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馬爾
一個信息發佈的網站

經典禅意的語錄匯總5篇

只需拈花一笑,萬千心事盡在其中。往事的腳步輕了,悄悄地走過歲月。一笑于休閒處,坐看時光着地成灰。生活仍是一片寧靜。禅在心中,悟自心生。以幽默的态度處事,這樣子曰子會好過一點。生命中有一些人與我們擦肩了,卻來不及遇見;遇見了,卻來不及相識;相識了,卻來不及熟悉;熟悉了,卻還是要説再見。——對自己好點,因為一輩子不長;對身邊的人好點,因為下輩子不一定能遇見。今天小編要和大家分享的是經典禅意的語錄匯總5篇,歡迎閲讀~

經典禅意的語錄匯總5篇

經典禅意的語錄 第1篇

住持之要,當取其遠大者,掠其近小者。事固未決,宜咨詢于老成之人,尚疑矣,更扣問于識者。

落英在晚春凋零,來年又燦爛一片;黃葉在秋風中飄落,春天又煥發出勃勃生機。這何嘗不是一種達觀,一種灑脱?"自處超然,處人藹然;無事澄然,有事坦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是真正的平常心,這不單單是心胸豁達的表現,更是一種做人的境界,可以讓我們直面人生,消除内心的偏狹和狂傲之氣,舍去浮躁和虛華,更加淡定和從容。

花半開最美,情留白最濃,懂得給生命留白,亦是一種生活的智慧。

古人雲:"橫逆困窮,是鍛煉豪傑的一副爐錘。能受其鍛煉者,則身心交益;不受其鍛煉者,則身心交損。"所以,當磨難向我們走來時,躲閃不是明智之舉,我們應該把背脊挺得更直,練好自己的内功。一個人的身心,在錘煉下才會日益強壯,最終找到自己的天空。

有時候我們要冷靜地問問自己,我們在追求什麼?我們活着為了什麼?

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分别執著,而不能證得。——釋迦摩尼佛《華嚴經》

看的清你也不要説清,天下事,人間事,不妨讓他一場随緣。雲來雲去,霧來霧去,讓一切當一場雲煙,有來處,有去處,不要當命運的奴隸。看的清,看不清,我們活的清。看的清,説不清,我們讓心包容世界,包容煩惱,把看的清看不清都都在心底積澱。

當一個人放下恩恩怨怨或者種種事事非非的時候,他就會覺得:天底下沒有什麼困難、沒有什麼人可以妨礙我、打倒我。

過去的是經驗,現在的是事實,未來的是理想,人們總是感嘆過去的幼稚,現在的痛苦,未來的渺茫,這是很正常的一種心态;聰明的人,不太多地停留在昨天,也不太多地幻想明天,而是把握住現在,感嘆也罷,回憶也罷,想象也罷,日子總是要過的。

一點不忍的念頭是生民生物之根芽;一段不為的氣節是撐天撐地之柱石。一蟲一蟻不傷殘,半絲半縷勿貪著,可為民物立命。

我們的腳是很柔軟的,如果光着腳滿山跑,雙腳肯定早被樹枝、草木或石頭弄得傷痕累累。但只要穿上鞋,無論跑到哪裏,腳都被鞋子保護着。表面看起來,我們好像征服了一切,不再受外在的影響,最後會發現,其實是為自己的腳上穿了一雙鞋,把自己的心保護好了,無論面對怎樣的外境,都不會再受到任何傷害。

失眠的晚上,看見月光濕淋淋地澆在枕側,真是極有情味的事。在鄉間的小路上散步,夜色是清涼的,夾雜着各種植物的清香,于悠閒之中抬頭撞上月亮寂靜的眼,身心俱空,卻不僅有情味,還有禅意了。可惜的是有時候小路上的蚊蟲十分厲害,走一會了難免要在身上亂抓,真是掃興煞風景之事。

苦非苦,樂非樂,只是一時的執念而已。執于一念,将受困于一念;一念放下,會自在于心間。很些人,很些事,都是可遇不可求的,既然這樣,那就放寬心态,順其自然吧。物随心轉,境由心造,煩惱皆由心生。無論何時何地,都要有一顆安閒自在的心,保持豁達的心态,不要讓自己活得太累。

若比丘不欲受人信施,退還家者,是名順法。《大寶積經》卷一一三,寶梁聚會

一個人徹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痛苦的深度也決定快樂的知明度。痛苦是快樂的來源,知足是幸福的根本。想要快樂~就要痛苦。

長大後才知道,童年時純潔的心和天真的笑容是那麼的自然!現在想擁有那份純潔與天真是多麼的困難!

如果我們把握了當下的一切,在未來就不會出現完全不可預料的事情。禅者的心态,就是要生活在無憂之中,要有無憂之心。無憂是指我們心裏面沒有對未來的牽挂,或者説放下了對未來的牽挂。因為,每一個當下就是直指未來,當我們對每一個當下能放下的時候,對未來也就放下了。

這説明勤奮不能是一時的、短暫的,"三分鍾熱度"是不能成功的,只有不斷堅持勤奮才能獲得成就。學習是燈,勤奮是油,要想點燈,就得加油。

人生是一個賭場,我們随時都在下注,或輸或赢,或悲或喜,沒有一種微笑可以永恒,沒有一種哭泣非要長久。有時候,是眼淚清晰了我們的視線,是困苦拓寬了我們的心胸。不要在意腳下的那些坎坷,它們都是鋪墊你生命高度的基石。一時的輸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在重重的博弈中,不要迷失自己。

世間的勞苦愁煩、恩恩怨怨,沒有什麼是不能化解的,需要的只是寬容、大度,凡事都不要過于計較。計較得失,計較對錯,到最後反倒是把自己的快樂計較沒了。歲月會在我們的容顏上刻下許多難以抹去的印記,心寬的人,那滿臉的皺紋裏盛裝的都是幸福和恬然。心放寬了,世界就敞亮了,陽光明媚,即使有傷心落寞,也如天上遊走的雲朵,帶來的只是清涼,而不是黯淡,只有把心放寬,道路才不會擁擠,而我們自己才會擁有更廣闊的世界。

法無四乘,人心自有等差。見聞轉誦是小乘;悟法解義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萬法盡通,一切不染,離諸法相,一無所得,名最上乘。

華智仁波切説:"一切生者皆無常,必定會滅亡;一切儲存皆無常,必定會耗盡;一切集聚皆無常,必定會分散;一切建造皆無常,必定會崩壞;一切升起皆無常,必定會落下。因此,敵與友、幸與不幸、善與惡、心中的念頭,這一切永遠都在變化。"既然輪回的一切都是無常,那麼除了解脱外又有什麼事情值得追求呢?

該説話時説話是一種水平,該沉默時沉默是一種聰明。該苦幹時苦幹是一種能力,該退出時退出是一種修煉。該表現時表現是一種睿智,該隐藏時隐藏是一種城府。該吼叫時吼叫是一種威儀,該圓滑時圓滑是一種謀略。屈伸有度是一種成熟,意氣平和是一種性情。

或狂沙蔽日,或鳥語花香,時光很短,夢想很長,腳下的路,天上的星漢,迷幻的蝶影,雲海的山岚,戈壁的烈日,呢喃的江南,海上的波濤,湖面的晚霞,一個人就是一道風光,一個人有一個人的夢想。

見處透脱,聞處精明。一念返本還源,即具頂門三眼。萬裏更無纖翳,千聖齊立下風。坐斷報化佛頭,直得壁立千仞。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生活在凡塵俗世,我們沒有必要追逐那些功名利祿,也沒有必要計較那些榮辱得失,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多累,到頭還是一個空,帶不走半片雲彩。省去那些不必要的思索,摒棄那些濃烈的情感,擺脱那些世事繁瑣的拖累,淡去那些無謂的妄想,讓我們在一種簡約和質樸中生活,讓我們的情感融于自然,讓我們的心思凝結成一片悠然的心志,似鏡花水月般空靈寂靜,如月映萬川般透徹明朗。

恒秋:生活的起起落落,一定要觀察每一個念頭是否能應用。

眼前依舊一片氤氲的仙氣,流水潺潺,仙鹿漫步、靈鶴高飛,遠處傳來低低的呓語,恍若少女思念的傾訴,又如神人道破天機的禅語,如夢如幻,讓人着迷。

人生就是一場修行,修行就是拿得起,放得下。

佛説:"其實能活着本來就是一種奇迹!"所以,每個人都不應該太看重名利,不必太在意失去多少,應該留幾分清醒,存一份淡泊,時刻保持一種平常人的心态,讓每一個日子都過得灑脱、輕松一點,平平淡淡才是真,平平安安才是福!

生活如水,人生似茶,再好的茶放到水中一泡,時間久了,也就淡了。也許是棱角平了,或許是成熟穩重了,腳步越來越踏實,日子越來越平淡。人生步入另外一種境界——淡然。得與失,成和敗,聚或散,安然地接受一切不好。淡然,是人生的一種成長。

夫見道而後修道,修道而後證道,此千聖同途,千古不易之定論也。然見道豈易哉!若依教乘,必大開圓解。若依宗門,必直透重關。然後得論修道,否則便為盲修瞎煉。《徹悟禅師語錄》

通過放生學會尊重生命,會讓我們的靈魂變得完美。一個人不懂得尊重生命,他的靈魂是殘缺的。如果每個人不懂得尊重生命,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就會出問題。

最終,傾城舞,舞落了一生的思量,舞盡了一世的繁華。可,看舞的人已經不復醒了,另辟的禅房,成為了這一生的救贖,也成為了這一生的畫地為牢。

聖慧法師:"忍"是一生的修行。忍耐的過程是痛苦的,但結果卻是甜蜜的。不論是對逆境,對内在的煩惱還是外在的`災禍,都要忍。忍耐是一種以退為進的生存智慧,一種明心見性的處世哲學。忍耐不是軟弱,不是逃避,而是一種心靈的超越。吃虧能養德,忍耐能養心。吃虧時不計較,不比較,想得開,這樣的人才能做大事。

我們需要學會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但是适時、适度的幫助更是我們需要學的。

苦依于業,業依于結,而苦、業、結都無所依,以必性常淨故。如是當知,一切諸法無有根本,都無所住。

以有空義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

如來雖為一切眾生演説諸法,實無所説。何以故?有所説者名有為法,如來世尊非是有為,是故無説。《大般涅槃經》卷二十,嬰兒行品

每個眾生都具佛性,然而眾生的佛性被無明煩惱遮住,就像太陽被烏雲遮住一般。只有通過實修實證才能夠将自己的本能發揮出來,将如同太陽一般的佛性展現出來。成佛并不是説我們去一個沒有去過的地方,也不是得到一些沒有得到過的東西,而是我們心中原有的潛能全然的顯露,也是我們的心徹底清淨。

詩韻銘錄茶,喝的是一種心境,品的是一種情調。在沉沉浮浮中,選擇了清淡與超然,一種簡單而優雅的生活态度。擎一盞清茶,任幽香衝去浮塵,沉澱了思緒、心情,悠靜才可長遠。半盞清茶,觀浮沉人生。一顆靜心,看清涼世界。茶以清心,茶以雅志,茶以助禅。

清醒的人看得太真切,一較真兒,生活中便煩惱遍地;而糊塗的人,計較得少,雖然活得簡單粗糙,此覓得了人生的大境界。

今日仍流連于苦海之中,明日便無法收獲安心之樂。日日不離苦,日日都是苦。與其原地蹉跎,等待着不知何日到來的解脱,不如用行動将自己從痛苦中釋放出來,以獲得輕松和幸福。

禅語梵音間,前塵舊事中,燈下思量着,我覺得心裏似輕似重,這一生際遇似真似假。若是血肉相連的愛,一個人的離開,會讓另一個人随之萎謝。你離開,我衰敗,心花零落,落地成灰。

當我們懷疑對方時,對方真的會朝着我們懷疑的方向發展;當我們以陰性的角度看待事物時,事物便會向陰面發展;而當我們以陽性的角度看待事物,事物便會向好的方面發展。故事中的兩位妻子對待先生的不同态度,產生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這正是我們内心感召的力量的作用。我們的一思一念,都會影響着事物的發展,而我們的一舉一動都能改變事物的發展,只要你去做,事情就會有所改變。

先悟妙心,行無修之修,證無證之證,不用向外馳求,只自回光便了。

佛曰:在順境中修行,永遠不能成佛。

任何一個舉動都可能帶來"蝴蝶效應",我們不知道它是帶來一次海嘯還是億萬彩票。所以還是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嚴格律己,才是安全之舉、明智之士。

人生是一個人的旅途,關鍵在于選擇道路。因為,每條道路都有它通向的歸宿,選擇什麼樣的道路,就會有什麼樣的歸宿。道路光明,所以歸宿光明;道路黑暗,所以歸宿黑暗。你若珍重生命,就請擇善而從。人生中的痛苦與歡樂其實都是自己的選擇。

勿待老來方學道,孤墳多是少年人。

人有至心求道,精進不止,會當克果,何願不得?

禅師意在勸誡學僧,凡事切不可急躁冒進。的确,想要成就一番偉業,關鍵在于戒除急躁,真正靜下心來,一心一意地将事情做好。一個人越是急躁,就會在錯誤的思路中陷得越深,也就越難以擺脱痛苦。

有自信的人是很多的,做世間事情的時候往往信心百倍、信心滿滿,但相信自己可以解脱、可以即生成佛的人卻極少。

再好的磁帶到數碼時代都通通被淘汰,通通被廢棄,通通用不上。往生極樂不是小修小補,漸次進化,而是徹底更新換代,阿彌陀佛要把我們徹底重新塑造。在此世縱然開悟,悟境深遠,智慧福德超勝,到極樂通通作廢,通通用不上;縱然再愚痴罪惡,到極樂也通通作廢,用不上。因為到極樂一切推倒重來,是嶄新時代。

不能容納破戒之心經刹那頃,況經多時。

當你深入禅定後、将會發現世間任何事物對你都是多餘的、你不會留戀世間任何事物在你心頭,你只會随緣做事、既不是消業、也不是結緣、而是一種愛心、智慧、責任的使然。

人生的旅途中,總有許多意想不到的困難和誘惑在等待着我們,使我們舉步維艱。越是目标遠大的人,面臨的誘惑也越多,因誘惑而喪失自我的人,説到底,是因為不夠堅定,或者只注重眼前的享受,而看不到長遠的利益。誘惑将人套住,讓人在生活的道路上停滞不前。

有人表面上很冷,其實内心很熱;有人看上去很熱,實際上很冷。與人交往,不要被表象迷惑,要深入對方的内心,心靈的樣子才是一個人為人的真實樣子。行走于世,哪能不與人交往?但與人相交要做到心中有數,察心辨人是交友的重要一環,不察而交,後果難料。

習慣性思維會形成習慣性生活方式。如果在自己的内心深處,始終認為自己是一個窮人,那就永遠也不可能成為富翁。擁有億萬家财卻還要過一種乞讨的生活,不是浪費金錢、浪費生命嗎?

生活是由小事所組成的,沒什麼大事,但小事累積起來就成了大事。一個小小的善念也許看起來沒什麼,但光是那個念頭即是大大的福報。不要忽視小惡。火花盡管再小,都會燒掉像山一樣的幹草堆。不要忽視小善,以為它們沒有什麼用。即使是小水滴,最後都可以注滿大容器。

不要感嘆命運不公,不要埋怨生而受苦,凡事只要保持一種正确的心态,就能夠找到自己準确的定位,也就能創造出無窮的價值。這樣,苦也就不完全是苦澀的,也許還能從中品嘗出别樣的甜蜜。

如果説勞動是一種幸福,多數人的第一反應恐怕是嗤之以鼻吧:"勞動多累啊,我就喜歡待着,有吃有喝,不用工作,每天什麼都不幹,那才幸福呢。"人們大都喜歡閒适安逸,不喜歡勞累。然而,也有許多會在不需要勞動的時候懷念勞動。

如今大家從生到死一直忙個不停:幼年時為玩耍和遊戲而忙;中年時為感情和工作而忙;晚年時為養老和治療而忙。然而,最終除了滿臉皺紋和精神空虛外,我們還能擁有什麼呢?所謂人生的幸福和快樂是指什麼呢?我們忙的意義又在何處?

他人之良藥,或為我等之毒藥,只因自心煩惱千差,藥亦千差,不識自心不識藥性,命難保矣。諸位習禅者,切莫忘記一句話頭,什麼是無?于此話頭上,病是妄、藥是妄,千差也是妄,話頭也是妄,猛然發力衝出此妄,出後又是何景象?什麼是無!

嫉妒心是無形的利器,傷人又不利己。

俗話説"病從口入,禍由口出",在初始交往的過程中謹慎自己的言行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講話時也應注意自己的口氣和态度,避免觸及他人的利益,畢竟有很多時候"説者無意,聽者有心"。

起得過早的人往往摸黑,起得很遲的人看不到日出,晨曦總是屬于那些适時起床的人。因此,先覺者總是先死,後覺者也一定失去先機,只有那些适時覺悟的人才占盡便宜。

修行就是修正自我錯誤的觀念。

一個人一生至少該有一次,為了某個人而忘了自己,不求有結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經擁有,甚至不求你愛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華裏,遇到你。無論前世今生,愛過就不後悔,當有一天,與你所愛的人再次相逢,惟願輕輕嘆一句:哦,原來你也在這裏!

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沒有救。

經典禅意的語錄 第2篇

所有的欲望,只有小小的甜味,而即隐藏着相當多的苦惱。

以幽默的态度處事,這樣子曰子會好過一點。生命中有一些人與我們擦肩了,卻來不及遇見;遇見了,卻來不及相識;相識了,卻來不及熟悉;熟悉了,卻還是要説再見。——對自己好點,因為一輩子不長;對身邊的人好點,因為下輩子不一定能遇見。

世上最永恒綿長的是歲月,最經不起消耗的是瞬息即逝的時光。歲月來自時光的疊加,歲月的厚度;決定于時光的厚度,歲月的寬度,決定于時光的寬度;歲月的濃度,決定于時光的濃度。時光的厚薄、寬窄和濃淡,掌握在消耗它的生命手中,時光的狀态取決于生命狀态。擁有生命便擁有對時光歲月的責任。

那些被我們當成敵人的人,不是一生下來就和我們作對,而是歷經了一定數量的意念和行為之後,才會變成這樣的,我們也才會給他們貼上"敵人"的标籤。如果他們對我們的态度來個全面大轉變,那又成了朋友了。所以同樣一個人,可能某天是"敵人",另外一天又成了"朋友"。這真是很荒謬。

每一朵花開的時間不過刹那,破顏為笑是佛祖為其指明的處世之道。而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應該是人沉醉于山水花風中的的心境。無論桃花是指愛情,指女子,或是指禅心,都是一種無暇的靜然。

佛言:人從愛生憂,從憂生怖。若離于愛,何憂何怖?《四十二章經》

人生的苦樂,其實都是自心的一種認知。

人的心像一間有六個孔洞的屋子,貪、嗔、痴、渴、愛、欲無時無刻地侵入,故欲得清淨得先修繕自己的心。

一個人的快樂,不是因為擁有的多,而是計較的少。逆境是成長必經的過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會日漸茁壯。――香海禅心

外在的修煉不能使人超脱,真正的感悟來自心靈的體驗。

只需拈花一笑,萬千心事盡在其中。往事的腳步輕了,悄悄地走過歲月。一笑于休閒處,坐看時光着地成灰。生活仍是一片寧靜。禅在心中,悟自心生。

不真不實而相信,是迷信;人雲亦雲,是無知。

人生只是一個方向,快慢則由自己決定。

迷時師度,悟時自度,只合自性自度。聽法頓中漸,悟法漸中頓,修行頓中漸,

有辛苦的付出,才有美滿的結果成就。

習慣性思維會形成習慣性生活方式。如果在自己的内心深處,始終認為自己是一個窮人,那就永遠也不可能成為富翁。擁有億萬家财卻還要過一種乞讨的生活,不是浪費金錢、浪費生命嗎?

無常是苦,欲望是苦,身處安逸也是苦,只是人們只顧追求和享樂,而忘了一切事物背後都暗藏着無常的苦痛。

生活的過往,歷練人生的豁達與從容,去認同與适應生命中的那些無常變化,悲歡聚散,花開花謝,用一種包容缺憾的心态去看待這世間萬物,或者能夠與生命的殘缺對話,活出人生内心的平和,這深一腳淺一腳的人生,也不再是一種痛苦和感傷,而成為一種能夠實實在在滋養生命的正面能量。

或有人來截手足,不起瞋恚忍力強,如海含容無增減,此名忍度不應棄。《增一阿含經》卷一,序品

這就好比一樣東西明明是白的,卻讓我相信它是黑的,明明是長的卻説成是短的。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煩惱,是因為我們自己陷入别人給我們的評論之中,别人的語氣、眼神、手勢,都可能攪擾我們的心,使我們整天沉迷在白雲式的愁煩中不得解脱,白白損失了做個自由快樂人的權利。

問曰:"為何人有善惡之分?"佛曰:"人無善惡,善惡存乎爾心。"

即使明早要死,也要學習知識。

放開執念,随緣是最好的生活。

只要有心去做,目标就在當下。

如若你還記得我,可否托清風捎來桃花初開的欣喜,我好用粉紅桃花,鋪十裏紅妝,只待與你俯首相依。

不是世界有苦難,有是非,有善惡,而是我們沒有一顆智慧透徹的心,來觀察他。以般若智慧的心,換一種角度一種思維來抉擇我們的生活,來面對我們生活的一切。我們沒有辦法來改變我們的環境,我們有辦法把握我們的心。如果我們心改變了,世界也開始改變了。

夫為道者,譬如一人與萬人戰。挂铠出門,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鬥而死,或得勝而還。沙門學道,應當堅持其心,精進勇鋭,不畏前境,破滅眾魔,而得道果。《四十二章經》

[天天禅語]能付出的人生,最快樂也最踏實。

細雨迷蒙,已不須記得是幾度秋涼。時光薄如雲水,舊事且随清風。既已從昨天的巷陌走出,再無謂那些擦肩的背影。以後的歲月,半爐香,一盞茶,幾卷經書。光年似水,日子如禅。

了解永恒真理的人,就不會為任何的生離si别而哀傷悲泣,因為生離si别是必然的。

常言道:"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在佛家看來,苦是人生的增上緣,不經過苦讀、苦修、苦練、苦習,就不能成功。吃苦,是走向成功必經的路程,一個人想要有所成就,就必須經受苦的磨砺。

與愚同住苦,如與敵同居。與智者同住,樂如親族。賢者智者多聞者,持戒虔誠與聖者,從斯善人賢慧遊,猶如月從于星道。

往日的繁華。如花瓣在秋風中已凋零,已消逝。留下殘花,餘香。拈花一笑,對酒當歌,哀笛迎風而奏晚風輕拂。禅坐靜心、雲水禅心。如水人生,單純見底;雲海煙波,飄拂于心。

最幸福的人不一定是擁有最好的東西,但是卻一定物盡其用。他們把石頭從痛苦的圍牆移到通向天堂的階梯上。有一種回憶叫歷盡滄桑,有一種追求叫淺行靜思,有一種美麗叫淡到極致。人是感傷和懷舊的動物。人們較能接受迅速拉近的距離,卻是無法忍耐在親密了之後的漸輕漸遠。

人的一生,沒有誰事事得意,處處風光。告訴自己,淡然一些,看開一點,生活的過程中保持一種平常的心态,淡然而簡單,這樣你會愉快些。沒有人知道,痛苦會在哪個時段出現,也沒有人清楚,煩惱會在哪個地方出現。我們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我們應做的,就是珍惜擁有。

俗話説:"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不論是學習一門知識還是掌握一門本領,都靠自己開動腦筋,獨立思考,領悟其中的真谛。别人的言傳身教只是别人的經驗感受,自己真正領會的不一定是能夠説出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迷悟之間,只在于當下一念。經常忘記自己,才能從更高的層次審視和認識自己。只有意念清純心中才會清明,解開執著或情感的系縛,就能發現心靈深處的真我。

十方同聚會,個個學無為。

自出生習刻一刻起,就開始了慢慢的人生旅程。沒有一條路沒有風雨沒有坎坷,也沒有一條路始終是黑暗沒有光亮。不管是陽光燦爛還是風雨交加,在時間的流逝中,都将是成為旅程中的一部分回憶,既然選擇了就得走下去,要想走的好,那麼只有随時保持足夠的信心和勇氣,才能不斷前進,尋找到更多更美好的風景。

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故名頓漸。

為了自由,我們舍棄了愛;為了自由,我們舍棄了事業;為了自由,我們舍棄了家庭……其實這些都是錯誤的做法,我們什麼都不需要舍棄,只要帶着覺照,不要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本性就不會迷失。

我幹自己的小事去啦,大事就留給那些幹大事的人好了。

越來越覺得語言是多餘,簡直是噪音;起心動念不但無益,實是多事,打閒岔。有念頭即有染,但習性仍然如故。阿彌陀佛。松濤、海浪,讓人心寂靜、安息,因為它們掃除我們的分别念。汽車、建築工地的噪音,碾壓我們的心,令它破碎、抓狂。

知足善解常自在,不因是非起煩惱。

不是因為多付出才會受傷,而是期待回報的心讓自己受傷。所謂的感情,只是一場交換,一場"我執"與"我執"的較量,所以總是在傷害别人或被人傷害。痛苦的根源不是感情,而是我執,只有逐步放下我執,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快樂。

愚者猶如半瓶水,智者猶如滿池水。《經集》第三品,第十一章《那羅迦經》

不懂時别亂説,懂得時别多説。心亂時,慢慢説。沒話時,就别説。修行之路猶如苦口良藥,吃得下去才能醫治人生之疾。人生有多種頑疾:無休止的欲望,放不下的計較,莫名的寂寞,難言的苦衷。修行者在心靈的路上踩出一條坎坷崎岖的道路,于幽深之處覓得心靈的寧靜,克制人生百病。生活如海,寬容作舟。

"心中裝滿自己的看法與想法的人,永遠聽不見别人的心聲。"心總是滿着,這不是宇宙之道。宇宙是空,有空才有包容,所以空是非空,無中生有的道理就在這裏。

修道如栽田,谷子變秧,插秧成稻,割稻得米,煮米成飯。佛性如種子,眾生本性與佛無異,自心是佛,故曰佛性,這種子和秧稻米飯相隔很遠。不要以為很遠,就不相信這種子會成飯。成佛所以要先有信心,即把種子放在田裏,等它發芽變秧,這時間又怕焦芽敗種,錯過時光,就是説修行要學大乘,勿誤入小乘耽誤前途。插了秧以後要鋤草,等于修道要除習氣毛病,把七情六欲,十纏十使,三毒十惡,一切無明煩惱都除淨,智種靈苗,就順利長成,以至結果。

愛人如愛己,率已以随人。——《四十華嚴》卷十二

所謂"綠燈的愛",就是一切符合道德和法律的正當的愛,佛教并不排除世俗的愛情。例如,在《善生經》及《玉耶女經》裏,佛陀告訴那些在家的信眾,什麼才是符合道德的愛情,甚至在《華嚴經》《維摩經》《寶積經》中也都強調倫理綱常、感情生活等。

當你還沒有愛上你自己之前,你無法真正的快樂、喜悦、幸福,你也無法把快樂、喜悦和幸福給予别人。還好,每一棵小草,都那麼自信,我們才可以看到那一片草原。還好,每一朵花,都驕傲地綻放,我們才可以看到漫山遍野的花兒。

愛情裏,疼一個人最難,知道疼她,就是那屋檐下細細的雨滴,濕地三尺,綿延一生。

"温室裏的花見不得風雨,不經鍛煉的翅膀飛不上天空。"學會承受挫折,我們才會有蜕變的美麗;接受挫折的考驗,我們才能完成升華的轉變,而沒有挫折的生命也是禁不住一點風吹雨打的,更無須去説狂風暴雨了。

把财物丢進水裏,是不淨布施。例如很多寺廟附近有水池,據説投錢入水能增福,實際上這是不淨布施,并無福緣。

鄰裏團結,家庭美滿,職業安定,環境優美,這是眾生應求的愉悦。能慷慨地施舍,能誠心地服務,無怨無悔,這是最大的愉悦。

經典禅意的語錄 第3篇

不以眾生其性弊惡,邪見瞋濁,難可調伏,便即舍棄,不修回向。怛以菩薩大願甲胄而自莊嚴,救護眾生恒無退轉。不以眾生不知報恩,退菩薩行,舍菩提道。不以凡愚共同一處,舍離一切如實善根。不以眾生數起過惡,難可忍受,而于彼所起疲厭心。

任何一個舉動都可能帶來"蝴蝶效應",我們不知道它是帶來一次海嘯還是億萬彩票。所以還是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嚴格律己,才是安全之舉、明智之士。

禅是生命不斷嶄新的一種活法,更是突破自我狹隘的一種态度,去善待與觀察世界,來規範與認識自己,禅的活潑就在于不是對着葫蘆畫瓢,而是在生命的歷練中能夠智慧面對,堅強面對,坦然面對。

找覓一瓢花瓣上晶瑩的露珠,洗卻滿身塵埃,給無處擱淺的酸楚,找到一個暫時的栖身之地。不想再去奢求天長地久,得失與成敗。撫琴一曲雲水禅心,揮袖蕩去煙火裏的俗情塵念,遠離塵世的喧嚣;守一方淨土,風揚處坐觀雲起,蘭香潑墨,點滴温婉。

第三種由因緣和合生起的苦,卻是第一聖谛中最重要、最具哲理的一面。

鍾聲月色,靈境慧心,此中的禅,你悟了嗎?

無論是昨日的輝煌,還是十字路口的迷惘,無論是一帆風順、青雲直上,還是屢次受挫、幾近絕望,都要學會遺忘,在這個開始的季節裏開始新的生活。在曾經的成功裏汲取經驗,再接再厲,走向更高、更好的遠方;在曾經的失敗裏接受教訓,從哪裏跌倒,就從哪裏爬起來,帶着現實的态度,以更穩健的步伐走下去,去實現自己的夢想。

發菩提心的人念佛,雖只念一句等于無量句。與沒有發菩提心的人念佛功德是天壤之别。因為發菩提心當下就是無量的。用無量的心念無量的佛,這樣才與佛相應。如何真實生起願菩提心?修願菩提心的人心裏不能有冤家仇敵,心裏不能有恨,只能有愛。觀想一切眾生都是自己過去的父母,願一切眾生皆成佛道。

世上一切的苦,都根源于這個"我";佛法之所以幫助人究竟離苦的方法,就是幫助人破除這個"我"。破除"我"有許多善巧的方法,循序漸進,例如揭示因果之理:布施貧苦,能感得富裕;隐忍安詳,能感得相貌莊嚴;尊敬他人,能感得地位尊貴……越是為人,越是利己,真實不欺。

不要進小人圈子,也不讓小人深入自己的領域和心靈。不要幫忙,不阻攔,不規勸,不參與,不讨論,任其發展,任其自生自滅。小人多行不義,遲早會被大家認識到他的嘴臉。

有句話叫"愛的極致是寬容",即寬容是愛的最高境界。寬容是一種美德,具有偉大的力量,它讓一切自私和冷漠的人感到慚愧。我們确實需要一顆寬容的愛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讓温情和幸福重現人間。

佛説:"你長成這樣就可以了!"我的心就回應説:"感佛的恩,我長成這樣就可以了。"佛説:"我要在你心中做工,鍛煉你,增長你,豐滿你!"我的心就回答説:"感佛的恩,任憑您一切的作為。’

谄曲之心,與道相違,是故宜應質直其心。《佛遺教經》

淡泊,并非心如止水。淡泊明志,寧靜致遠,而是為了擁有一份真實和美麗。真的希望在很多少年以後,當我經歷了人生的風風雨雨,歲月的無情的洗禮之後。依然能夠有心如止水的意境,不已物喜,不以己悲,依然能夠找到自己的一份淡然和從容。

人生苦短,生活中總是,悲喜交織,得失并重。我們來到這個世界,等待我們的并不全是鮮花和坦途,承受苦難和挫也是必修的内容。所以,不要輕言痛苦,也不要太注重結果。人生沒有對錯,只有承受。學會放下,令自己不悦的`事,學會放手令自己卑微的人。只要還有明天,今天永遠都是起點。

什麼樣的人生才稱得上富足。内心深處有活源。孔雀雖有色嚴身,不如鴻鹄能高飛;世人雖有富貴力,不如學道功德深。——《大智度論》擁有得多,人不一定滿足;擁有得少,人不一定貧乏。有錢不一定快樂,沒錢也可以安心自在,真正的财富從心頭來,真正的富足也不以物質為衡量。人可以窮,心不能窮,讓心裏的能源,取之不盡;讓心靈的健康,用之不竭。

因守無常心,佛説有常性,不知方便者,猶春池拾礫,我今不施功,佛性而現前,非師相授與,我亦無所得。道由心悟,豈在坐也。

[天天禅語]安心睡、快樂吃、歡喜笑、健康做,是人生四寶。

我常常説,如果任由自己發怒,不見得會對我們的敵人不好,但是會傷害到自己,這倒是很肯定的。我們會因此失去内在的和平,什麼事情都做不好,消化不良,睡不着覺,客人來了也不想見,兩道憤怒的眼光朝着那些竟敢擋在我們前面的人掃過去。如果家裏有養寵物的,就再也沒有心思去喂它。我們會讓身邊一起生活的人,日子難過得過不下去,甚至和最好的朋友愈來愈疏遠。由于能夠體諒的人愈來愈少,于是就愈來愈孤獨。

真誠,是無論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具備的一種品質。真誠,是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具有無窮的魅力。

不論球場内還是球場外,既要有一腳破門的精彩,也要有—無所獲的承擔。

佛曰:離種種心寂然不動,心海不起,轉識波浪,了境心現,皆無所有,是名入三昧樂意成身。

得不到的東西,我們會直以為他是最好的,那是因為你對他了解太少,沒有時間與他相處在起。當有天,你深入了解後,你會發現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麼喜歡。

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平常心是道,然才起念待要平常,早乖差了也,此最為微細難湊處。

澹澹輕煙,溶溶院落,月在梨花。——顧春《早春怨》

佛家講緣起,生活也是各種緣的聚合。有順緣,就必有逆緣,順來,逆來,總很正常。遇上順緣,你很順利,也很得意,遇上逆緣,處處不順,你會失意。得意、開心,人就以為是好日子。失意、不開心,人就以為是倒黴、背運,過得好累、好苦。前一種感受,後一種感受,都是一種執著。尊重生活,尊重生活中的一切緣。這就是按照生活本來的面目,按照生活自身的方式去生活。

修行,也是同樣的道理,今天是為明天打基礎,每一天都要好好過,今天過得好,明天才有可能會過得好。同樣的一天,如果把事情安排好,就會有足夠的時間做很多事情,如果沒有安排好,一天的時間莫名其妙就過去了。所以,能不能珍惜當下,非常重要。

人生風雨的經過,不是糾結于經歷過多少苦痛,人生活的是一種态度,更是一種精神,歷經磨砺,所能秉持的一種堅韌,風雨交加,所能恪守的一種坦然。不管生活面對多少高低起伏,昂揚了自己的心态,其它也就沒什麼,寧靜無煩惱,是為真吉祥。

但離卻有無諸法,心如日輪常在虛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無栖泊處即是行諸佛行,亦便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為般若,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無明真如無異境界,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眾生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宮,皆為淨土,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脱,法界海慧,照了諸相,猶如虛空,此名如來随順覺性。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能于七寶滿于三千大幹世界,布施無量貧窮眾生,如是布施,但名布施波羅蜜多,不名真實波羅蜜多。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大悲心,為求無上正等菩提,以自妻子施與他人,心無吝惜,身肉手足、頭目腦髓,乃至身命,施來求者,如是布施,但名親近波羅蜜多,未名真實波羅蜜多。若善男子善女人,發起無上大菩提心,住無所得,勸諸眾生同發此心,以真實法一四句偈施一眾生,使向無上正等菩提,是名真實波羅蜜多。《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二,報恩品

眼前,我看到的只是滿池敗花殘葉。盡管它還飄散着一絲餘香的冷韻,但在秋天的涼意中卻真實的透露着消瘦與頹廢。一直以來,我總覺得蓮,應該是有佛性禅意的花。它應該比任何的花,都要靈逸靜美。因為,我曾欣賞過它繁華時所藴含的詩意。

為善者,讓人感恩;為惡者,令人煩惱。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佛在《八大人覺經》裏面教導我們,「不念舊惡,不憎惡人」,我們遵從佛的教誨,惡人也不舍棄,極惡之人也要想辦法幫助他回頭。幫助一切眾生轉惡為善、轉迷為悟。對惡人沒有一絲毫惡意,這是自己得大受用,成就自己的清淨平等。

俗話説"病從口入,禍由口出",在初始交往的過程中謹慎自己的言行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講話時也應注意自己的口氣和态度,避免觸及他人的利益,畢竟有很多時候"説者無意,聽者有心"。

發脾氣對内對外都是煩惱,對内自己起煩惱,對外困擾他人。

那些用這種眼光看世界的人,對誰都沒有信心,所以會感到孤單。他們打從内心深處感到孤單,因為他們不會常常想到别人。如果我們不常想到别人,我們就會根據自己的想法來判斷他們,然後想像他們也用我們看他們的那種方式來看我們。人在這種情況下會覺得很孤獨是理所當然的。

莫道無心便是道,無心猶隔一重山。

愛人自愛、自愛愛人,就是佛心、菩薩心。

待人處事誠正信實,問心無愧,就可以皆大歡喜,身心自在。

我們從無始以來在此輪回的大苦海中,被貪、嗔、痴三毒所折磨,被苦苦、壞苦、行苦等三苦所煎熬,就像一個嚴重得病的患者一樣非常可憐。如果缺乏善知識的引導,也沒有聞、思、修佛法,根本無法解決生、老、病、死的問題,也無法證得心的本來面日——自生智慧。

一個不殺害别人的人,就不會造成别人殺害他的原因。我們不希望别人加諸我們的,我們也不要加諸别人。

有些人就算知道自己的毛病,也不願意下決心改正,這就是隐藏在我們心裏最惡毒、對我們傷害最大的一種情緒。這種情緒我們無法管理它,也從來沒想過要控制它。我們現在唯一能做的,就是一起努力從反省自己開始,從改變自己做起,慢慢影響周圍的人群。

吾説無常,正是佛説真常之道也。

《菜根譚》上説:"萬事皆緣,随遇而安。"我們生在人世間,要學會随緣一世,一世随緣,這樣才能活得自在。佛説:随緣自在。随遇而安,随緣生活,随心自在,随喜而作,是為生活的密行。若能一切随他去,便是世間自在人。我們生在人世間,必須得學會接受現實,雖然有時候現實很殘酷。

喝茶是份享受,在心情煩躁的時候,在身心疲憊的時候,泡上一杯茶,茶香飄起的時候,整個心就像止水一樣安詳、寧靜!聞着淡淡地茶香,漫漫長夜便有了一份靜養之心,此時沒有一點修飾和浮躁,脱去外衣還一個真實的自己,忘卻了一切勞累,只有一份恬淡的心境。

福自求多福,就是身體力行多造福,才能多福氣。

作為凡夫的我們,總習慣用自己的方式,排除反擊所有不喜歡的人、事、物。有人講了一句你不愛聽的話,就希望他立刻消失;有人傷害到你,馬上更強烈地反擊。這樣以冤報冤,糾纏下去,相互間得到的傷害只會越來越多,自己也控制不了,明知道不應該去做的事,可總停不下來,這就是無始以來累積的可怕業力。

唯觀心一法,總攝諸法,最為省要。

境緣無好醜,好醜起于心,心若不強名,妄情從何起?妄情即不起,真心任遍知。随心自在,無復對治,即名常住法身。

人活着與死亡只是肉體的異化,死亡的實質是靈魂的新生。

修行就是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

僧又問:"哪個是佛心?"師日:"牆壁瓦礫是。"——《南陽忠》

越有名的風水師越好看風水,也越靈驗。因為他所服務的對象均為高端客户群。他們的福報運勢都決定了他們所對應的環境差不到哪裏去。什麼樣的人會住什麼樣的房。這也是古人所説的"福人居福地"的道理。

禅悟心有一切有,心空一切空;心迷一切迷,心悟一切悟;心邪一切邪,心正一切正;心亂一切亂,心安一切安;一切為心造,無心自解脱。

古人言:"子欲養而親不待。"當我們的父母還健在時,為何我們就不能像我們初生時父母呵護我們一樣來撫養善待我們的父母?這世上有很多忤逆不孝的子女,常常因為父母年老不能做事便将他們視為累贅,又可曾想過我們生下來時,不僅不能做事,從爬行、走路、吃飯、穿衣都是父母手把手教會的。父母沒有嫌我們"無用"而放棄對我們的教養,而我們為何要因為"無用"而放棄對父母的贍養?

有容乃大,只要有開放的廣闊心胸,就會過得非常舒服,脾氣也會很好,漸漸就會發現,似乎傷害自己的人越來越少了。其實,并不是傷害你的人少了,而是你的心接納身邊事物的範圍擴大了,能包容各種不同性格的人。别人已經傷害不了你,因為你根本不再把那些小小的言行舉止,放在心上了。

老子在《道德經》中説:"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優勢和劣勢都是相伴而生、相對而言的。有的時候,人的劣勢也可以是優勢,因為這些是獨一無二的。所以,只要練好内功,最大的劣勢可能反而會變成最大的優勢。

"一根稻草,扔在街上就是垃圾,與白菜捆在一起就是白菜價,與大閘蟹綁在一起就是大閘蟹的價格。"一個人與不同的人在一起就會出現不一樣的價值。與君子交友,會受到好的陶冶,心靈也會得到淨化;與小人為伍,也不免要受到惡的熏染,心靈變陰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如此。

為了得到身心的淨化和靈魂的寧靜,請走進禅的世界,方能安住清靜無為的本心。萬緣放下,自識本源。真正主宰自己的命運,達到自己與世界萬物的和諧,完美的統一,自己也就認識了自己,識得了自家面目,尋得了自家家門。

在佛的眼中,世間的一切事、物、人都在不斷變幻,沒有一刻停留。萬物有生有滅,沒有瞬間停留,這也正是佛教中所説的"無常"。

世間的事物變化無常,我們不必執著于心愛的事物而難以割舍。人生中的很多東西,若必須放下時,不妨就放下吧,放下一些負擔,輕輕松松地上路,放下才能得到順暢地解脱。

煩惱,注定是幸福生活的攔路虎。只是,倘若我們能夠靜下心來,細細品味那些已經流逝的日子,你就會發現,很多時候煩惱都是自找的。只要放下一切,欣賞四季獨具的情趣與韻味,用敏鋭的心去感悟體會,不讓煩惱與成見梗住心頭,便随時随地可以體悟到"人間好時節"的佳境禅趣。

[天天禅語]當今時代的人們缺乏的并不是佛教的知識與理論,而真正缺乏的是對i寶的無偽信心與對因果的深信不疑。這才是我們無法成就的根本原因。

人只活在當下,沒有你之前,地球已然存在,有了你之後,地球依然存在。茫茫塵世間,人不過就是一粒浮塵,來自偶然,也不知去向何處。今世做人,就做好人的本分,不必去追問前生,亦不必去幻想來世。今生為何而生、為何而亡,亦不必追想。

有一句禅語叫掬水月在手。雖然月亮在蒼天之上,但是如果我們開啓智慧,掬一捧清水,月亮美麗的臉龐就可以出現在掌心之中。人生也是如此,如果能在生命的極點奮力一搏,或許會看到一處全新的景觀。

所有的故事,都有個結局。人生一世,草木一春,如白駒過隙。許多人,插肩了,便是緣分;許多事,沉澱了,便是晶瑩;許多路,走過了,便是成長;許多錯,明白了,便是歷練;許多夢,做過了,便是幸運;許多緒,牽念了,便是幸福。

晚上不要太常去買醉,工作做完了,最好就回家,安安靜靜地吃頓飯,喝杯茶或其他飲料,看本書,讓自己放松,然後懷着輕松的心情上床睡覺,早上早點起床。如果你是在神清氣爽的狀态下出門工作,我想你的生命一定會有所不同。

不給别人帶來煩惱是一種慈悲。不給自己帶來煩惱是一種智慧!要學會原諒,人難免有錯誤,不要拿别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努力愛這個世界,不要嗔恨,否則将是一片苦海。寬恕的同時,更容易感受到生命的自由、安詳、解脱。吉祥如意。

每個人的煩惱都有兩個來源,一是自身的欲望,另一個就是外物,如金錢、權力、華屋、名聲、美色、佳肴等,總是誘惑着人們,也煩惱着人們。

有些事,我們不能蓋棺定論的事,榮枯事過都是夢,悲喜不驚便是禅,自有人明白好與壞。

有所求的愛,是無法永久存在的。能夠永久存在的,是那分無形、無染且無求的愛。

問曰:"如何能靜?如何能常?"佛曰:"尋找自我。"

茶道可以説是一門很深奧的學科了,理解的話,無所謂之對錯。既然是道,自然是要悟,悟的過程就是修身養性過程。茶人追求是清淨、自然、平和、質樸。"茶道"也是種以茶為媒生活禮儀,被認為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通過沏、賞、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

根華仁波切教給我們一個竅訣:把一天的生活當作一生來觀修。也就是,早上觀想自己剛得人身,是孩童時代;中午觀想自己為壯年人;下午觀想為老年人;晚上觀想開始生病,接近死亡;入睡時觀為離開人世;做夢觀為中陰階段:第二天早上醒來時,觀想為下一世。

生活中,每個人其實都擁有了讓自己獲得幸福的法寶,只是兜兜轉轉忙忙碌碌的生活讓人無法靜下心來體悟自己已有的财富,更多時候仍是像上了發條的機器盲目地追求着自己也不确定的目标。

人生就像一張有去無回的單程車票;它沒有采排;每一刻都是現場直播;佛菩薩,人天善神,都看着你。

智慧讓愛不變質、不染著。

淡泊者須有雲水氣度松柏精神,不為名利所累,不為繁華所誘,從從容容,寵辱不驚,淡泊寧靜是修身明志的最佳心靈空調。

世人外迷著相,内迷著空,若能于相離相,于空離空,即是内外不迷。——《壇經·機緣第七》

學道常于自性觀,即與諸佛同一類。

年老的人死在眉睫,固要猛進;年輕的人亦不可悠忽度日。須知"黃泉路上無老少,孤墳多是少年人。"總要及早努力,方為上計。

又説:"知足的人,雖卧地上,猶如天堂;不知足的人,雖處天堂,亦如地獄。"我們可以從佛陀的弟子大迦葉冢間修行,從孔子的門人顏回居陋巷,得到證明。從這些道理來看,苦就是由于多欲而來,多欲就是苦的根源。

自性無非、無亂、無痴、念念般若觀照,常離法相,自由自在,縱橫盡得。

因為我們在大船上時就已經勞累不堪了。于是,我們只好聽從風浪的擺布了。

具足五劫,思惟攝取莊嚴佛國清淨之行。……一向專志莊嚴妙土。……于不可思議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教化安立無數眾生,住于無上正真之道。《無量壽經》卷上

佛陀曾説過:"我接受凡世人與我争論,我不與凡世人争論。"這兩句裏充分呈現了佛陀的大愛和我們凡世人的愚昧無知。佛陀就像慈母,我們凡世人就像得自閉症的小孩。慈母包容患白閉症孩子的缺陷,卻從不會給予孩子任何埋怨。

我看不清的是自己;我讀不懂的是他人。

雖然并不是每一個人都有錢,但有錢的人也不一定都快樂。很多人為獲取金錢付出了一生的努力,到頭來卻發現金錢換不來多一分一秒的時間。

言身瘡者,為财物故,不憚劬勞,四方役身,疾急忽務,違于戒律。

戒度無極如金剛,不毀不犯無漏失,持心護戒如壞瓶,此名戒度不應棄。《增一阿含經》卷一,序品

學佛,而囿于善惡觀念,是初機,或門外漢。人有是非,佛沒有是非;人有善惡,佛沒有善惡。善惡是人法,非佛法。佛法超越善惡。超越是:雖然存在着,卻無障礙。譬如在地面行走,即有山河的障礙,不能超越;乘上飛機,地面山河依舊,但卻無障礙。

禅為何意,仍舊如人飲水,冷暖尚須自察。

很多事,不是我想,就能做到的。很多東西,不是我要,就能得到的。很多人,不是我留,就能留住的。所以,我只能盡其所能的去争取,放寬心态去對待,萬一要是實現了呢!

經典禅意的語錄 第4篇

想要成就夢想,光靠天分是不夠的,一味地努力也是不行的,必須要有一顆專一不二的心,你的夢想必須是源于一種純潔高尚的動機,否則,一切努力皆枉然。

可容我做這人間痴狂客,借一紙柔腸,漾開一壺春光,深凝在水一方。輕捻一抹花香,于筆墨中流淌,書一阙斷章,穿越魂靈,直達愛的天堂。贈你一枝春,婉約一卷如禅的光陰,化作你抬眼處的一片火樹銀花,氤氲成一幅絕美的情畫。

世人外迷著相,内迷著空,若能于相離相,于空離空,即是内外不迷。——《壇經·機緣第七》

佛言:人懷愛欲,不見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攪之,眾人共臨,無有睹其影者。人以愛欲交錯,心中濁興,故不見道。汝等沙門,當舍愛欲。

殘月臉邊明,别淚臨清曉。

太多時候,因為太在乎一個人,太想留住一些美好的東西,太想抓住某種名利或地位,反而失去了它原本的初衷。太想得到的幸福越抓得緊,它消失得越快;太想得到的愛人越靠得近,他離得越遠;太想擁有的成功,因為太急功近利,最後卻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佛先贊嘆禅定之樂,後接著説這些喜樂是無常、苦、變易不居的。

生活中,每個人其實都擁有了讓自己獲得幸福的法寶,只是兜兜轉轉忙忙碌碌的生活讓人無法靜下心來體悟自己已有的财富,更多時候仍是像上了發條的機器盲目地追求着自己也不确定的目标。

我荒廢的今日,正是昨日殉身之人祈求的明日。

生固未可喜,死亦不必悲。

花草的種子失去了在泥土中的安逸生活,卻獲得了在陽光下發芽的機會;小鳥經過跌打失去了幾根美麗的羽毛,卻獲得了在藍天下凌空展翅的機會。人生總在失去與獲得之間徘徊,沒有失去,也就無所謂獲得。

以從容的心态,微笑面對人生;以樂觀的心态,感悟雲起雨落;以随和的心境,靜觀花開花謝。用苦澀眼淚衝刷生活的酸楚,用時光沉澱情感的碎片!

戀愛時,他想你只能給你打電話發短信;而結婚後,他可以對你呼之即來,揮之即去。

禅師意在勸誡學僧,凡事切不可急躁冒進。的确,想要成就一番偉業,關鍵在于戒除急躁,真正靜下心來,一心一意地将事情做好。一個人越是急躁,就會在錯誤的思路中陷得越深,也就越難以擺脱痛苦。

如果我們總看不慣一些事,説明我們的智慧不夠,如果我們總看不過慣一些人,説明我們的慈悲不夠。

有南無阿彌陀佛,我們就能自尊、自重、自愛。沒有南無阿彌陀佛,只能自暴自棄,自絕滅亡。

社會是個萬花筒,這個比喻很陳舊,但耐嚼,不同的人總能嚼出不同的味道。事實上也是這樣,這個世界上絕找不出兩個相同的人,也絕找不出兩件相同的事,不是地點對不上,就是時間對不上。既然是萬花,選擇哪一朵,寄情哪一朵,就不能那樣随便。

一毛孔中悉明見,不思議數無量佛,一切毛孔皆如是,普禮一切世間燈。舉身次第恭敬禮,如是無邊諸最勝。亦以言詞普稱贊,窮盡未來一切劫。一如來所供養具,其數無量等眾生,如是供養一如來,一切如來亦復然。供養贊嘆諸如來,盡彼世間一切劫,世間劫數可終盡,菩薩供養無休懈。

慈悲心是希望所有眾生都能獲得快樂,希望所有眾生都能脱離痛苦,這樣的心願就是慈悲心。

若有樂定修相應行諸菩薩等,未曾聽聞微妙法門,又不聽聞聖教法律,但于三摩地中,生知足想,當知是人起增上慢,不能解脱生老病死。雖善修正定,不能破我想,後為煩惱亂,如外道修定。若觀法無我,觀已善修習,是證涅槃因,非餘能寂滅。

人一生的努力,就在于用你手裏所擁有的一半去獲取命運所掌握的另一半。

心之本性空,安定。

雙手做好事是利益人群,做錯事是害人不利己。

反觀内心躁動之人,他們因為渴求太多,而導致失去了内心之平靜。這些人即使讓他們身處于深山之中,或者隐沒于古刹禅房,他們也只會感到焦灼難安。這是因為他們的内心并不富足,因此不能享受安靜之樂趣。

自古以來,男人為陽,女人為陰,才會保持自然的和諧,陰陽的平衡,萬物才能自然更迭。

世間沒有不勞而獲的成就,萬丈高樓平地起,萬裏路程一步始。智者一切求自己,愚者一切求别人,一切靠自己是成功的不二法門。唐明皇在蝗蟲遍地之時,毅然離開佛前,第一個品嘗了油炸的"天蟲",告訴民眾治蝗災要靠自己。鄭板橋也在臨終前告誡兒子:"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情自己幹,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漢。"

女人愛上一個男人,往往是出于心底的敬慕與欣賞,一個讓她瞧不起的`男人是無法讓她真心愛慕的。因為陽永遠大于陰,陽永遠處于顯露的位置,處于高高在上的位置,就如同天和地,天為陽,地為陰。所以當一個女人愛上一個男人時,這個男人身上一定有着許多她仰視渴慕的氣質。當然,如果一個女人很有才,或者很強勢,那她能仰視的男人就越少,而她找到心儀之人的幾率也會變得微乎其微。

待人處事誠正信實,問心無愧,就可以皆大歡喜,身心自在。人生有三毒:貪、嗔、痴,以布施治貪,以慈悲治嗔,以智慧治痴。

眾所周知,商人不松開手,菩薩怎麼能伸出手去拉他呢?世人愚昧就如同這個商人一般,意識不到自己是錯誤的,一意孤行。浪子的行徑勢必和這個商人一樣,走在懸崖峭壁間,随時都有掉下去、失去生命的危險。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

受人财物後,回報人家,是不淨布施。

卷語丹青已逐歲月失色,字典裏暖情惬意的遺迹再也找不回歡欣。理智告訴我感情只能記載過去,可情欲卻無法跨越思念的鴻溝。愛情失去了你,夢也沒有了次序,不知何時才能恢復禅心,将你從思念中撣去。

今晨天氣悶熱,朝霞沒有因此遲到,鳥鳴沒有因此賴床,與眾不同的早晨因此沒有被它們錯過。

辛苦最憐天上月。

要救世,就要做環保——心靈環保、社會環保、地球環保。

死亡不可避免,與其恐懼,不如正視怎樣面對生老病死的苦惱?佛日:一切皆當歸遷滅,世間無有常住者。—《付法藏因緣經》

陽光下的旖旎,月光裏的迷離,香了你,醉了伊,這層層輕柔的漣漪,放出了清涼的喜歡,直達你多情的心底,這神奇的活力,讓你去創造生命的奇迹。誰説流水無情,落花有意,誰言紅顏薄命,轉瞬即逝,有幾人能解這裏的禅理,花開即菩提,花落也禅意。縱然生命稍縱即逝,也會化成香泥一粒,回饋給美麗的大地。

無論人生長短,只要真實地付出善念,就是很美的生命樂章。

菩提心以自利利他、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為究竟。它可以抗拒虛無主義和利己主義的幹擾,從而使人的心靈獲得安頓。

無論我們做什麼事,随時随地都可以得到禅定。當我們依這樣的禅定而有了覺性時,内心就不會再有迷惑。而這個沒有迷惑的心,就會有智慧如實地看待各種事物,這就是所謂的覺悟。

這世間人來人往。心在,靠近過來的都将是快樂與幸福;遠離開來的不過只是雲淡和風清。心不在,人來再多也是負擔;人去再少也是憂傷。這世間人來人往。是否你還執着着曾經那份憂愁不肯松手;是否你已經淡了羁絆,笑看榮辱;是否你總感嘆人海茫茫,心事無人訴;是否你已經秋落冬融,春暖花開。

一個人的未來都是自己打主意、打妄想打出來的。打好的妄想引發好的結果,打壞的妄想引發壞的結果。

人類的品性與情感如愛、慈、悲、恕、忍、義、欲、憎、惡、愚、慢等,都用不著宗教的标籤;它們并不專屬于任一宗教。

《增一阿含經》中有這麼一句話:"随時念惠施,受福如響應;永已無短乏,所生常富貴。施為眾行具,得至無上位:億施不起想,歡喜遂增益。"意思是説,做人要時時保持施與的善心,最終才能得到福報。

既然生活的道路本來就是彎曲盤旋的,而且随處都有絕壁和死胡同,那我們更不應該盲目執著。只有随時調整方向,不斷放棄錯誤的選擇,才不會在曲折的人生路上莽撞失控或者停滞不前。

兩相忘,從來未忘。

佛并非高高在上俯視眾生的聖人,就在人的周圍。

佛陀在《三摩地王經》中曾説:"眼耳及鼻非正量,舌身意亦非正量,倘若諸根是正量,聖道為誰為何用。"

如顯現非有,是故説為無;由如是顯現,是故説為有;自然自體無,自性不堅住,如執取不有,故許無自性。由無性故成,後後所依止:無生滅本寂,自性般涅槃。

陽光不再灼熱,楓葉染紅了小道,這個輕易撕扯情緒的季節,感傷、回憶的路口随處可見。一邊是殘荷枯梗,池水寂寞,一邊是芙蓉妖娆,紅白并蒂,兩個極為對立的畫面相互融合,散發出一種不可訴説的禅意。萍聚萍散,在歲月的長河裏,一切愛與痴都顯得漫不經心,悄無聲息。

不要等到奄奄一息才領悟無常,不要等到無藥可救才感恩生命,不要等到生命終結才斷惡行善,不要等到面臨死亡才想到修行,不要等到神智不清才求佛保佑,不要等到離開人世才找求解脱,不要等到身心分離才求生佛國。修行應當從小時做起,從現在做起,從當下做起,從内心做起。

小慈但心念與眾生樂,實無樂事;小悲名觀眾生種種身苦,憐憫而已不能令脱。大慈令眾生得樂,亦與樂事;大悲憐憫民眾生苦,亦能令脱苦。

我不求佛,也不念經,心若清禅何須求,晨鍾暮鼓輪回起,本就一場空。看淡,勘破,就沒了計較,沒了索取,包容所有的不平。

現在很痛苦,等過陣子回頭看看,會發現其實那都不算事。生活的真谛在于創新,生活的理想在于遠大,生活的藝術在于選擇。一直覺得,等待是一種美好的狀态,因為它包含了無數的可能性。生活要踏實,平平淡淡的快樂就是夠。

不見垢法可厭,不見淨法可求,不見眾生可度,不見盤可證,不作度眾生心,不作不度眾生心,是名最上乘。

慈悲和智慧是佛教的唯一真理,猶如鳳凰的翅膀,缺一不可。如同鳳凰的翅膀既是左右,又是一體一般,慈悲和智慧既是兩面,又是一體。

你我之間,有些無言的東西,不説最好。

既已知迷,為何還不悟?蓋因能知之心性雖已透光但尚且微弱,不能直下照破煩惱之雲翳,若勤于錘煉、息妄,自會如祖師言: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羁鎖,今朝塵盡光生,照見山河萬朵。何時照見?切記,不可有何時之期待。執迷待悟,本已在迷中,不知當處止息妄緣,卻再生出一個對立,此際開悟也成了你所攀之妄緣,即使進入此所謂之悟境,依然是在迷中。迷亦不著,悟亦不著,重關打破,方可見性。

經典禅意的語錄 第5篇

不同情況的人,内心的感受不一樣,有的是苦,有的是樂。

人生如同流星,充滿了精彩與傳奇,如同一支美麗的傳説,究竟是否會象流星那樣短暫,别人決定不了,上天也決定不了,只有自己來掌握。記住,要帶着一顆童心去涉世!這是幾十年風雨人生的總結,這是失卻童心後對童心易失的感嘆。

人生沒有十全十美,當你發現錯了,重新再來,千萬不要用一個錯誤去掩蓋另一個錯誤。人生就是帶雨傘時不下雨,下雨時卻忘了帶傘;人生就是喜歡的人不喜歡我,不喜歡的人還是不喜歡我;人生就是勤奮工作時老板沒看見,偷懶摸魚時就被撞見;人生就是當你思索人生是什麼時,你什麼都不是了。

十相自在意為:壽命自在、心自在、願自在、業自在、受生自在、解自在、神力自在、資具自在、法自在、智自在。令東、南、西、北、東南、西南、西北、東北、上、下與年、月、日、時所組合的時空宇宙世界一切自在。令具信者免除一切災難,使所在之處吉祥圓滿、眷屬與睦、身心安康、去處通達、所求如願。

今既自悟,各須皈依自心三寶,内調心性,外敬他人,是自皈依也。

對事物的認真,即是對眾生的負責。

弘揚正法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已解脱人天繩索,汝等亦復解脱人天繩索,汝等當行人間,多所過度,多所饒益,安樂人天,不須伴行,一一而去!

開眼見山水,合眼夢山水。開眼所見,世以為真,合眼所見,世以為不真。殊不知真與不真,離心無塵,塵尚非有,況有山水平哉?——《紫柏尊者全集》

也許你給我的感動,只不過是情緒上的波動。

問:"何以人死而佛性不滅?"答:"貴居士所言之人,肉身之形也,猶如人家電燈之泡,日光燈之筒,佛性如電廠電力也。試問人家燈泡及燈筒壞後電廠之電力滅乎?"——李炳南居士

如今通過視頻與媒體可以看到"活熊取膽"的殘忍行為,令我非常悲傷與流淚。黑熊就像我們人類,同樣具備生命的尊嚴,也有苦樂的感受,更擁有生存的權力。我們又有什麼資格傷害它們的生命來利益我們自己呢?請大家對黑熊起憐憫之心,并盡我們的微薄之力,去拯救可憐的黑熊吧。我堅決反對活熊取膽。

若有布施于少食,修善供養于世間,所施大小如蚊蚋,亦獲快樂得半日。

生活的禅法,它必須是温暖與善良,寬闊與承擔,走在每一個時代,找找與時代的契合,它更是對命運的一種體醒,消極時振作,悲觀時期望,冷落時温暖,能照亮人生理念的方法,就是禅道。

舌有説法的功德,也有説是説非的罪過,若是不説法,而説是非,或説邪言邪語,那就是一萬二千的罪過。

堅守還是萬千帆船全飄過了,你依然在岸邊。獨活在時光之外,綿綿遙望,苦等着那個人,而那人終于不再來了。一個人,站在窗邊,涕泣沾裳。

十四、布施如先立基堵,而後造宮室,施、戒亦復然,菩薩眾行本。

説做、想做,不如動手做。

對一切美好的東西,請不要吝啬熱情,當你需要熱情的時候,熱情就會應聲而至。對一切能夠改正的過錯,請不要失去寬容,當你渴望寬容的時候,寬容決不會無動于衷。順境時請放下冷漠的面孔,逆境時請抹去臉上的愁容,順境和逆境組成滾動的圓圈,而你不可能在某一個切點上永恒固定。

若能心正、念不偏,有定力堅守崗位,則事無不成。

七情六欲是人之常情,人們因此生出愛與恨、悲與苦,于是眾生之間便產生了聯系,或和睦相處,或相互鬥争。情就是人與人之間糾結的根源。

很多時候,我寧願一個人走很遠的路,只為看一眼屬于自己的遇見,只是想知道,是否值得去為未知走一遭,去為之醉一次。很多人,很多東西,有時候該永遠保持距離,最好在燈火闌珊處,才是最美。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若能鑽木取火,淤泥定生紅蓮。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内非賢;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心中有佛,即看他人如佛;心中有糞,即看他人如糞。

當我們懷疑對方時,對方真的會朝着我們懷疑的方向發展;當我們以陰性的角度看待事物時,事物便會向陰面發展;而當我們以陽性的角度看待事物,事物便會向好的方面發展。故事中的兩位妻子對待先生的不同态度,產生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這正是我們内心感召的力量的作用。我們的一思一念,都會影響着事物的發展,而我們的一舉一動都能改變事物的發展,只要你去做,事情就會有所改變。

一切聚合離散都是因緣和合,有緣千裏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識。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是暫時的,如白駒過隙,光陰迅速,日月如梭,人生苦短,要及時行善積德,存好心,説好話,行好事,做好人,我們才不會空過此生,就會在此生此世種下好因,将來有個好的結果。

彼應不殺,放舍刀杖,不殺一切諸眾生等,不惱一切,常行慈心。彼應不盜,自财知足,于他财物不生希望,乃至草葉,不與不取。

觀諸眾生是佛化身,觀于自身為實愚夫。觀諸有情作尊貴想,觀于自身為僮仆想。又觀眾生作父母想,觀自己身如男女想。

佛曰:我常説空法,遠離于斷常。生死如幻夢,而業亦不壞。虛空及涅槃,滅度亦如是;愚夫妄分别,諸聖離有無。

萬發緣生,皆系緣分。偶然的相遇,暮然的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為了眼光交會的刹那。[你説]:緣是縱然兩情相悦,仍難逃宿命之劫。我説:緣是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晨鍾暮鼓,日走雲遷。花開夢裏,月隐山中。華年逝水,逐浪萍蹤。若流光影,太匆匆,太無定。[佛説]:每個人所見所遇到的早有安排,一切都是緣。緣起緣滅,緣聚緣散,一切都是天意。

随緣而行,随遇而安。

十方一切如來,色目瞋恚,名利刀劍,菩薩見瞋,如避誅戮。《楞嚴經》卷八

講道德、守法律、做好事,不僅是社會對個體的外在要求,同時也是個體追求自由和幸福的内在需要,是自覺自願的,而非外在強制的。

人生如煙如夢,有人説它清晰,有人説它模糊,茫茫塵世,一開始就注定會與成敗同行,與得失相伴。但是,緊張與松弛,沉重與飄逸,都是生命的狀态,坎坷和艱辛中藴藏着更大的追求。笑着面對悲傷,悲傷會化為動力,笑着面對憂愁,憂愁會化為快樂。讓憂愁去漂流吧,生活需要快樂,也應該是快樂的。快樂自己,美麗世界;給别人以快樂,自己也就會快樂。

人要學會與自然天地宇宙對話,向天地佛陀祈請。正如水能夠感知愛的信息,自然萬物都能感知愛的信息,并将它轉化成一種推動世界的力量,讓我們的世界變得更美好。

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惡言相向的人,通常會引起禍端,因為一般人往往因為别人的惡言而懷恨在心,并激起對方強烈的反彈情緒。所以盡量不要用惡言來傷害别人,因為那樣自己将來會成為被别人傷害的對象。

已作之罪皆發露,未作之惡更不造,如是三品忏諸罪,皆名第一清淨戒。以忏悔水洗塵勞,身心俱為清淨器。

或許經歷的太多,生命便在不知不覺中,開出了一朵禅意的蓮,參不透浮生若夢,便只想用一朵花開的時間,去守候這人生中的似水流年。

我失去了我的家園,大半輩子都是在流亡中度過的,我實在一點快樂的理由也沒有。然而,我卻在和其他人民、其他宗教、其他文化以及其他科學的接觸中,增長了不少見識。我發現了一些之前我所不知道的世界觀和自由的形式。

生命只有一次,而人生也不過是時間的累積。要生存,就必須要有危機意識。假如你讓當下的時光白白流逝,就等于縮短了一天的生命。你希望掌握永恒,那你必須先把握現在。每天一個人保持只争朝夕的精神,其生命才會流光溢彩。

人無事也要尋覓一點愁怨,更何況有事時?世間人大多如此,每天都被諸多莫名其妙的煩惱所包圍,心靈很少有平靜的時候。心頭的閒愁太多,吃飯就不香:心底的思慮太多,睡眠便不寧。

勿待老來方學道,孤墳多是少年人。

我們都不是聖人,那些漂亮的鬼話不過就是安慰自己逃避心情的華麗借口。

菩提本非樹,明鏡亦無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

佛曰:千燈萬盞,不如心燈一盞。

我站起來四下一望,應該承認我應該沒有見過比這更賞心悦目的景致。周圍的田野像不盡的花園,圈起來的田地有四十英尺見方,連起來像許多花床。田地間夾雜着樹木,樹林占地八分之一英畝,根據我的判斷,最高的樹有七英尺。我望望自己左面的城池,整個城市就像舞台上繪制的布景。

人世滄桑,走過生命的旅途,誰都有可能會彷徨,會憂傷,會有苦雨寒箫的幽怨,也會有月落烏啼的悲涼。但有限的生命不允許我們揮霍那份屬于人生的寶貴時光。生活中難免會遭遇到種種意外打擊,與其在悲痛之中不能自拔,倒不如忘掉各種煩惱與不快,用微笑來面對生活。只有經歷了風寒陰霾的苦砺,才會破繭走出苦難,走出坎坷,享受明媚的陽光。

如果你希望心想事成,希望能量充沛,做任何事都事半功倍,首先必須淨化你的氣場,減少負面的能量磁場。一般來説,正面的磁場能量,它一定是純淨、明媚、芬芳、明亮的,并閃爍着祥和美麗的光環,這種光環看不見,卻一直圍繞在你周圍,就像一頂華蓋或鬥篷。此時,和你有類似頻率能量的人便被你感召,自然地圍繞着你。而當你是純淨而充滿光澤的,佛陀、仙界及更多靈性的物質便會被你吸引,為你保駕護航。

善念時時生,慧命日日增。

年華,一半明媚,一半憂傷,生活,一半詩意,一半煙火。人生如旅,快樂也好,悲傷也罷,過去的終将成為過去,無法重來,無力挽留。我們都只需珍惜當下,攜一顆從容不悔、悠然恬淡的心,珍惜每一次相逢的欣喜,珍藏每一程歲月的饋贈。

為生活而工作,人生不快樂;為工作而生活,才是人生的真價值。

煩惱來于比較,是非緣于計較,覺悟的人,既不比較,也不計較,常在安詳裏觀照;魔擾只因貪念,困擾但由執着,通達的人,遠離貪念,淡化執着,卻于平常裏悟道。世間萬化皆是虛妄,一旦着相了就是自己給自己找煩惱,心歇下來了就是歸處,菩提何須向外去尋找。

善用心者,心田不長無明草,處處常開智慧花。

願佛光注照全家,祈如意伴您永遠!

把财物丢進水裏,是不淨布施。例如很多寺廟附近有水池,據説投錢入水能增福,實際上這是不淨布施,并無福緣。

很多時候我們做人失敗,修行不成功,其原因是我們對自己缺乏智慧的自醒與自察,反而對他人投入了豐富的鑑别與想象。對自己的起心動念、言行舉止糊裏糊塗;對他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卻一清二楚。其實我們應該做到嚴于律己、寬以待人,這樣才能使我們進步與成功。

忙碌裏,誰都有難處,現實中,誰都有苦楚,人生,總有太多的糾結,讓我們無助;總有太多的奈何,讓我們無可。所以,有些事,可以認真,但不要較真,心若輕松,路才順當。有些事想不通,就不去想;有些人猜不透,就不去猜;有些理悟不透,就不去悟;有些路走不通,就不去走。

也許有那麼一天,我會飲盡紅塵最後一盞茶湯,出離三千世界,換一世平寧。是迷途知返,是禅定了悟,已不重要。此後寒山石徑,乘白駒而行,飲下千江之水,将禅茶品到雲淡風輕。

愛情不是因為多情而顯得偉大,而是因為純真和唯一而受世人追捧。

不要因眼前的成績而忘乎所以,把自己看得低一點就會多一分防範,高一分警惕;而心一旦飄起來,腳就會高起來,腳下的石頭就會松動。只要腳下的石頭一松動,就有墜入深淵的危險。

寧靜求自内心,勿向外尋求!

佛在教誨世人時,總是會特别強調"寬容"與"原諒"。因為一個人如果懂得了"寬容"與"原諒",很多怨恨也就自然而然地遠離了你的心靈。"大肚能容天下難容之事"這句話既説明了一種胸襟,也道出了一種崇高的思想境界。

"忍而無忍"是真修行;"忍無可忍"而以牙還牙是凡夫。

少欲知足,是最富有的人生。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便能解渴;佛法無邊,奉行一法,便能得益。

悲,是憐憫眾生并拔除其苦。

努力才是人生的态度。如果,你正在埋怨命運不眷顧,那麼請你開導你自己:命,是失敗者的借口;運,是成功者的謙詞。命運從來都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埋怨,只是一種懦弱的表現;努力,才是人生的态度。

佛者無憂,并不是脱離現實的盲目樂觀,也不是對悲苦"沒心沒肺"的麻木,恰恰是一種洞察世事後的良好心态,是對自己負責的人生态度。

人,最好的感覺是自由,只要給心自由了就是最好的解脱!最好的狀态是簡單,只要給心簡單了就是最好的幸福!最好的心态是知足,只要給心知足了就是最好的快樂!

寧受惡戒一日中斷無量命根,終不養蓄弊惡弟子不能調伏。

一者見他得利歡喜如己,二者自得安樂不樂獨受。《優婆塞戒經》卷二,發願品

我們都是作繭自縛的人,有人作利繭,有人作名繭,有人作情繭,無論作那一種繭,到頭來縛住的都是自己。我們不是聖人,更無先知先覺,造化捉弄,難免作繭。死在繭中,還是破繭而出,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選擇。選擇不易做到更難,搜古索今,不曾見有幾人蝶化,唯一的蝶化還只發生在莊周夢中。

履仁行慈,博愛濟眾,有十一譽,福常随身:卧安覺安,不見惡夢,天護人愛,不毒不兵,水火不喪,在所得利,死升梵天。是為十一。

真理的言語是指引我們走向永恒幸福這一最後目标的工具,因此佛陀的神聖語言、神聖經典被稱為"聖道迹"。

人生最可貴的事就是"結善緣",結緣卻很簡單,一句贊美、一件善事、一個微笑、一點幫助,就能給我們的人生廣結善緣。人生追求的無非幸福和快樂,通向幸福和快樂的道路,不是歲月累積,也非執著追求,而是珍惜遇到的每個人、每件物、每份緣;能為人着想,助人為樂,生活必然回饋。

世間為何多苦惱?只因不識自我。

關于經典禅意的語錄匯總5篇就分享完了,您有什麼想法可以聯系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