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習又夏)要和大家分享的是《黑神話:悟空》首次藝術展,遊科埋下一顆大彩蛋,歡迎閲讀~
美麗的事物從來不在天上,而在每個人下地的勞動裏。
重復、瑣碎、具體、日復一日。
這大約是當我們談論這個世界時,唯一有效的方式。
馮骥
2025 年 3 月 25 日
4 月 9 日,《黑神話:悟空》藝術展開展第一天,在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進門大廳的白牆上,我看到了馮骥寫下的這段話。
這是《黑神話:悟空》,也是中國遊戲第一次以獨立完整的藝術展形式,走進高規格的美術展館。遊戲科學的工作人員為此緊密籌備了 3 個月的時間,似乎是為了馮骥的話,策展人員在正式開展前一天晚上還在為展品貼标籤。展覽重現了許多遊戲中的角色、場景、道具等内容,讓觀眾能近距離感受遊戲原畫與制作細節,了解幕後開發故事。
展覽日期為 4 月 9 日至 5 月 21 日
此次展出将持續 40 多天,信息密度非常高,琳琅滿目的展品被分為 7 個章節,塞滿了美術館整整 4 層的空間。這次觀展,我實實在在地體會到了什麼叫 " 遊戲是濃縮的現實 "。
展館第一層的主題是 " 破頑空 " 和 " 載群生 ",展出了大量《黑神話:悟空》立項早期的原畫以及後來根據設定做出的實體模型,展現出項目初期的大量細節。
2018 年用于定基調的美術原畫
在細節層面,遊戲最終呈現的效果基于這些畫作做了不少調整,但整體已經 " 有那味兒 " 了。
早期 Demo 用到的美術分鏡
在場景和氛圍之外,角色和怪物也是遊戲早期設定的重要組成部分。相應地,他們畫了一些粗粝但風格化明顯的怪物。
部分怪物設計
除了人物、怪物,随着遊戲的進展,項目組進一步為葫蘆、棍子等武器和道具做了許多細節豐富的設計。
各式各樣的葫蘆
細節豐富的武器
這些早期設計中的大多數都得到了沿用,并最終體現在了遊戲之中,但也有少量的 " 廢稿 ",出于種種原因最終無緣與玩家見面。據解説人員介紹,即使《黑神話:悟空》美術設計的成熟度非常高,整個過程也大概產生了近 1 成的高完成度 " 廢稿 "。
沒有用到的 " 廢稿 " 之一
不難看出,這些沒有用到的 " 廢稿 " 也都體現出了不低的美術造詣。某種意義上,許多好作品都是 " 冗餘 " 的產物,在最終呈現的形象背後還有着許多不為人知的面相。我在遊玩《黑神話:悟空》時就有一種很強烈的感受:他們想要表達的東西太多太多,快要 " 滿溢 " 出來了。如果玩家拿着放大鏡去摳細節,能找到非常多的驚喜和言外之意,而在這背後,都是扎實的耕耘。
來到第二層,展覽的主題變成了第 3、第 4 篇章的 " 明邪正 " 與 " 開塵鎖 "。在官方介紹中," 明邪正 " 以靈吉菩薩的身首相望,結合沙暴肆虐的黃風嶺場景,還原遊戲裏的核心現場,通過實物真景來呈現 " 人、神、妖、魔 " 的演煉場。" 開塵鎖 " 則以小西天為核心内容,以陝西藍田水陸庵懸望為原型,結合虛實交織的手法,復現遊戲中小雷音寺的震撼場景。
如果説第一層還只是克制的引子,第二層的展品則帶來了非常強烈的視覺震撼。在 " 明邪正 " 區網域,高達 2.8 米的靈吉菩薩頭顱面前,有許多人抬頭觀望。
比人還要高許多的頭部造像
與之相對的,是靈吉菩薩在黃峰嶺彈着琴的身軀,整個場景占地面積巨大,給人非常強烈的臨場感。
場景占據了場館一角
" 開塵鎖 " 則重點展示了小西天的懸塑,它們取材于陝西藍田水陸庵,制作團隊基于實景掃描進行了一些後期修復,将其最終呈現于遊戲之中。此次展出的是他們後期根據遊戲中的數字模型制作的實物。
取材于實景的懸塑
在觀賞這些懸塑時,解説也不由得感慨,能将這些場景做進遊戲裏,真的是 " 老祖宗賞飯吃 "。若不是通過實景掃描的方式來做,團隊不可能做出這樣大量、風格化且細節豐富的原創設計。除了這些,整個展廳還有非常非常多的展品,正如同行解説所説,如果細看的話,一下午根本逛不完。
逛完官方展品的展區後,最後一個區網域還展示了大量的二創作品。
來自愛好者的投稿
就在這片展區最後的一面牆上,挂着一幅鶴仙人的畫。據説,這幅畫是官方埋下的一顆彩蛋,有心的玩家可能會猜到一些背後的意思。
據説這是一個彩蛋
最後,我們還得知,此次展覽的所有門票都可以免費換取一本《黑神話:悟空》原畫集。原畫集中,玩家可以看到更多細節,展現出《黑神話:悟空》項目組背後的耕耘。
憑票贈送的原畫集
在展廳的白牆上,《黑神話:悟空》美術總監楊奇也寫下了一句話:" 遊戲藝術,登堂入室。" 參觀完展覽之後,我想,這句話也可以代表我的感受。
關于《黑神話:悟空》首次藝術展,遊科埋下一顆大彩蛋就分享完了,您有什麼想法可以聯系小編(習又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