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上有兩個自我。一個好動,什麼都要嘗試,什麼都想經歷。另一個喜靜,對一切加以審視和消化。這另一個自我,仿佛是它把我派遣到人世間活動,同時又始終關切地把我置于它的視野之内,随時準備把我召回它的身邊。即使我在世上遭受最悲慘的災難和失敗,只要識得返回它的途徑,我就不會全軍覆沒。它是我的守護神,為我守護着一個永遠的家園,使我不致無家可歸。對于人生,我們無法想得太多太遠。那越過界限的思緒終于惘然不知所之,不得不收回來,滿足于知道自己此刻還活着,對于今天和明天的時光作些實際的安排。今天小編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周國平名言說說必備5篇,歡迎閱讀~
周國平名言說說 第1篇
這在人人都是一樣的。區别在于,有的精神之花得到了充足的`精神營養,長開不敗,終于結出了果實,有的卻只是昙花一現,因為營養不良而早早枯萎了。一旦不同時也是精神之花,欲望也就不再是花朵,只成了一堆爛泥。
情欲是走向空靈的必由之路。本無情欲,只能空而不靈。
我已經厭倦那種永遠深刻的靈魂,它是狹窄的無底洞,裡面沒有光亮,沒有新鮮的空氣,也沒有玩笑和遊戲。
夭折,平庸能長壽。愛情何嘗不是如此?
現代人享受的花樣愈來愈多了。但是,我深信人世間最甜美的享受始終是那些最古老的享受。
有時候,我們需要站到雲霧上來俯視一下自己和自己周圍的人們,這樣,我們對己對人都不會太苛求了。
把自己的缺點變成根據地。
一個人怎樣才算擁有"自我"呢?我認為有兩個可靠的标志。
所以,從零開始與未完成是人生的常态。
無聊者自厭寂寞者自憐孤獨者自足庸人無聊天才孤獨人人都有寂寞的時光。
有邂逅才有人生魅力。有時候,不必更多,不知來自何方的脈脈含情的一瞥,就足以驅散歲月的陰雲,重新喚起我們對幸福的信心。
我們不是英雄。做英雄是輕松的,因為他有淨化和升華,做英雄又是沉重的,因為他要演戲。我們只是忍受着人間尋常苦難的普通人。
人們舉着條件去找愛,但愛并不存在于各種條件的哪怕最完美的組合之中。愛不是對象,愛是關系,是你在對象身上付出的時間和心血。你培育的園林沒有皇家花園美,但你愛的是你的園林而不是皇家花園。你相濡以沫的女人沒有女明星美,但你愛的是你的女人而不是女明星。也許你願意用你的園林換皇家花園,用你的女人換女明星,但那時候支配你的不是愛,而是欲望。
在另一個黑夜裡,同一朵燭光會不會重新點燃?
聰明者嘲笑自己的失誤。
輪船把離岸的憂愁和靠岸的痛苦都藏在心裡。
昨天我們越是感覺心心相印,今天的裂痕就越是使我們疼痛,我們的隔膜感就越是尖銳鮮明。
原本非常親近的人後來天各一方,時間使他們可悲地疏遠,一旦相見,語言便迫不及待地丈量着疏遠的距離。人們對此似乎已經習以為常,生活的無情莫過于此了。
倒是要防止過于看破,從此不能夠執着。
與自己談話的确是一種能力,而且是一種罕見的能力。有許多人,你不讓他說凡事俗務,他就不知道說什麼好了。他只關心外界的事情,結果也就只擁有僅僅适合于與别人交談的語言了。這樣的人面對自己當然無話可說。可是,一個與自己無話可說的人,難道會對别人說出什麼有意思的話嗎?哪怕他談論的是天下大事,你仍感到是在聽市井瑣聞,因為在裡面找不到那個把一切連結為整體的核心,那個照亮一切的精神。
寫作從來就不是為了影響世界,而只是為了安頓自己。
人的基本性格是難以改變的,也不必刻意改變。性格本身無所謂好壞,關鍵在于正确地使用,使之產生好的結果。
想到人類漫長歷史上有過無數的人,無數的不同人生,我感到了惶恐,突然覺得我和我的人生失去了重量,變得微不足道。
一種人不自覺地要顯得真誠,以他的真誠去打動人并且打動自己。他自己果然被自己感動了。一種人故意地要顯得狡猾,以他的狡猾去魅惑人并且魅惑自己。他自己果然懷疑起自己來了。
大哲學家也能殊途同歸,最後的方向是一致的,都是守護人性,提升人類的精神水準。我不認為唯物和唯心的劃分上有什麼意義,我們把一個哲學家歸類到唯物還是唯心,這常常是牽強附會的,是貼上一個标籤。凡是大哲學家,各有各精彩,你要學會欣賞他的精彩之處。
人應該在自己身上擁有快樂的源泉,它本來就存在于每個人身上,就看你是否去開掘和充實它。這就是你的心靈。
愛自己的人不會有真正的愛,只有驕橫的占有。不愛自己的人也不會有真正的愛,只有謙卑的奉獻。
有兩種人最不會陷入瑣屑的煩惱,最能夠看輕外在的得失。他們似是兩個極端:自信者和厭世者。前者知道自己的價值,後者知道世界的無價值。
為延年益壽而萬般小心,結果仍不免一死,究竟是否值得呢?
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首先是一個生命,也終歸是一個生命。這是一個多麼簡單的道理,卻很容易被我們忘記。我們在社會上生活,為獲取财富、權力、地位、名聲等等而奮鬥,久而久之,往往把這些東西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了,甚至當成了人生主要的乃至唯一的目标,為之耗盡了全部精力。
周國平名言說說 第2篇
這在人人都是一樣的。區别在于,有的精神之花得到了充足的精神營養,長開不敗,終于結出了果實,有的卻只是昙花一現,因為營養不良而早早枯萎了。一旦不同時也是精神之花,欲望也就不再是花朵,只成了一堆爛泥。
對于人生,我們無法想得太多太遠。那越過界限的思緒終于惘然不知所之,不得不收回來,滿足于知道自己此刻還活着,對于今天和明天的時光作些實際的安排。
說到底,愛情是超越于成敗的。愛情是人生最美麗的夢,你能說你做了一個成功的夢或失敗的夢嗎?
究竟是時間在流逝,還是我在前行?
一個孤獨的人學會了理解别的孤獨的靈魂和深藏于它們中的深邃的愛。
在不能說真話時,寧願不說話,也不要說假話。
随着老年的到來,人的自我意識似乎會漸漸淡薄。死的可怕在于自我的寂滅,那麼,自我意識的淡薄應該是一件好事了,因為它使人在麻木中比較容易接受死。可是,問題在于:臨死時究竟清醒好還是麻不好?我無法回答這個問題。我的設想是,若是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識,死時肯定會更痛苦,但同時也會更自持,更尊嚴,更有氣度。
今日的家長們似乎都深謀遠慮,在孩子很小時就為他将來有一個好職業而奮鬥了,為此拼命讓孩子進重點學校和上各種課外班。從孩子這方面來說,便是從幼兒園開始就投入了可怕的競争,從小學到大學一路走過去,為了拿到那張最後的文憑,不知要經受多少作業和考試的折磨。有道是:不能讓我們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可是,在我看來,這種教育方式恰好一開始就是輸局了。身心不能自由健康地發展,只學得一些技能,将來怎麼會有大出息昵?
離開了暮雨朝雲,巫山縱然萬古長存,也只是一堆死石頭罷了。
凡是有良好的哲學悟性的人,必定有過對死亡的隐秘體驗和痛苦覺悟。
我身上有兩個自我。一個好動,什麼都要嘗試,什麼都想經歷。另一個喜靜,對一切加以審視和消化。這另一個自我,仿佛是它把我派遣到人世間活動,同時又始終關切地把我置于它的視野之内,随時準備把我召回它的身邊。即使我在世上遭受最悲慘的災難和失敗,只要識得返回它的途徑,我就不會全軍覆沒。它是我的守護神,為我守護着一個永遠的家園,使我不致無家可歸。
人生的一切矛盾都不可能最終解決,而只是被時間的流水卷走罷了。
在人生的舞台上,我們每個人都在忙忙碌碌地扮演自己的角色,比真的演員還忙,退場的時間更少。
你整天泡在網上做一個網蟲,老是去和陌生人聊天,我真的覺得意義不大、不能用聊天來取代自己的獨處和思考。
這并不意味着崇高的靈魂缺乏戰鬥性。一顆真正崇高的靈魂,其戰鬥性往往表現在更加廣闊的戰場和更加重大的題材上。
假如海洋上那一個個旋生旋滅的泡沫有了意識,它們一定會用幻想的彩虹映照自己,給自己塗上絢麗的顏色,它們一定會把自己的迸裂想象成一種悲壯的犧牲,覺得自己是悲劇中的英雄。我贊美這些美麗而崇高的泡沫。
人生在世,既能站得正,又能跳得出,這是一種很高的境界。在一定意義上,跳得出是站得正的前提,唯有看輕沉浮榮枯,才能不計利害得失,堂堂正正做人。
我的文字昨天令你感到新奇,今天令你感到親切,明天會不會令你感到厭倦?
不過,在我看來,生命究竟是自然的產物,還是上帝的創造,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用你的心去感受這奇迹。于是,你便會懂得欣賞大自然中的生命現象,用它們的千姿百态豐富你的心胸。于是,你便會善待一切生命,從每一個素不相識的人,到一頭羚羊,一只昆蟲,一棵樹,從心底裡產生萬物同源的親近感。于是,你便會懷有一種敬畏之心,敬畏生命,也敬畏創造生命的造物主,不管人們把它稱做神還是大自然。
孤獨是因為内容獨特而不能交流,孤僻卻并無獨特的内容,只是因為性格的疾病而使交流發生障礙。
閱讀本質上是一個自我發現的過程,而這個過程充滿驚喜和愉悅。
愛情常常把人抽空,留下一具空軀殼,然後揚長而去。所以,聰明人始終對愛情有戒心,三思而後行,甚至于幹脆不行。
如同一切遊戲一樣,犯規和懲罰也是愛情遊戲的要素。當然,前提是犯規者無意退出遊戲。不準犯規,或犯了規不接受懲罰,遊戲都進行不下去了。
絕大多數人的生命潛能有太多未被發現和運用。由于環境的逼迫、利益的驅使或自身的懶惰,人們往往過早地定型了,把偶然形成的一條窄縫當成了自己的生命之路,只讓潛能中極小一部分從那裡釋放,絕大部分遭到了棄置。人們是怎樣輕慢地虧待自己只有一次的生命啊。不論電腦怎樣升級,我只是用它來寫作,它的許多功能均未被開發。我們的生命何嘗不是如此?
在生命的任何階段上與死亡達成和解,在積極進去的同時也保持着超脫的心境。
在兩個有個性的人之間,愛情也許會經歷種種曲折甚至可能終于失敗,可是,在兩個毫無個性的人之間,嚴格意義上的愛情根本就不可能發生。
可是,一切精神上的偉人之誕生與本鄉何幹?他們之所以偉大,正是因為他們從來就不屬于本鄉,他們是以全民族或者全人類為自己的舞台的。所以,如果要論光榮,這光榮只屬于民族或者人類。這一點對于文明人來說應該是不言而喻的,譬如說,倘若一個法蘭克福人以歌德的同鄉自炫,他就一定會遭到全體德國人的嘲笑。
聰明人嘲笑幸福是一個夢,傻瓜到夢中去找幸福,兩者都不承認現實中有幸福。看來,一個人要獲得實在的幸福,就必須既不太聰明,也不太傻。人們把這種介于聰明和傻之間的狀态叫作生活的智慧。
幸運者對于别人的不幸或者同情,或者隔膜,但是,比兩者更強烈的也許是僥幸:幸虧遭災的不是我!
人要做成一點事情,第一靠熱情,第二靠毅力。我在各領域一切有大作為的人身上,都發現了這兩種品質。
大哲學家也能殊途同歸,最後的方向是一致的,都是守護人性,提升人類的精神水準。我不認為唯物和唯心的劃分上有什麼意義,我們把一個哲學家歸類到唯物還是唯心,這常常是牽強附會的,是貼上一個标籤。凡是大哲學家,各有各精彩,你要學會欣賞他的精彩之處。
另一方面,對于一顆有接受力的心靈來說,沒有一樣東西會真正失去。
自嘲使自嘲者居于自己之上。
在人的生活中,有一些東西是可有可無的,有了也許增色,沒有也無損本質,有一些東西則是不可缺的,缺了就不復是生活。什麼東西不可缺,誰說都不算數,生養人類的大自然是唯一的權威。自然規定了生命離不開陽光和土地,規定了人類必須耕耘和繁衍。最基本的生活内容原是最平凡的,但正是它們構成了人類生活的永恒核心。
創造城市,在大地上演繹五彩缤紛的人間故事,證明了人的聰明。可是,倘若人用自己的作品把自己與上帝的作品隔離開來,那就是愚昧。倘若人用自己的作品排擠和毀壞掉上帝的作品,那就是亵渎。
我不知道,我的本質究竟是那獨一無二的"自我",還是那無所不包的"大全"。我只知道,對于我來說,無論是用"大全"否定"自我",還是用"自我"否定"大全",結局都是虛無。
美德的真正源泉是智慧,即一種開闊的人生覺悟。
你說,得活出個樣兒來。我說,得活出個味兒來。名聲地位是衣裳,不妨弄件穿穿。可是,對人對己都不要衣帽取人。衣裳換來換去,我還是我。脫盡衣裳,男人和女人更本色。
有時候我想:一個人一輩子永遠是自己,那也是夠單調乏味的。
在今日中國,誰引領着大眾閱讀趣味的走向?當然是媒體,而在媒體背後的則是出版商。在這個大眾媒體時代,無人能改變這一點,因此我們只能問責媒體,要求它負起正确引導的責任。
生命的第一聲啼哭是不夾一絲悲傷的,因為生命有之而來的那個世界裡不存在悲傷,悲傷是我們這個世界的產物。
老子主張"守靜笃",任世間萬物在那裡一齊運動,我只是靜觀其往復,如此便能成為萬物運動的主人。這叫"靜為躁君"。
想到人類漫長歷史上有過無數的人,無數的不同人生,我感到了惶恐,突然覺得我和我的人生失去了重量,變得微不足道。
唉,人的心,進化的最高產物,世上最復雜的東西,在這小小的`綠芽面前,才恢復了片刻的純淨。
有無愛的欲望,能否感受生的樂趣,歸根到底是一個内在的生命力的問題。
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萬有皆逝,惟有精神永存。
最低的境界是平凡,其次是超凡脫俗,最高是反璞歸真的平凡。
年輕人沒有什麼可回憶,于是就展望。老年人沒有什麼可展望,于是就回憶。
最深邃的愛都是"見人羞,驚人問,怕人知"的,因為一旦公開,就會走樣和變味。
人年輕時多半是富于理想的,随着年齡的增長人就容易變得越來越實際,由于生存鬥争的壓力和物質利益的誘惑,大家都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不在關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其結果是靈魂日益萎縮和空虛。只剩下一個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軀體。對于一個人來說沒有比這更可悲的事情了!
在精神領域的追求中,不必說世俗的成功,社會和歷史所承認的成功,即便是精神追求本身的成功,也不是主要的目标。在這裡,目标即寓于過程之中,對精神價值的追求本身成了生存方式,這種追求愈執著,就愈是超越于所謂成敗。一個默默無聞的賢哲也許更是賢哲,一個身敗名裂的聖徒也許更是聖徒。
光陰似箭,然而只是對于忙人才如此。日程表排得滿滿的,永遠有做不完的事,這時便會覺得時間以逼人之勢驅趕着自己,幾乎沒有喘息的工夫。
世上有一個天才,就有一千個自命天才的瘋子。有一個奇人,就有一萬個冒充奇人的騙子。
人渴望完美而不可得,這種痛苦如何解除?我答道:這種痛苦本身就包含在完美之中,把它解除了反而不完美了。我心中想"這麼一想,痛苦就也解除了。接着又想:完美也失去了。
如果說愛是一門藝術,那麼,恰如其分的自愛便是一種素質,唯有具備這種素質的人才能成為愛的藝術家。
可是,仔細想想,變故有大小,誰能完全躲避得了?壽命有長短,幾人可稱壽終正寝?
活着的往事——這是靈魂之所以具有孕育力和創造力的秘密所在。
與人相處,如果你感到格外的輕松,在輕松中又感到真實的教益,我敢斷定你一定遇到了你的同類,哪怕你們從事着截然不同的職業。
人與人的碰撞只能觸發生活的精明,人與自然的交流才能開啟生命的智慧。
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和心靈,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頓好,人生即是圓滿。
周國平名言說說 第3篇
唉,人的心,進化的最高產物,世上最復雜的東西,在這小小的綠芽面前,才恢復了片刻的純淨。
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和心靈,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頓好,人生即是圓滿。
我早就養成了自主學習和工作的習慣,區别只在于,從前這遭到非議,現在卻給我帶來了名聲,可見名聲是多麼表面的東西。
死亡不是一個思考的對象。當我們自以為在思考死亡的時候,我們實際上所做的事情不是思考,而是别的,例如期望、相信、假設、想像、類比等等。
一棵植物必須在土裡扎下根,才能健康地生長。人也是這樣,只是在外表上不像植物那麼明顯,所以很容易被我們忽視。遠離土地必定會付出可怕的代價,倘若這種對大自然的麻木不仁延續下去,人類就不可避免地要發生精神上的退化。在電視機前長大的新一代人,當然讀不進荷馬和莎士比亞。始終在人造產品的包圍下生活,人們便不再懂得欣賞神和半神的創造,這有什麼奇怪呢?
常識和本能都告訴我,歡樂比憂愁更有益于身體的保養。
對于男人來說,一個美貌的獨身女子總歸是極大的誘惑。如果她已經身有所屬,誘惑就會減小一些。如果她已經身心都有所屬,誘惑就蕩然無存了。
在日常生活中,當一個人在某方面——例如權力、财產、知識、相貌等——處于弱勢狀态時,常常也會產生自卑心理。但是,只要你擁有做人的基本自信,你就比較容易克服這類局部的自卑,依然坦蕩地站立在世界上。
如何花錢比如何掙錢更能見出一個人的品位高下。
人生的每一個瞬間都是獨特的重復。
在回憶的引導下,我們尋訪舊友,重遊故地,企圖找回當年的感覺,然而徒勞。我們終于怅然發現,與時光一起消逝的不僅是我們的童年和青春,而且是由當年的人、樹木、房屋、街道、天空組成的一個完整的世界,其中也包括我們當年的愛和憂愁,感覺和心情,我們當年的整個心靈世界。
人生有兩大快樂,一是沒有得到你心愛的東西,于是你可以去追求和創造;一是得到了你心愛的東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體驗。
若把人生比作一逆旅,我們便會發現,途中耽擱實在是人生的尋常遭際。我們向理想生活進發,因了種種必然的限制和偶然的變故,或早或遲在途中某一個點上停了下來。我們相信這是暫時的,總在等着重新上路,希望有一天能過自己真正想過的生活,殊不料就在這個點上永遠停住了。有些人漸漸變得實際,心安理得地在這個點上安排自己的生活。有些人仍然等啊等,歲月無情,到頭來悲嘆自己被耽誤了一輩子。
高質量的活動和高質量的寧靜都需要,而後者實為前者的前提。
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多麼普通又多麼獨特的生命,原本無名無姓,卻到底可歌可泣。
輿論很清楚它的敵人是思想,但它從來不正面與思想交鋒。
最強烈的愛都根源于絕望,最深沉的痛苦都根源于愛。
關于好女人,我提過兩個标準——靈性和彈性。靈性是心靈的理解力,有靈性的女人天生慧質,善解人意,善悟飾物的真谛,她極其單純,在單純中卻有一種驚人的深刻。
人不可能永遠真實,也不可能永遠虛假。許多真實中一點虛假,或許多虛假中一點真實,都是動人的。最令人厭倦的是一半對一半。
一個人的童年,最好是在鄉村度過。一切的生命,包括植物、動物、人,歸根到底來自土地,生于土地,最後又歸于土地。上帝對亞當說:"你是用塵土造的,你還要歸于塵土。"在鄉村,那剛來自土地的生命仍能貼近土地,從土地汲取營養。童年是生命蓬勃生長的時期,而鄉村為它提供了充滿同樣蓬勃生長的生命的環境。
應該怎麼生活?這是一個會令一切智者狼狽的問題。也許,一個人能夠明白不應該怎麼生活,他就可以算得上是一個智者了。
現在圖書的出版量極大,有好書,但也生產出了大量垃圾,包括暢銷的垃圾。對于有判斷力的讀者來說,這不成為問題,他們自己能鑑别優劣。受害者是那些文化素質較低的人群,把他們的閱讀引導到和維持在了一個低水平上,而正是他們本來最需要通過閱讀來提高其素質。
一個人看到怎樣的美景奇觀,如果他沒有機會向人講述,他就絕不會感到快樂。人終究離不開同類的。一個無人分享的快樂絕非真正的快樂。
人是注定要忍受不可忍受的苦難的。由此推導出定理二:所以,世上沒有不可忍受的苦難。
世間無非兩種人最自信,無所不知者和一無所知者。
相愛者不束縛對方,是他們對愛情有信心的表現。誰也不限制誰,到頭來仍然是誰也離不開誰,這才是真愛。
離别的苦,仔細分析起來,包含三層意思。其一,人生聚散不定,一别之後,不知何時再聚,也可能再聚無日,一别竟成永訣。其二,命運莫測,别後不免為對方擔心,有了無窮的牽挂。其三,生命短暫,青春相别,再見時也許皆已白頭,彼此如同一面鏡子,瞬間照出了歲月的無情。總之,人生之所以最苦别離,正因為離别最使人感受到了人生無常。
相愛者互不束縛對方,是他們對愛情有信心的表現。誰也不限制誰,到頭來仍然是誰也離不開誰,這才是真愛。
究竟是時間在流逝,還是我在前行?
自嘲使自嘲者居于自己之上。
當我在田野徘徊,那些花朵、小草、樹木、河流之所以能給我慰藉,是因為我隐約預感到,我可能會和另一顆同樣愛他們的靈魂相遇。
可以成就和睦的婚姻,得到幸福的愛情卻要靠天意。
浩渺宇宙間,任何一個生靈的降生都是偶然的,離去卻是必然的;一個生靈與另一個生靈的相遇總是千載一瞬,分别卻是萬劫不復。說到底,誰和誰不同是這空空世界裡的天涯淪落人?
對于人的情感,科學永遠只能解釋局部,不能解釋全部。
逝去的感情事件,無論痛苦還是歡樂,無論它們一度如何使我們激動不寧,隔開久遠的時間再看,都是美麗的。我們還會發現,痛苦和歡樂的差别并不像當初想象的那麼大。歡樂的回憶夾着憂傷,痛苦的追念摻着甜蜜,兩者又都同樣令人惆怅。
自古多痴情女,薄情郎。但女人未必都是弱者,有的女人是用軟弱武裝起來的強者。
真實不在這個世界的某一個地方,而是我們對這個世界的一種态度,是我們終于為自己找到的一種生活信念和準則。
我與成功無緣,因為我永遠對自己沒有把握,——對别人也沒有。
獨一的大事是把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做好,适應自己的本性。二心把自己喜歡做的事做得盡如人意,他在這世界上就有了颠撲不破的家園。
看見可愛的景物、東西或者女人,我就會喜歡,這喜歡是自然而然的,我不能也不想硬讓自己不喜歡。但是,我喜歡了就夠了,喜歡了就是了,我并不想得到什麼,并不覺得因為我喜歡就有權利得到什麼。
周國平名言說說 第4篇
生活有時甜蜜,有時艱辛,每一個當下取舍權衡,盡量遵從内心。這個過程中能夠堅持手記笑笑成長,是最幸福事情。不過科技帶來難以抵御的懈惰,從孕期記在紙質本,後來寫博客長文,現在微博短言概之,期間丢掉多少細節和感慨,想想也是時代雙刃劍所致。
我相信蘇格拉底的一句話:"美德即智慧。"一個人如果經常想一些世界和人生的大問題,對于俗世的利益就一定會比較超脫,不太可能去做那些傷天害理的事情。說到底,道德敗壞是一種蒙昧。當然,這與文化水平不是一回事,有些識字多的人也很蒙昧。
與大人相比,孩子誠然缺乏閱歷。然而,他們誠實、坦蕩、率性,這些正是最寶貴的心靈品質,因此能夠不受功利的支配,做事只憑真興趣。
絕大多數人的生命潛能有太多未被發現和運用。由于環境的逼迫、利益的驅使或自身的懶惰,人們往往過早地定型了,把偶然形成的一條窄縫當成了自己的生命之路,只讓潛能中極小一部分從那裡釋放,絕大部分遭到了棄置。人們是怎樣輕慢地虧待自己只有一次的生命啊。不論電腦怎樣升級,我只是用它來寫作,它的許多功能均未被開發。我們的生命何嘗不是如此?
一個人應該認清自己的天性,過最适合于他的天性的生活,而對他而言這就是最好的生活。
今天的孩子已經越來越沒有童年。到各地走走,你會發現到處都在興建雷同的城鎮,千篇一律的商廈和水泥馬路取代了祖先們修築的土牆和小街,田野和村莊正在迅速消失。孩子們在這樣一種環境中成長,壓根兒沒有過同大自然親近的經驗和對土地的記憶,因而也很難在他們身上喚起對大自然的真正興趣了。有一位作家寫到,她曾帶幾個孩子到野外去看月亮和海,可是孩子們對月亮和海毫無興趣,心裡惦記着的是及時趕回家去,不要誤了他們喜歡的一個電視節目。
我們為什麼會渴望愛?我們心中為什麼會有愛?我的回答是:因為我們都是孤兒。
在現實中,愛往往扮演受難者的角色,因為受難而備受贊美。
"以真誠換取真誠!"——可是,這麼一換,雙方不是都失去自己的真誠了嗎?
人生中的大問題都是沒有答案的。但是,一個人唯有思考這些大問題,才能真正擁有自己的生活信念和生活準則,從而對生活中的小問題做出正确的判斷。
我想,人生也是如此。你不妨在世界上闖蕩,去建功創業,去探險獵奇,去覓情求愛,可是,你一定不要忘記了回家的路。這個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靈世界。
彈性是性格的張力。有彈性的女人,性格柔韌,伸縮自如。她善于妥協,也善于在妥協中巧妙地堅持。她不固執己見,但在不固執中自有一種主見。靈性是心靈的理解力。有靈性的女人天生慧質,善解人意,善悟事物的真谛。她極其單純,在單純中卻有一種驚人的深刻。
愛默生相信,人心與宇宙之間有着對應關系,所以每個人憑内心體驗就可以認識自然和歷史的真理。這就是他的超驗主義,有點像主張"吾心即是宇宙"、"心即理"、"致良知"的宋明理學。
高質量的活動和高質量的寧靜都需要,而後者實為前者的前提。
在無窮歲月中,王朝更替只是過眼煙雲,千秋功業只是斷碑殘銘。此種認識,既可開闊胸懷,造就豪傑,也可消沉意志,培育弱者。看破紅塵的後果是因人而異的。
讀書的收獲有兩種,一是通過讀書知道了自己原來不知道、也沒有的東西,這樣收獲到的叫知識。二是通過讀書知道了自己原來已經有但沒有意識到的東西,這些是自己感悟到的,但好像一直沉睡着,現在被喚醒激活了,并且因此獲得了生長、開花、結果的機會。這樣收獲到的東西,我稱之為智慧。
人要做成一點事情,第一靠熱情,第二靠毅力。我在各領域一切有大作為的人身上,都發現了這兩種品質。
真正成為自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世上有許多人,你可以說他是随便什麼東西,例如是一種職業,一種身份,一個角色,惟獨不是他自己。如果一個人總是按照别人的意見生活,沒有自己的獨立思考,總是為外在的事務忙碌,沒有自己的内心生活,那麼,說他不是他自己就一點兒也沒有冤枉他。因為确确實實,從他的頭腦到他的心靈,你在其中已經找不到絲毫真正屬于他自己的東西了,他只是别人的一個影子和事務的一架機器罷了。
在對待自然的态度上,現在大概不會有人公開贊成掠奪性的強盜行徑了。但是,同為主張善待自然,出發點仍有很大分歧。一派強調以人類為中心,從人類長遠利益出發合理利用自然。另一派反對人類中心論,認為從根本上說,自然是一個應該敬畏的對象。我的看法是,兩派都有道理,但說的是不同層次上的道理,而低層次的道理要服從高層次的道理。合理利用自然是科學,不管考慮到人類多麼長遠的利益,合理的程度多麼高,仍然是科學,而科學必有其界限。生态不僅是科學問題,而且是倫理問題,正是倫理為科學規定了界限。
在兩個有個性的人之間,愛情也許會經歷種種曲折甚至可能終于失敗,可是,在兩個毫無個性的人之間,嚴格意義上的愛情根本就不可能發生。
生命是宇宙間的奇迹,它的來源神秘莫測。是進化的產物,還是上帝的創造?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用你的心去感受這奇迹。于是,你便會懂得欣賞大自然中的生命現象,用它們的千姿百态豐富你的心胸。于是,你便會善待一切生命,從每一個素不相識的人,到一頭羚羊,一只昆蟲,一棵樹,從心底裡產生萬物同源的親近感。于是,你便會懷有一種敬畏之心,敬畏生命,也敬畏創造生命的造物主,不管人們把它稱作神還是大自然。
在海邊,有人弄潮,有人嬉水,有人拾貝殼,有人聚在一起高談闊論,而我不妨找一個安靜的角落獨自坐着。是的,一個角落——在無邊無際的大海邊,哪裡找不到這樣一個角落呢——但我看到的卻是整個大海,也許比那些熱鬧地聚玩的人看得更加完整。
這倒不奇怪,這位哲學烈士是不能被神化的,除了像他那樣愛智慧之外,别無紀念的方式。
殊不知在人類歷史上,以救主自居的世界征服者們造成的苦難遠遠超過普通的歹徒。
久住城市,偶爾來到僻靜的山谷湖畔,面對連綿起伏的山和浩淼無際的水,會感到一種解脫和自由。然而我想,倘若在此定居,與世隔絕,心境也許就會變化。盡管看到的還是同樣的山水景物,所感到的卻不是自由,而是限制了。
在我看來,真正的使命感無非是對自己選定并且正在從事的工作的一種熱愛罷了。遇見這樣的人,我的血緣本能就會把他們認作我的親兄弟。
要想讀西方哲學,不妨先讀羅素的《西方哲學簡史》,從中找到自己喜歡的哲學家和哲學流派,你喜歡什麼就讀什麼,這樣學習就會有效果。
疾病會使人變得更人性一些,更輕功利,也更重人情。對愛和友誼的體味更細膩。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有所為就必有所不為,而人與人之間的巨大區别就在于所為所不為的不同取向。
杜威把教師比喻為上帝的代言人、天國的引路人。教師不只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影響是在精神上,因此他自己必須有崇高的精神境界。現在人們在讨論大學改革,依我看,大學教育的核心問題是要有一批心靈高貴、頭腦活躍的學者,而體制優劣的标準就在于能否吸引這樣的學者。有了這樣一批學者,自然能夠熏陶和培育出優秀人才。什麼是好學校?很簡單,就是有一批好教師的學校。
在任何專制體制下,都必定盛行嚴酷的道德法庭,其職責便是以德的名義把人性當做罪惡來審判。事實上,用這樣的尺度衡量,每個人都是有罪的,至少都是潛在的罪人。可是,也許正因為如此,道德審判反而更能夠激起瘋狂的熱情。
在一切情形下,它都不會超載,因為每個人所分配到的容量恰好是他必須付出畢生努力才能夠裝滿的。事實上,大多數杯子只裝了很少的水或酒,還有許多杯子直到最後仍是空着的。
人在年輕時會給自己規定許多目标,安排許多任務,入世是基本的傾向。中年以後,就應該多少有一點出世的心态了。所謂出世,并非純然消極,而是與世間的事務和功利拉開一個距離,活得灑脫一些。
如果說愛是一門藝術,那麼,恰如其分的自愛便是一種素質,唯有具備這種素質的人才能成為愛的藝術家。
讓我們承認,無論短暫的邂逅,還是長久的糾纏,無論相識恨晚的無奈,還是終成眷屬的有情,無論傾注了巨大激情的衝突,還是伴随着細小争吵的和諧,這一切都是愛情。每個活生生的人的愛情經歷不是一座靜止的紀念碑,而是一道流動的江河。當我們回顧往事時,我們自己不必否認更不該要求對方否認其中任何一段流程一條支流或一朵浪花。
靈魂日益萎縮和空虛,只剩下了一個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軀體。
最凄涼的不是失敗者的哀鳴,而是成功者的悲嘆。在失敗者心目中,人間尚有值得追求的東西——成功。但獲得成功仍然悲觀的人,他的一切幻想都破滅了,他已經無可追求。失敗者僅僅悲嘆自己的身世;成功者若悲嘆,必是悲嘆整個人生。
現在完全不同了。無論作家、學者,還是政治人物,都紛紛在電視上亮相,而其知名度往往取決于亮相的頻率。人們熱中于議論他們的相貌和風度,涉及他們的言談,也多半關注口才如何、會不會說俏皮話之類,注意力全放在表面的東西上。情形也只能如此,因為電視追求當下的效果,不容做節目的人和看節目的人思考。其結果是兩方面都變得平庸了。林肯與道格拉新的七小時辯論放在今天怎麼會有人聽,又怎麼聽得懂。同樣,今天的總統和知識精英們也更關心如何使自己上鏡,而不是如何更好地承擔職責。
至于我,我将永遠困惑,也永遠尋找。困惑是我的誠實,尋找是我的勇敢。
由此可見,人世間的東西,有一半是不值得争的,另一半是不需要争的。所以,争什麼!
周國平名言說說 第5篇
誠然,抱着過時的信仰不放,或者無信仰而裝作有信仰,都是可悲可笑的,不妨調而侃之,哈哈一笑。可是,當我看見有人把無信仰當作一種光榮來炫耀時,我再也笑不出來了。
我心中想:這麼一想,痛苦也就解除了。接着又想:完美也失去了。
能否和自己做朋友,關鍵在于有沒有一個更高的自我,這個自我以理性的态度關愛着那個在世上奮鬥的自我。理性的關愛,這正是友誼的特征。有的人不愛自己,一味自怨,仿佛自己的仇人。有的人愛自己而沒有理性,一味自戀,俨然自己的情人。在這兩種場合,更高的自我都是缺席的。
通過自嘲,人把自己的弱點變成了特權。對于這特權,旁人不但不反感,而且樂于承認。
葡萄成熟了,流着紫紅色的血。
這兩種意義上的"自我"都不是每個人一出生就擁有的,而是在人生過程中不斷選擇和創造的結果。正因為此,每個人都要為自己成為怎樣的人負責。
死有什麼可思考的?什麼時候該死就死,不就是一死?——可是,這種滿不在乎的态度會不會也是一種矯情呢?
那麼,揮霍與慷慨的區别在哪裡呢?我想是這樣的:揮霍是把自己不珍惜的東西拿出來,慷慨是把自己珍惜的東西拿出來。社交場上的熱心人正是這樣,他們不覺得自己的時間、精力和心情有什麼價值,所以毫不在乎地把它們揮霍掉。相反,一個珍惜生命的人必定寧願在孤獨中從事創造,然後把最好的果實奉獻給世界。
最重要的不是在世人心目中占據什麼位置,和誰一起過日子,而是你自己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人生中有兩種情形,我自己經歷過,在别人那裡也見得很多,漸漸習以為常了。可是,一旦我仔細地去想它們,就仍然會覺得不可思議。
人原是銷魂客。重情者最知歲月無情,無情歲月卷走了多少有情生涯。
生命純屬偶然,所以每個生命都不屬于另一個生命,像一陣風,無牽無挂。
在人生追求上,中國人心中往往沒有自我,只有他人,大家争奪什麼,我也就要什麼。于是名利場上熙熙攘攘,一片繁忙之景。在公共道德上,中國人眼中往往沒有他人,只有自己,我做什麼,完全不顧及他人的感受。于是公共場所吵吵嚷嚷,一片喧譁之聲。這是中國人颠倒的個人主義。
人生的意義在于兩方面:生命和靈魂的體現。鍛煉身體,保持健康的生活節奏,雖不講究,但也不邋遢,便是生命的價值;多閱讀,多思考,善待他人,不刻意做作,不迎合某人某事,保持生命的最初之善,便也是靈魂的歸屬。
人生是一場無結果的試驗。因為無結果,所以怎樣試驗都無妨。也因為無結果,所以怎樣試驗都不踏實。
有的人只習慣于與别人共處,和别人說話,自己對自己無話可說,一旦獨處就難受得要命,這樣的人終究是膚淺的。人必須學會傾聽自己的心聲,自己與自己交流,這樣才能逐漸形成一個較有深度的内心世界。
由此可見,無聊生于目标與進程的分别,乃是一種對過程疏遠和隔閡的心境。
人性意義上的偉大是世界性的,必能赢得一切民族的人的尊敬。
第一種情形是,兩個原本完全陌生的人,後來怎麼竟會天天生活在一起,并且覺得誰也離不開誰了?
每年小旅行一次,隔幾年大旅行一次,增長見識,拓寬胸懷。
生命純屬偶然,所以每個生命都要依戀另一個生命,相依為命,結伴而行。生命純屬偶然,所以每個生命都不屬于另一個生命,像一陣風,無牽無挂。每一個問題至少有兩個相反的答案。
相通,在實際生活中又保持距離,最能使彼此的吸引力耐久。
今天的孩子已經越來越沒有童年。到各地走走,你會發現到處都在興建雷同的城鎮,千篇一律的商廈和水泥馬路取代了祖先們修築的土牆和小街,田野和村莊正在迅速消失。孩子們在這樣一種環境中成長,壓根兒沒有過同大自然親近的經驗和對土地的記憶,因而也很難在他們身上喚起對大自然的真正興趣了。有一位作家寫到,她曾帶幾個孩子到野外去看月亮和海,可是孩子們對月亮和海毫無興趣,心裡惦記着的是及時趕回家去,不要誤了他們喜歡的一個電視節目。
離開了暮雨朝雲,巫山縱然萬古長存,也只是一堆死石頭罷了。
常識和本能都告訴我,歡樂比憂愁更有益于身體的保養。
利益常借信仰之名交戰。
人生中有些事情很小,但可能給我們造成很大的煩惱,因為離得太近。人生中有些經歷很重大,但我們當時并不覺得,也因為離得太近。距離太近時,小事也會顯得很大,使得大事反而顯不出大了。隔開一定距離,事物的大小就顯出來了。
人是否相愛,一個可靠尺度是看他們是否互相玩味和欣賞。兩個相愛者之間必定是常常互相玩味的,而且是不由自主地要玩,越玩越覺得有味。如果有一天覺得索然無味,毫無玩興,愛就蕩然無存了。
少年人前面的光陰和老年人背後的光陰長度大致相等。但是,少年人往往覺得前面有無限的光陰,老年人卻覺得背後的光陰十分有限。
有時候,天才與普通人的區别僅在于是否養成了嚴格的工作習慣。
這是一個荒謬的宇宙,水遠存在着,變化着,又永遠沒有意義。它為自身的無意義而苦悶。人就是它的苦悶的產物。
世界是我的食物。人只用少量時間進食,大部分時間在消化,獨處就是我消化世界。
現在我覺得,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和安靜。安靜,是因為擺脫了外界虛名浮利的'誘惑。豐富,是因為擁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寶藏。
人生的一切矛盾都不可能最終解決,而只是被時間的流水卷走罷了。
我只是使用了生命,而不曾享受生命。
可是,仔細想想,變故有大小,誰能完全躲避得了?壽命有長短,幾人可稱壽終正寝?
昨天我們越是感覺心心相印,今天的裂痕就越是使我們疼痛,我們的隔膜感就越是尖銳鮮明。
先知在本鄉之所以受到排斥,嫉妒也起了很大作用。一個在和自己相同環境裡生長的人,卻比自己無比優秀,對于這個事實,人們先是不能相信,接着便不能容忍了,他們覺得自己因此遭到了貶低。直到很久以後,出于這同樣的虛榮心,他們的後人才會把先知的誕生當作本鄉的光榮大加宣揚。
既然禍福如此微妙,互相包含,在每一具體場合,我們又非無可作為。我們至少可以做到,在幸運時警惕和防備那潛伏在幸福背後的災禍,在遭災時等待和争取那依傍在災禍身上的轉機。也就是說,在微觀上持一種主動、認真、事在人為的态度。
被人理解是幸運的,但不被理解未必就是不幸。
現在,我們與土地的接觸愈來愈少了。磚、水泥、鋼鐵、塑料和各種新型建築材料把我們包圍了起來。我們把自己關在宿舍或辦公室的四壁之内。走在街上,我們同樣被房屋、商店、建築物和水泥路面包圍着。我們總是活得那樣匆忙,顧不上看看天空和土地。我們總是生活在眼前,忘掉了永恒和無限。我們已經不再懂得土地的痛苦和渴望,不再能欣賞土地的悲壯和美麗。
欣賞藝術品等;另一類是給予的,就是工作。正是在工作中,人的心智能力和生命價值都得到了積極實現。
六歲前,編的故事比做的夢精彩。六歲後,做的夢比編的故事精彩。莫非是随着年齡的增長,上天賦予人的藝術能力受到功利和知識的排擠,被驅逐到無意識的領域裡去了?
環境越是不自由,内在的自由就越是可貴,越能使個人脫穎而出。
一個不曾用自己的腳在路上踩下腳印的人,不會找到一條真正屬于自己的路。
如果根本的正義感受到觸犯,他戰鬥起來必是義無反顧的。
在人生中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凌駕于一切成敗福禍之上的豁達胸懷。在終極的意義上,人世間的成功和失敗,幸福和災難,都只是過眼煙雲,彼此并無實質的區别。當我們這樣想時,我們和我們的身外遭遇保持了一個距離,反而和我們的真實人生貼得更緊了,這真實人生就是一種既包容又超越身外遭遇的豐富的人生閱歷和體驗。
守财奴的快樂并非來自财產的使用價值,而是來自所有權。所有權帶來的心理滿足遠遠超過所有物本身提供的生理滿足。一件一心盼望獲得的東西,未必要真到手,哪怕它被放到月球上,只要宣布它屬于我了,就會產生一種愚蠢的快樂。
仔細想一想,盧梭多麼有道理,我們今日的所作所為正是逼迫孩子們誤用光陰。
單純的人也許傻,復雜的人才會蠢。
鼾聲,響屁,飽嗝,這些聲響之所以使人覺得愚蠢,是因為它們暴露了人的動物性一面。
人世間的争奪,往往集中在物質财富的追求上。物質的東西,多一些自然好,少一些也沒什麼,能保證基本生存就行。對精神财富的追求,人與人之間不存在衝突,一個人的富有決不會導致另一個人的貧困。
邃的愛都是"見人羞,驚人問,怕人知"的,因為一旦公開,就會走樣和變味。
如果一個人有自己的心靈追求,又在世界上闖蕩了一番,有了相當的人生閱歷,那麼,他就會逐漸認識到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位置。世界無限廣闊,誘惑永無止境,然而,屬于每一個人的現實可能性終究是有限的。
智慧是達于成熟因而不會失去的童心。一個人在精神上足夠成熟,能夠正視和承受人生的苦難,同時心靈依然單純,對世界仍然懷着兒童般的興致,他就是一個智慧的人。
現在完全不同了。無論作家、學者,還是政治人物,都紛紛在電視上亮相,而其知名度往往取決于亮相的頻率。人們熱中于議論他們的相貌和風度,涉及他們的言談,也多半關注口才如何、會不會說俏皮話之類,注意力全放在表面的東西上。情形也只能如此,因為電視追求當下的效果,不容做節目的人和看節目的人思考。其結果是兩方面都變得平庸了。林肯與道格拉新的七小時辯論放在今天怎麼會有人聽,又怎麼聽得懂。同樣,今天的總統和知識精英們也更關心如何使自己上鏡,而不是如何更好地承擔職責。
在生命的任何階段上與死亡達成和解,在積極進去的同時也保持着超脫的心境。
我們為什麼會渴望愛?我們心中為什麼會有愛?我的回答是:因為我們都是孤兒。
真實不在這個世界的某一個地方,而是我們對這個世界的一種态度,是我們終于為自己找到的一種生活信念和準則。
生命和精神是人身上最寶貴的東西。老天給每個人一條命、一顆心,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頓好,人生即是圓滿。人最寶貴的東西,一是生命,二是心靈,而若能享受本真的生命,擁有豐富的心靈,便是幸福。幸福在于生命的單純和精神的豐富,道德在于生命的善良和精神的高貴。
關于周國平名言說說必備5篇就分享完了,您有什麼想法可以聯系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