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我與改革開放共成長範文熱門3篇,歡迎閱讀~
我與改革開放共成長範文 第1篇
路、住房和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黨的富民惠民政策使老家峒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遷,我也從幾歲懵懂孩童走過了自己的不惑之年,成為一名國家公職人員。客觀地說,每個村莊、每個峒場的變遷雖然不同,但廣大農村沐浴改革開放春風、感受改革開放成果、分享改革開放紅利的機遇都是大致相同、均等的,老家峒場的變遷就是我國農村變遷和農村改革成果的縮影。我堅信,在黨的精準脫貧攻堅政策和鄉村振興政策引領下,鄉親們一定會走上了一條和諧幸福、平坦光明的康莊大道,家鄉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我與改革開放共成長征文比賽-老家峒場的變遷範文是網友投稿分享,屬于征文稿,共有個字。下載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寫稿任務。
山路,文人筆下常稱之為羊腸小道。老家峒場距離公社駐地約公裡,穿越個峒場,這條山路一般步行需要個小時左右。在我的記憶中,無論是趕集、走親戚還是外出求學回老家,這條羊腸小道留下了我無數的腳印:小學四年級到初中畢業,每周日下午挑着一小擔柴火加上一周所需糧食,從家裡趕到鄉裡的學校;每周五下午,則大多是輕松快樂地跟着夥伴們一路回家;後來到縣城上高中,到外省上大學,以及工作以後,則是隔一段時間才回家一次,仍然是乘車到鄉裡之後步行回家。大人們為了生計,則更是在這條山路了灑下了無盡的汗水:每次趕集把山裡的柴火或特產挑到集市上出售,然後再從集市上把生活所需的物品挑回來,遇到内澇洪水等自然災害年份,還需要從集市上購買成百上千斤玉米、谷物回來養豬或食用,等到好不容易把豬養大,抬到圩上賣又是需要好幾個人費半天勁。這都還不算什麼,由于交通不便,有產婦難產或村民突發重病抬到半道離世的悲劇也曾發生,當然,也不乏趕圩歸來失足掉落路邊崖下渾身是傷的醉酒人。峒場小路不僅給人們出行帶來了不便,更給村民們的農業生產造成麻煩,無論是平地還是山腰上的坡地都只有小路、山路相連,種地、收成、砍柴、割草喂牛羊等都需要付出力氣和汗水。從小學五年級開始,我周末或假期回家都跟着大人下地幹農活,由于只會用右肩挑擔,不會換肩,後來好像造成左右兩肩一高一低,常自虐自己是個殘疾人。在這些山路上,我是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勞動的艱難與辛酸,也真正體會到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的意境和含義。
路
木質瓦房和茅草房等,外觀比較好看的就是磚瓦房了,但多數房屋都很破舊,而且這些房屋大都是人畜共居模式,衛生條件差。有的屋頂長年漏雨;有的木質瓦房四周用木板、竹片、樹皮或山棕葉子來圍護,冬天一到,凜冽的寒風四處灌入;有的泥房、磚瓦房牆體局部變形開裂,居住安全系數極低,每每暴雨過後都有房屋局部坍塌等險情發生。大約從年開始,部分經濟基礎較好的村民開始把舊房拆除,建起了鋼筋混凝土樓房;随着國家扶貧危改政策的逐步實施,部分經濟基礎差的貧困戶也陸續得到危房改造資金補貼。現在,絕大部分村民都已經建起了鋼筋混凝土樓房,修建了衛生廁所,有的還把房屋内外裝修好了,以前歪歪斜斜、破爛不堪的舊房已不見蹤影。
電
生產隊模式,我有所記憶。我們那個生產隊由鄰近三個峒場約多戶人家組成,農具、土地等生產資料歸公,農民統一稱為社員。每天由隊長給社員安排農活集體出工,不到勞動年齡的孩子們,在大人的指揮下幹些相對輕松的活,如:撥草、撒種子、剝玉米棒、曬玉米等,生產隊則視情況給記點小工分。秋收或年底時按社員累積工分數量分配糧食作物。生產隊有飼養場,豬、牛等牲畜有專人飼養,每家有一塊自留地,可以養一些豬、雞,但豬養大後要統一賣給食品站。每到臨近年節,大人會拿着分配到肉票、布票到食品站、供銷社購買豬肉和布料等,那是小孩們最期待的時候。我印象最深的,是生產隊晚上經常在學校操場召開社員大會、以及秋季或年底召開的糧食作物分配大會,場面熱鬧非凡,大人們忙着稱重、分配糧食,小孩子則躲在堆成小山包似的玉米棒裡捉迷藏或玩耍;還有每年一兩場公社放映隊下隊放電影,那熱鬧、歡樂、興奮的場面至今難忘。聽大人說,這種生產模式看似熱鬧,但生產效率低,大多數家庭經常面臨着吃不飽、穿不暖的問題,生產資料、生活用品非常匮乏。随着改革開放的推進,之前那種獨特的生產生活方式不再延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有效地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年代中後期起,除了種好自家的土地之外,峒場裡的中青年勞動力有的外出或就近打工,有的做起了小商小販,有的當了個體戶,有的發展特色種養業,鄉親們有了更多的收入來源,可支配收入來源逐漸增多,生活質量逐步提高。
我與改革開放共成長範文 第2篇
刻苦學習,将來接好改革開放的接力棒,建設好美麗富饒的家鄉海城,建設好強大富強的偉大祖國。
我與改革開放共成長範文 第3篇
刻苦學習,将來接好改革開放的接力棒,建設好美麗富饒的家鄉海城,建設好強大富強的偉大祖國。我出生于年的海城,在我認識中的海城就是一個美麗整潔的城市。海城人民勤勞奮進,自強不息,在歷史上随着歷史的進步不斷發展。在新中國,跟随着改革開放号角的吹響,海城人民發揮吃苦耐勞,敢于創新的精神,共同努力,創造了一個繁榮富強的海城。聽爸爸媽媽說,海城在四十年前,改革開放的春風剛剛在祖國大地吹起的時候,海城人民依靠勇于創新,敢為天下先的精神,開啟了海城全新的篇章。改革開放的年,也海城全面發展的年。海城西柳,順應着改革開放的大潮,通過人民自身努力,把西柳從萬千普通中國小鎮發展成為中國服裝行業的領頭羊,至今仍然在中國服裝行業發揮着舉足輕重的作用。海城鎂礦滑石礦銷往全國和世界各地,帶動着地區經濟的發展。海城南果梨、南台箱包、牛莊餡餅都已經成為海城地區對外知名的名片。作為一名新時代的少年兒童,我很慶幸自己趕上了這趟飛速前進的時代列車。雖然我有完整的經歷過這四十年,但是從一路成長的所聞所見中也感受到了改革開放帶來的日新月異的變化。整潔寬廣的街道道路,商品豐富的商場超市,美麗的學校,溫暖的家。這些都是改革開放,國富民強所帶來的。有時候傍晚,我和爸爸去河濱公園溜達,看着夕陽落日的餘晖,呼吸着新鮮的空氣。更加體會到這種溫馨的生活,來自于社會和諧、經濟發展的結果。另外随着科技的進步,現在通信、出行、購物都越來越方便了。在我的生活和學習中,也無時無刻不在體會這種變化。海城是我們共同的家園,我可愛的家鄉。如今的美好生活,是無數先輩人艱苦奮鬥、奮力拼搏的成果。我們要倍加珍惜現在,學習先輩們艱苦奮鬥的精神。腳踏實地、刻苦學習,将來接好改革開放的接力棒,建設好美麗富饒的家鄉海城,建設好強大富強的偉大祖國。我與改革開放共成長範文是網友投稿分享,屬于征文稿,共有個字。下載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寫稿任務。
關于我與改革開放共成長範文熱門3篇就分享完了,您有什麼想法可以聯系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