / Barcroft Media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果殼(ID:Guokr42)

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

關于還堵在返程路上的你,知道人家是怎麼回去的嗎?就分享完了,您有什麼想法可以聯系小編(習又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