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馬爾
一個信息發佈的網站

2.1分,今年最爛片出現了

今天小編(賁芳蕤)要和大家分享的是2.1分,今年最爛片出現了,歡迎閲讀~

這才 3 月,年度最爛電影就出現了?

真人童話電影《白雪公主》IMDb2.1 分。

刷新迪士尼百年歷史最差紀錄。

中國觀眾給出的評分,同樣很糟糕。

豆瓣開分 4.4,比上一部《小美人魚》更低。

票房前景也堪憂。

制作成本就高達2.7 億美元(合人民币将近 20 億元)

然而,内地預測票房僅 1179.4 萬元人民币。‌

全球首周末票房僅有 8000 萬美元,想要後續收回成本,可能性很小。

曾憑童話改編風靡全球的迪士尼,怎麼就陷入了拍一部爛一部的尴尬境地?

今天不妨借這部片好好聊聊——

上映前,這部電影就已經吵得沸沸揚揚。

先是選角争議。

原版故事中,公主因白如雪的膚色得名「白雪」。

但電影裏,飾演公主的是深膚色的拉丁裔演員瑞秋 · 齊格勒。

而偏偏,嫉妒白雪公主美貌的惡毒王後,又是公認的女神蓋爾 • 加朵飾演。

選角一出,遭網友無情吐槽,「毫無説服力。」

後又有言論争議。

瑞秋 · 齊格勒在 2022 年接受采訪時,批評原版動畫電影「過時」,稱王子更像一個「跟蹤者」。

表示新的電影不再與 1937 年的動畫版類似。

「白雪公主不會被王子拯救,她也不期盼真愛,而是希望成為一個她能夠成為的領導者。」

對經典的不屑态度,讓大量觀眾提前對電影產生抵觸情緒。

此外,還因為

小矮人角色使用 CGI 特效而不是真人

被批評在剝奪侏儒症演員的工作機會。

而且角色設定依然是住在山洞裏的、身材矮小的滑稽角色,帶着強烈的刻板印象。

遭《權力的遊戲》中「小惡魔」演員炮轟「過時」。

戲外,又有

兩位女主不同政治立場問題

瑞秋 · 澤格勒在預告片發布後,寫下「解放巴勒斯坦」。

而蓋爾 · 加朵則一貫支持祖國以色列。

電影宣傳過程中,兩人之間的緊張關系被進一步放大。

如此種種,這部電影一開始就被唱衰。

而迪士尼公司似乎也對成片缺乏自信,上映前就大幅度縮減宣傳活動。

首映禮拒絕媒體采訪,也沒有在中國開試映會。

這也讓人們更為好奇,到底改成了什麼樣?

魚叔第一時間看完,發現電影整體上仍保留了經典框架。

魔鏡、毒蘋果、被吻醒的名場面都在。

故事開始,白雪公主的生母因病去世後,父親娶了了新王後。

新王後虛榮、邪惡,為一己之私搜刮民脂,讓整個國家民不聊生。

她只因嫉妒白雪公主的美貌,就派獵人殺死她,但獵人于心不忍,放走白雪公主。

公主逃跑途中,遇到了七個小矮人。

這些,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情節。

之後的情節,就有了不少改動。

尤其是男主。

他并非白馬王子,而是一個反抗軍小隊長。

因為種種機緣巧合,他與被趕出王宮的白雪公主相遇。

他們在攜手與皇後的雇傭兵相鬥的過程中,產生了别樣的情誼。

白雪公主不再是被動等待拯救的女性角色。

她的目标不是找到愛情,而是推翻王後,讓國家恢復往日的平靜。

此外,還有一些細節處做了改動。

比如删除了白雪公主幫七個小矮人打掃房間的報恩情節。

而是改成白雪公主分給他們清潔工具,和他們一切打掃房間。

乍一看,這些改動更具有當下的性别意識。

但可惜,僅有的優點,并不能扭轉這部影片糟糕的口碑。

即使抛開角色外形的争議,就電影本身來説,所有改動都像是努力在符合當下的價值觀,卻沒有帶來真正眼前一亮的新鮮感。

近些年來,迪士尼輪番将經典童話故事重制為真人版。

其中不乏一些讓人眼前一亮的改編。

像《愛麗絲夢遊仙境》充分發揮了蒂姆 · 波頓獨具一格的暗黑奇幻風。

而《沉睡魔咒》則讓臉譜化的反派角色轉變為更復雜的悲劇人物。

但這一部《白雪公主》就明顯故事低幼,缺少能給人以深刻印象的藝術表達。

首先,角色本身就塑造得十分刻板。

王後是一個完全臉譜化的反派,毫無邏輯的又蠢又壞。

白雪公主雖然比原版提升了一定的主體性,但整體而言依然不夠豐富。

其次,演員的表演也十分浮誇。

由于角色的扁平和情節的低幼,兩位女演員本就沒有什麼發揮餘地。

而為了強行突出戲劇化的情緒,在一些情節裏也用力過猛,反倒暴露出演技的短板。

最後,整部電影并沒有讓人記憶深刻的場面。

無論是歌舞編排,還是視效奇觀,都平平無奇。

可能也就森林的童話畫風和小動物的萌萌特效,還算生動細膩。

但放在數不清的好萊塢視效大片裏,這樣的水準也并不出眾。

而小矮人的 CGI 特效,尤其令人不适。

在特寫面部鏡頭時「似人非人」的觀感,甚至有種恐怖谷效應

當然,魚叔也覺得,IMDb 的 2.1 分和鋪天蓋地的罵聲,倒不至于。

電影并非一無是處,作為兒童題材觀看,勉強夠格。

可以看得出,這部真人版也的确在努力迎合當下的時代觀念,做出一定的調整。

回看原版動畫《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的評論頁,認為故事「過時」的人不在少數。

人們逐漸意識到經典童話背後潛藏的有毒價值觀。

比如,女性角色被動依賴男性、外貌至上、過于追求虛幻愛情等等。

英劇《性教育》中直接指出,童話故事存在對女性的抑制。

所以,後來的迪士尼改編都在試圖賦予女性角色更多主動性,更多智慧和成長。

像《冰雪奇緣》《勇敢傳説》中愛冒險的公主形象。

而這部《白雪公主》同樣延續了這一趨勢。

片中,女主一邊遭繼母追殺,一邊為父親的死不屈。

這種情況下,比起愛情,她更渴望為了信念戰鬥,找回自己和平、温馨的家園。

同時,電影也有意保留原作童話裏的美好内核,呼籲人性的善良、純真和正義。

有一個細節,白雪公主很擅長記住别人的名字,以及身世。

電影的最後,在險些被殺的關鍵時刻,她正是通過準确叫出士兵的名字,打破了對方的工具化身份,從而成功策反了護衞隊。

其實就是我們今天常説的,從抽象的觀念和刻板的标籤中走出,關心具體的人和事。

為什麼這樣一部電影,會引發如此激烈的批評?

説到底,是選角争議與成片質量共同作用的結果。

近年來,身份政治熱潮早已引發群體性對立,涉及多元化選角的電影太容易成為焦點。

加之片外其他争議,讓社會情緒層層疊加。

最終導致,戲外的争議遠超出電影本身,成為不同觀念群體相互攻擊的武器。

看看評論區,太多種族仇恨、審美偏見充斥其中。

圍繞一部電影產生争議、讨論、差評都無可厚非。

但魚叔還是覺得,這些都需以觀影體驗為前提。

很多人沒有看過電影,僅僅因為選角就貼上标籤,給出差評。

這對電影本身和創作者而言都是極大的不公平。

回想起來,迪士尼童話真人改編電影翻車,不止這一部。

這幾年,市場反響、口碑都在不斷走低。

回想十幾年前,《愛麗絲夢遊仙境》《沉睡魔咒》《美女與野獸》都曾是票房保證。

《愛麗絲夢遊仙境》拿下全球 10.2 億美元票房,開啓真人童話改編熱潮。

《沉睡的魔咒》颠覆經典,收獲 7.58 億美元。

《美女與野獸》憑借對動畫版的忠實還原,斬獲全球票房 12.66 億美元。成為該系列票房最高的電影之一。

這些雖為商業片,但口碑時隔多年也依然不差。

但從 2010 年代後期開始,這一類型的票房、口碑雙雙下滑。

《愛麗絲夢遊仙境》《沉睡魔咒》的續作,反響都大不如前。

2019 年的《小飛象》,全球票房 3.54 億美元,未收回成本。

之後從《花木蘭》《小美人魚》到這部《白雪公主》,更是票房斷崖式下跌,口碑也淪為笑柄。

《白雪公主》一度被罵到鎖分。

曾經憑借童話改編火遍全球的迪士尼,如今卻在童話改編上屢屢翻車。

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一來,早年這種「經典童話 + 真人明星 + 大制作特效」的模式,姑且新鮮。

但後來幾乎每次都套用同樣的公式制造,套路感嚴重。

只追求視覺的精美,故事本身乏善可陳。

無法還原經典的魅力,也看不出翻拍的意義,完全淪為歌舞秀場。

二來,受身份政治和 metoo 影響。

近年來迪士尼真人童話改編越來越強調多元化選角和身份政治。

可能迪士尼想随輿論潮流做出新的童話改編,這本身無可厚非。

但問題是,多元化往往只流于表面。

比如選角上找個有色人種,但故事上還是白人故事,并不屬于真正的少數裔叙事。

像《小美人魚》改用非裔演員,但片中故事背景還是丹麥風格,延續了歐洲中世紀的建築、服飾元素。

愛麗兒的故事仍是典型歐美童話叙事,傳遞個人至上的西方價值觀。

要麼,是改編不徹底。

《白雪公主》融入性别議題。

但改成獨立大女主後,又保留了王子親吻後公主復活的名場面。

女主不談戀愛了,和繼母的雌競卻依然是故事主線。

給人一種「改了,但又沒改」「也行,但沒必要」的觀感。

此外,還有一些客觀原因,比如流媒體平台崛起分散了部分閱聽人。

像《花木蘭》當時就是疫情影響改為線上播出,影響了票房收益。

有強大粉絲基數的經典 IP,改編起來并不容易。

過于中規中矩,沒有新意。

過于求新求異,又易失原作魅力。

身份政治的多元化選角,更極易引發群體應激。

其實,這不是迪士尼一家的問題,現在好萊塢幾大片場都深陷争議。

像最近 HBO 即将拍攝的劇版《哈利 · 波特》中,據傳斯内普教授角色可能會由黑人演員扮演。

激起許多粉絲和影迷對此表示不滿。

如何在尊重原著及其觀眾情感的同時,實現真正的多元化和包容性,依然是一個亟待解決的難題。

不過説來説去,重點其實還在于創作本身。

畢竟,這幾年也有一些「打臉」觀眾的例子。

像劇版《夜訪吸血鬼》,還有《權力的遊戲》衍生劇《龍之家族》。

都是前期同樣因為身份政治争議被罵,後來憑劇作本身質量赢回口碑。

明知經典童話 IP 的情懷阻力如此之大,創作上更需要另辟蹊徑。

可以像《沉睡魔咒》那樣,從反派視角重釋故事,賦予經典新的内涵。

或者像《冰雪奇緣》那樣,重塑一個全新的公主形象,打造一個全新的世界。

《海洋奇緣》的改編模式也值得借鑑,它以有色人種為主角,展現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冒險故事。

同樣是彰顯身份政治,它足夠真誠,将大洋洲文化、航海傳統和社區價值觀融入叙事核心,而非僅僅停留于表面。

去年的《海洋奇緣 2》也憑借這種創新思路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績。

回想 1937 年的《白雪公主》經典動畫,何嘗不是一次大膽的破局。

當時,迪士尼動畫多以輕快、幽默的短片為主。

角色形象也大都是單純、可愛的兒童或動物。

這一版的《白雪公主》不僅挑戰了 90 分鍾的叙事長度,還融入完整劇情,塑造了成熟、散發性吸引力的女性角色。

當年也有輿論聲質疑黑童話元素和愛情場景不适合出現在動畫中。

但随着它的大獲成功,引領了之後《灰姑娘》《睡美人》等更多成熟公主形象的出現,這一類型反而成為主流。

因而,比起單純注入全新的價值觀念。

我們更需要的,是有能力诠釋并重塑全新價值觀的作品。

真正的破局,不是浮于表面的「換皮」故事。

而是敢于打破既定模式,以扎實叙事和深刻情感打動人心的底氣。

全文完。

關于2.1分,今年最爛片出現了就分享完了,您有什麼想法可以聯系小編(賁芳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