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馬爾
一個信息發佈的網站

王陽明名言熱門5篇

“心猶鏡也。聖人心如明鏡。常人心如昏鏡。近世格物之説,如以鏡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鏡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鏡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後亦未嘗廢照”。——王陽明《傳習錄》首先,“心即理”告訴我們要相信自己,傾聽内心,樹立起強大的主體意識。其次,煉心的目的也不是成為聖賢一了百了。陽明心學是一種信仰哲學,而信仰只有被實踐時才有意義。王陽明融三家之長,卻歸宗于儒家,提出振聾發聩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強調内聖外王,将心性之學轉化為卓越的事功。今天小編要和大家分享的是王陽明名言熱門5篇,歡迎閲讀~

王陽明名言熱門5篇

王陽明名言 第1篇

心即理也,心外無理,心外無物,心外無事。

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王陽明

明廷面臨的就是這樣的困境。老百姓的觀念很樸素:作為政府,打劫是正常的,但趁火打劫就不對了。狼兵的所作所為就是趁火打劫,導致的直接後果就是民眾紛紛投入山賊的懷抱,成為山賊的密探。

周敦頤説,太極就是.版的無極,好比一款D建模的電腦遊戲要向D轉型了,開發系列中的一代過渡產品,有些體驗功能前瞻一下,吸引你的眼球。緊接着開天辟地。

謙虛其心,宏大其量。——王陽明《傳習錄》

謙虛其心,宏大其量。——王陽明《傳習錄》

一念改過,當時即得本心。

主一就是專注一個天理——王陽明《傳習錄》

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卻笑從前颠倒見,枝枝葉葉外邊尋。——王陽明《詠良知四首示諸生》

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誤也。

歷來的賭徒,下注的那一刻,臉上的表情無不是容光煥發,緊張興奮的。曾幾何時,這些山賊還未落草為寇,他們在田間辛勤勞作,所得僅能糊口,還要飽受大户的盤剝,官府的欺凌。一天,有人跑來告訴他們,放下那沉重的鋤頭吧,跟我上山,你就能擺脱這無盡的痛苦。

聖人處此更有何通?聖人會怎麼做?聖人會怎麼做?王先生在貴州面臨生死,衣食無着的情況下,如此問自己。——王陽明《王陽明》

功蓋天下而莫之嫉,善利萬物而莫與争。

明萬歷年間,内閣首輔王錫爵曾對東林書院的創始人顧憲成抱怨説:當今所最怪者,朝廷認為對的,外界一定認為不對;朝廷認為不對的,外界一定認為是對的。

一念開明,反身而誠——王陽明《傳習錄》

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惡莫深于襲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恥,四者備而禍全。——王陽明

山中莫道無供給,明月清風不用錢。

謙者眾善之基,傲者眾惡之魁。——王守仁

何為第一等事?當讀書做聖人耳。

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卻笑從前颠倒見,枝枝葉葉外邊尋。——王陽明《詠良知四首示諸生》

“虛靈不昧,眾理具而萬事出,心外無理,心外無事。”——王守仁《傳習錄》

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卻笑從前颠倒見,枝枝葉葉外邊尋。

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王守仁《傳習錄》

書本上那些堂而皇之的價值觀,言之鑿鑿的“成功秘訣”不一定适合每個人的真實需求。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王陽明"

良知不由見聞而有,而見聞莫非良知之用。

山中莫道無供給,明月清風不用錢。——王陽明

一個不容否認的事實是:這個國家早已習慣了自我欺騙,從政府到人民。謊言成為維系一切的基石,只需輕輕一推,這座填充着豆腐渣的違章建築便會轟然倒塌。

故立志者,為學之心也;為學者,立志之事也。

所以為聖者,在純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雖凡人,而肯為學,使此心純乎天理,則亦可為聖人。——王陽明

以言語謗人,其謗淺;是以身謗也,其謗深矣。

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王陽明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王守仁

謙者眾善之基,傲者眾惡之魁。——王守仁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親,即事親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人愛物,即仁人愛物便是一物。”——王陽明《傳習錄》

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豈有功夫説閒話,管閒事。——王守仁

凡謀其力之所不及而強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為致良知。

君自保重,我心送君三十裏。——王守仁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王守仁

真正的`賊在專制制度中,專制制度有賊性才使賊與專制制度同生共長,滔滔不絕。既然歷史的治亂興替嚴絲合縫地遵循“血酬定律”,通過暴力**奪取的政權不具備足以服眾的合法性,那麼你能革他的命,我為什麼不能革你的命?

問君何事日憧憧?煩惱場中錯用功。莫道聖門無口訣,良知二字是參同。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陽明《傳習錄》

心即理也,心外無理,心外無物,心外無事。——王陽明

首先,“心即理”告訴我們要相信自己,傾聽内心,樹立起強大的主體意識。其次,煉心的目的也不是成為聖賢一了百了。陽明心學是一種信仰哲學,而信仰只有被實踐時才有意義。王陽明融三家之長,卻歸宗于儒家,提出振聾發聩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強調内聖外王,将心性之學轉化為卓越的事功。

良知之外,别無知矣;故“致良知”是聖人教人第一義。

戰場之上,求死者生。

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惡莫深于襲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恥,四者備而禍全。——王陽明

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

不貴于無過,而貴于能改過。——王陽明《傳習錄》

不能等别人為你鋪好路,而是要自己去走、去犯錯,最後創造一條屬于自己的路。

汝以不得第為恥,吾以不得第動心而為恥。——王陽明

世上之事,了猶未了,終以不了了之,得過且過的人多了,就形成一汪絕望的死水。

懂得明哲保身不難,難的是懂得什麼時候挺身而出。

在官員知法犯法不是新聞、依法治國才是新聞的時代,抛開制度變革不談,每個人都應扪心自問:如果體制有毒,個人在其中的罪孽就可以赦免麼?

苟無尊崇笃信之心,則必有輕忽慢易之意。

人須在事上磨煉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那靜時功夫亦差似收斂,而實放溺也。

故立志者,為學之心也;為學者,立志之事也。——王陽明

能戒慎恐懼者,是良知也。

凡學之不勤,必其志未笃也。——王陽明

良知之心就是君子之心,淵默之心,臨危不亂之心。君子的權術是高超實用的藝術,小人的權術是滑稽可笑的表演。怎樣成為君子?擁有光明之心。如何擁有光明之心?深入思考,全面把握,説服自身,内心平靜。

良知只是個是非之心。——王守仁

無聲無臭獨知時,此是乾坤萬有基。抛卻自家無盡藏,沿門持缽效貧兒。——王陽明《詠良知四首示諸生》

一個真實的自我可以讓人有效地應對真實的世界,從而完整地把握世界。一切皆因思想而異。如欲改變命運,首先改變自己。如欲改變自己,首先磨煉内心。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是非,不用從學者的講學中去區分,只需從自己的内心去辨别。

外面是非毀譽,亦好資之以為警切砥砺之地。

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

千聖皆過影,良知乃吾師。——王守仁

心即理也,心外無理,心外無物,心外無事。——王陽明

一個人對了,一個國家就對了。你是什麼樣,社會就是什麼樣。

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豈有功夫説閒話,管閒事。

王陽明遊南鎮,一友指岩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于我心亦何相關?”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陽明

防于未萌之先,而克于方萌之際。

君自保重,我心送君三十裏。——王守仁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王陽明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王陽明

随物而格,是致知之功。

為學大病在好名。——王守仁

此心不動,随機而動。

戰争總是異常血腥和殘酷,不要説士兵,便是身居高位的将軍也很容易驚慌失措。東晉成帝朝的左将軍司馬流,參戰前就非常驚恐,以至于吃烤肉的時候都找不到自己的嘴在哪兒,結果打仗時被殺身亡。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王陽明《傳習錄》

“良知之外,更無知,致知之外,更無學。”——王陽明《王陽明全集》

天理即人欲。

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豈有功夫説閒話,管閒事。——王守仁

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則知道,知天。

以事言謂之史,以道言謂之經;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經,五經亦史。

不欺則良知無所偽而誠,誠則明矣;自信則良知無所惑而明,明則誠矣。

君子誨人不倦,而師道必嚴。

人生一場虛空大夢,韶華白首,不過轉瞬。池仲容,不是我要殺你,而是你不願善終,自取滅亡,以至天要殺你,你認命吧。

誠字有以工夫説者。誠是心之本體,求復其本位,便是思誠的工夫。

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則知道知天——王陽明

心無外物,物以心生。

不貴于無過,而貴于能改過。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勿忘勿助必有事焉——王陽明

志不立,如無舵這舟,無銜之馬,漂蕩奔逸,終亦何所底乎——王守仁

致知二字,乃是孔門正法眼藏,異此而學,即謂之異端;離此而説,即謂之邪説;迷此而行,即謂之冥行。

天理即人欲——王陽明

而這一切的起點,在于每個人都能傾聽内心深處最真實的價值判斷。

君子之酬酢萬變,當行則行,當止則止,當生則生,當死則死,斟酌調停,無非是致其良知,以求自慊而已。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千聖皆過影,良知乃吾師。——王守仁

讀史越多,越會悲哀地發現,以史為鑑幾乎是不可能的。技術變了,制度變了,表面那一層都變了,可裏面的内核永遠不變。魏忠賢四百年前有,四百年後還會有,換個皮囊他就成了你的上司。袁崇煥四百年前有,四百年後還會有,身邊那些不懂政治卻想玩政治的人最終都被政治玩得很慘。

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難,則其失之必易;其積之不久,則其發之必不宏。——王陽明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王陽明

良知者,孟子所謂‘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慮而知,不待學而能,是故謂之良知。

沒有一勞永逸的制度,制度是有保質期的,只有不斷地修補、革新,才能保證社會機器的良好運轉。改革固然會傷及既得利益團體,固然會出現波折動蕩,但不改則必死無疑。

讀一讀蘇轍的《上樞密韓太尉書》,體會一下他挖空心思、絞盡腦汁的措辭就能明白,一個有才華的人,想要得到大人物的賞識,甚至是接見,都是一件多麼難的事!

民主政治是人民做出政治決定并為自己的決定付出代價的政治體制,但人民有時候是好逸惡勞、自私短視的。因此,沒有與之匹配的文化土壤和規則意識,民主政治只能是一張永遠無法兑現的空頭支票。

不以聰慧警捷為高,而以勤确謙抑為上。

“心猶鏡也。聖人心如明鏡。常人心如昏鏡。近世格物之説,如以鏡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鏡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鏡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後亦未嘗廢照”。——王陽明《傳習錄》

勿忘勿助必有事焉——王陽明

生命就是在這喋喋不休的追問中慢慢成熟的,每一個人,無論智商高低,相貌美醜,面對越來越復雜的環境,詢問最多的問題終究是“我要做什麼樣的人?”

聖人與天地民物同體,儒、佛、老、莊皆我之用,是之謂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謂小道。——王陽明

你看滿大街都是聖人,滿大街的人看你也是聖人。

聖人氣象不在聖人而在我矣。

個個人心有仲尼,自将聞見苦遮迷。而今指與真頭面,只是良知更莫疑。——王陽明《詠良知四首示諸生》

文官帶兵怕就怕紙上談兵,懂兵法而不懂實戰,釀成袁崇煥式的悲劇。事實上兵部上下那麼多官員裏,長期以來最不缺的就是高談闊論之徒。

無私心就是道。

千聖皆過影,良知乃吾師。

曾經,我羨慕杜麗娘和柳夢梅之間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的愛情,迷戀賈寶玉和林黛玉桃花樹下讀西廂的意境,然而現在我明白了,男人之間那種抛卻一切私心雜念,心靈契合,相互欣賞,相互提攜,并肩共進的友情更顯彌足珍貴,更值得激賞。

汝以不得第為恥,吾以不得第動心為恥。

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王守仁

險夷原不滞胸中,何異浮雲過太空?夜靜海濤三萬裏,月明飛錫下天風。

無聲無臭獨知時,此是乾坤萬有基。抛卻自家無盡藏,沿門持缽效貧兒。——王陽明《詠良知四首示諸生》

君自保重,我心送君三十裏。

一念開明,反身而誠——王陽明《傳習錄》

記誦之廣,适以長其敖也;知識之多,适以行其惡也;聞見之博,适以肆其辨也;辭章之富,适以飾其偽也。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王陽明"

眼前路徑須放開闊,才好容人來往,若太拘窄,恐自己亦無展足之地矣。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萬物,是非之心,不慮而知,不學而能,所謂良知也。

攻吾之短者是吾師。

凡學之不勤,必其志未笃也。——王陽明

權利和義務的對等,自由和不傷害他人之自由的折中。通過這樣一個漫長卻必經的過程,善惡标準、政治文明才可能得以重建,公民社會方非鏡花水月。

授書不在徒多.但貴精熟。——王守仁《傳習錄》

良知者,孟子所謂‘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慮而知,不待學而能,是故謂之良知。——王陽明《大學問》

格物致知,滅除輕傲。

不貴于無過,而貴于能改過。——王陽明《傳習錄》

靜處體悟,事上磨煉。——王陽明

不要被歷史故事所欺騙,伯樂相馬這樣的美談之所以能流傳下來正是因為它極其少見,事實的真相只有一個——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為學大病在好名。——王守仁

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

心無外物,物以心生——王陽明

靜處體悟,事上磨煉。——王陽明

俯仰天地間,觸目俱浩浩。箪瓢有餘樂,此意良匪矯。幽哉陽明麓,可以忘吾老。——王守仁《讀易》

良知者,孟子所謂‘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慮而知,不待學而能,是故謂之良知。——王陽明《大學問》

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與理而為一者也。

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問君何事日憧憧?煩惱場中錯用功。莫道聖門無口訣,良知二字是參同。——王陽明《詠良知四首示諸生》

“格物”即“慎獨”,即“戒懼”。

“虛靈不昧,眾理具而萬事出,心外無理,心外無事。”——王守仁《傳習錄》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王陽明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親,即事親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人愛物,即仁人愛物便是一物。”——王陽明《傳習錄》

聖人這個行業沒有統一的标準,唯一達成共識的是,這是個操作性不高且吃力不讨好的職業,()古往今來除了屈指可數的幾個人可以算作聖人外,就剩下若幹瘋子神經病自稱實現了這一理想。

志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漂蕩奔逸,終亦何所底乎。——王守仁

心是宇宙的本體,萬物的主宰,安身立命的根據,衡量是非的标準。天地間諸事諸物,舉凡綱常倫理,言行舉止,成敗榮辱,皆不出于我心。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王陽明

攻吾之短者是吾師。——王守仁

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找不到一雙合腳的鞋,從這一點發散開來,王守仁進一步得出“心外無物”的結論——真正的生活在内心,只有内心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

授書不在徒多.但貴精熟。——王守仁《傳習錄》

惟天下之至誠,然後能立天下之大本。

“心猶鏡也。聖人心如明鏡。常人心如昏鏡。近世格物之説,如以鏡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鏡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鏡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後亦未嘗廢照”。——王陽明《傳習錄》

山中莫道無供給,明月清風不用錢。——王陽明

謙虛其心,宏大其量。

聖人處此更有何通?===============聖人會怎麼做?聖人會怎麼做?王先生在貴州面臨生死,衣食無着的情況下,如此問自己。——王陽明《王陽明》

一串鈴音,漾起了悠揚的旋律,淙淙的流水聲夾雜在嗚咽的洞箫裏,有些低沉,有些沉寂,帶着些微的傷感。是懷念嗎?這片炎黃的浩土之上,神話的遺迹已然湮沒,女娲離去了自己的孩子,唯有五帝還挂念着留下自己的魂靈。在這片沒有神的土地上,祈禱已是惘然。每一個人,每一個生靈,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才能争得宿命之外的幸福。

弱者制造麻煩、違法鬧事,強者動用權力、專政鎮壓。在一輪又一輪的博弈中,别説法律,神也無法阻擋人們放大自己利益邊界的熱情,直到它遭遇更強大的阻力。

夫精藏則太和流,神守則天光發,累釋則怡愉而靜,機忘則心純而一。四者,道之證也。

人雖至愚,責人則明;雖有聰明,責己則昏。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一直以來,書都沒有錯,只是讀的人錯了。

處朋友,務相下則得,相上則損。——王守仁

對比心學和理學,心學的方向由心指向物,心馭萬物,自尊無畏,使人始終對外部世界保持濃厚的興趣和積極性;理學由物指向心,填鴨灌輸,使人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黑白不分,喪失對社會家庭乃至自身的責任感,膽小怕事碌碌無為。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王陽明《傳習錄》

凌崖望雙峰,蒼茫竟何在?載拜西北風,為我掃浮霭。——王陽明《雙峰》

強者和弱者的唯一區别在于,信念夠不夠堅定。如果交戰雙方都是強者,那就看誰的信念更堅定。

王陽明遊南鎮,一友指岩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于我心亦何相關?”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陽明王陽明名言。

若己為君子,而使人為小人,亦非仁人忠恕恻怛之心。

夫志,氣之帥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浚則流息,根不植則木枯,命不續則人死,志不立則氣昏。

君子誨人不倦,而師道必嚴——王守仁

一念開明,反身而誠。

“盡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王守仁《傳習錄》

志不立,如無舵這舟,無銜之馬,漂蕩奔逸,終亦何所底乎——王守仁

地靈則人傑,人之無良,亦足以為山川之羞!

個個人心有仲尼,自将聞見苦遮迷。而今指與真頭面,只是良知更莫疑。——王陽明《詠良知四首示諸生》

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難,則其失之必易;其積之不久,則其發之必不宏。

常快活便是功夫。

人,是要有些信仰才能支撐着活下去的。沒有了大義可以選擇蒼生,如果連蒼生的代言人于謙都落個鳥盡弓藏的結局,那麼路在何方?像莊子那樣身如不系之舟,脱離這“曳尾于塗中”的苦海?兩千年來,無數的人都這麼做過,劉伶醉酒,阮籍狂狷,他們真的快樂嗎?

的确,生命的價值在于它能夠拒絕庸俗,能夠燦爛奔放,但也可以在随波逐流中喪失任何意義,成為行屍走肉。

千罪百惡,皆從傲上來。只是一“傲”字,便結果了這一生。

此心不動,随機而動。——王陽明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王陽明

蓋良知之在人心,亘萬古塞宇宙而無不同。

君子誨人不倦,而師道必嚴——王守仁

主一就是專注一個天理——王陽明《傳習錄》

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則知道知天——王陽明

有志于聖人之學者,外孔、孟之訓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螢爝之微也,不亦謬乎?——王陽明

體,即良知之體,用,即良知之用,寧復有超然于體用之外者乎?

凌崖望雙峰,蒼茫竟何在?載拜西北風,為我掃浮霭。——王陽明《雙峰》

以事言謂之史,以道言謂之經;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經,五經亦史;易是包犧氏之史,書是堯舜以下史,禮樂是三代史,其事同,其道同,安有所謂異?——王陽明《傳習錄》

處朋友,務相下則得益,相上則損。

思是良知之發用。若是良知發用之思,則所思莫非天理矣。

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當像狗一樣活着都成為一種奢望時,反抗便是唯一的出路。或許他們當中大部分人反抗意識并不那麼強烈,但擺在眼前的事實是任何一種選擇都要強于繼續忍受剝削,更何況來人的説辭那麼具有誘惑力和煽動性,不走何為?

動亦定,靜亦定。

夫美質難得而易壞,至道難聞而易失,盛年難遇而易過,習俗難革而易流。

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貴不足以累其心。

至誠則“無知而無不知”,不必言“可以前知”。

官場的内耗,國家的虛耗終使社會積重難返,尾大不掉,表面的繁榮也逐漸成為泡沫,像吹出的肥皂泡,體積越來越龐大,而随着肥皂水的張力到達極限,越來越脆弱,然後一觸即破。

多少個不眠之夜,當他躺在床上輾轉反側時,他的腦袋裏總是充滿疑問。人為什麼來到這個世界上?人生彈指一瞬間,譬如朝露,生若蜉蝣,活着到底是為了什麼呢?每當這個時候,死亡的恐懼總是會湧上他的心頭,使他不敢繼續想下去。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王守仁

以事言謂之史,以道言謂之經;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經,五經亦史——王陽明《傳習錄》

破山中之賊,易破心中之賊,難——王陽明

一有謀計之心,則雖正誼明道,亦功利耳。

以事言謂之史,以道言謂之經;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經,五經亦史——王陽明《傳習錄》

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王陽明

志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漂蕩奔逸,終亦何所底乎。——王守仁

此心不動,随機而動。——王陽明

險夷原不滞胸中,何異浮雲過太空?夜靜海濤三萬裏,月明飛錫下天風。——王陽明《泛海》

俯仰天地間,觸目俱浩浩。箪瓢有餘樂,此意良匪矯。幽哉陽明麓,可以忘吾老。——王守仁《讀易》

心狹為禍之根,心曠為福之門。

汝以不得第為恥,吾以不得第動心而為恥。——王陽明

勿忘勿助必有事焉。

所以為聖者,在純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雖凡人,而肯為學,使此心純乎天理,則亦可為聖人。——王陽明

無論學術還是事功,王陽明都已成為那個時代當之無愧的第一人。即使輿論尚有非議,即使朝中權貴刻意排擠,也不能改變他被莘莘學子頂禮膜拜的事實。

心無外物,物以心生——王陽明

良知良能,愚夫愚婦與聖人同。但惟聖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婦不能致,此聖愚之所由分。

處朋友,務相下則得,相上則損。——王守仁

一個政府,不得人心到如此境界,也算是人類歷史上的一朵奇葩。

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難,則其失之必易;其積之不久,則其發之必不宏。——王陽明

問君何事日憧憧?煩惱場中錯用功。莫道聖門無口訣,良知二字是參同。——王陽明《詠良知四首示諸生》

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王陽明

“良知之外,更無知,致知之外,更無學。”——王陽明《王陽明全集》

聖人與天地民物同體,儒、佛、老、莊皆我之用,是之謂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謂小道。——王陽明

謙者眾善之基,傲者眾惡之魁。

一言以蔽之,理學與心學的區别就是“為學”和“為道”的區别。

凡學之不勤,必其志未笃也。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破山中之賊,易破心中之賊,難——王陽明

盡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

天理即仁心。

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王守仁

個個人心有仲尼,自将聞見苦遮迷。而今指與真頭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在這片廢土之上,一眼望去,黑夜漫無邊際。從失望到絕望乃至無望的世人不禁想問:尚有光明之可能乎?

所有的人都站在一邊并不一定是好事,比如他們都站在船的一邊,最後的結果就是船翻人亡。

故立志者,為學之心也;為學者,立志之事也。——王陽明

所以為聖者,在純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雖凡人,而肯為學,使此心純乎天理,則亦可為聖人。

靜處體悟,事上磨煉。

那個月明星稀的夜晚,透過昏黃的紙窗,我仿佛看見陽明和徐愛二人正在促膝長談,沒有名缰利鎖,盡棄一切俗欲,時而激烈辯論,時而撫掌大笑。往來古今,四極八荒似乎都已凝滞在此時此地,寰宇之間,只有他師徒二人的交談之聲,讨論着世間最樸素、最純粹的道理,不知東方之既白……

社會的公平與正義坍塌後,每個人不得不用自己的方式來捍衞各自的權益。然而,人們并不知道私權的邊界何在,也不清楚何種方式恰當,最終便只能演變為弱肉強食的叢林遊戲。

人之善惡,由于一念之間。

“盡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王守仁《傳習錄》

天理即人欲——王陽明

有志于聖人之學者,外孔、孟之訓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螢爝之微也,不亦謬乎?——王陽明

良知之外,更無知,致知之外,更無學。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王守仁

險夷原不滞胸中,何異浮雲過太空?夜靜海濤三萬裏,月明飛錫下天風。——王陽明《泛海》

攻吾之短者是吾師。——王守仁

授書不在徒多、但貴精熟。

良知只是個是非之心。——王守仁

以事言謂之史,以道言謂之經;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經,五經亦史;易是包犧氏之史,書是堯舜以下史,禮樂是三代史,其事同,其道同,安有所謂異?——王陽明《傳習錄》

天下之人心皆吾之心也,天下之人猶有病狂者矣,吾安得而非病狂乎?猶有喪心者矣,吾安得而非喪心乎?

王陽明名言 第2篇

“有志于聖人之學者,外孔孟之訓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螢爝之微也,不亦謬乎?”

首先,“心即理”告訴我們要相信自己,傾聽内心,樹立起強大的主體意識。其次,煉心的目的也不是成為聖賢一了百了。陽明心學是一種信仰哲學,而信仰只有被實踐時才有意義。王陽明融三家之長,卻歸宗于儒家,提出振聾發聩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強調内聖外王,将心性之學轉化為卓越的事功。

問君何事日憧憧?煩惱場中錯用功。莫道聖門無口訣,良知二字是參同。——王陽明《詠良知四首示諸生》

無聲無臭獨知時,此是乾坤萬有基。抛卻自家無盡藏,沿門持缽效貧兒。——王陽明《詠良知四首示諸生》

聖人與天地民物同體,儒佛老莊皆我之用,是之謂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謂小道。——王陽明

良知之心就是君子之心,淵默之心,臨危不亂之心。君子的權術是高超實用的藝術,小人的權術是滑稽可笑的表演。怎樣成為君子?擁有光明之心。如何擁有光明之心?深入思考,全面把握,説服自身,内心平靜。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良知者,孟子所謂‘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慮而知,不待學而能,是故謂之良知。——王陽明《大學問》

凌崖望雙峰,蒼茫竟何在?載拜西北風,為我掃浮霭。——王陽明《雙峰》

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王守仁

“心猶鏡也。聖人心如明鏡。常人心如昏鏡。近世格物之説,如以鏡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鏡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鏡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後亦未嘗廢照”。——王陽明《傳習錄》

王陽明:這和尚終日口巴巴説甚麼!終日眼睜睜看甚麼!

培養“兩種功夫”:一個是本分,一個是本事。

沒幾年,父親就将報社大權交給她的丈夫。父親把她趕回家相夫教子。後來,因報社經營不善,丈夫患上嚴重的精神抑郁症,不久就開槍自殺身亡。當時她已經歲了,丈夫突然間沒了,她感到天快塌下來了。

志不立,則如無舵之舟,無勒之馬,漂蕩奔逸,終亦何所底乎?

記住“兩個秘訣”:一個是健康的秘訣在早上,一個是成功的秘訣在晚上。

夫學貴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雖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為是也,而況其未及孔于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雖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為非也,而況其出于孔子者乎?

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雖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為非也,而況其出于孔子者乎?

學校之中,惟以成德為事,而才能之異,或有長于禮樂,長于政教,長于水土播植者,則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學校之中。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陽明《傳習錄》

責善朋友之道,然須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愛,致其婉曲,使彼聞之而可從,繹之而可改,有所感而無所怒,乃為善耳。

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雖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為非也,而況其出于孔子者乎?

明廷面臨的就是這樣的困境。老百姓的觀念很樸素:作為政府,打劫是正常的,但趁火打劫就不對了。狼兵的所作所為就是趁火打劫,導致的直接後果就是民眾紛紛投入山賊的懷抱,成為山賊的密探。

配備兩個“保健醫生”:一個叫鍛煉,一個叫樂觀。

我問佛:為何不給所有女子羞花閉月的容顏?佛曰:那只是昙花的一現,用來蒙蔽世俗的眼,沒有什麼美可以抵過一顆純淨仁愛的心,我把它賜給每一個女子,可有人讓它蒙上了灰。

君子誨人不倦,而師道必嚴——王守仁

有志于聖人之學者,外孔孟之訓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螢爝之微也,不亦謬乎?

讀史越多,越會悲哀地發現,以史為鑑幾乎是不可能的。技術變了,制度變了,表面那一層都變了,可裏面的内核永遠不變。魏忠賢四百年前有,四百年後還會有,換個皮囊他就成了你的上司。袁崇煥四百年前有,四百年後還會有,身邊那些不懂政治卻想玩政治的人最終都被政治玩得很慘。

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惡莫深于襲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恥,四者備而禍全。

王陽明:第一等事應是讀書做聖賢

立志用功如種樹然,方其根芽,猶未有幹;及其有幹,尚未有枝;枝而後葉,葉而後花。

我問佛:世間為何有那麼多遺憾?佛曰:這是一個娑婆世界,娑婆即遺憾,沒有遺憾,給你再多幸福也不會體會快樂。

民主政治是人民做出政治決定并為自己的決定付出代價的政治體制,但人民有時候是好逸惡勞自私短視的。因此,沒有與之匹配的文化土壤和規則意識,民主政治只能是一張永遠無法兑現的空頭支票。

學問思辨?學針對能做成的事而言;問針對解除困惑而言;思針對精細考察而言;行針對踏踏實實地做而言。王陽明《傳習錄》

一個人對了,一個國家就對了。你是什麼樣,社會就是什麼樣。

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王守仁《傳習錄》

第一最好不相見,如此便可不相戀。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憶。第五最好不相愛,如此便可不相棄。第六最好不相對,如此便可不相會。第七最好不相誤,如此便可不相負。第八最好不相許,如此便可不相續。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

志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漂蕩奔逸,終亦何所底乎。——王守仁

那一夜,我聽了一宿梵唱,不為參悟,只為尋你的一絲氣息。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王守仁

王陽明名言 第3篇

“這和尚終日口巴巴説甚麼!終日眼睜睜看甚麼!”故事背景:他在一座寺廟中看到一個枯坐的和尚。據知情人透露,這個和尚已不視不言靜坐三年。王陽明笑了笑,就繞着和尚走了幾圈,像是道士捉鬼前的作法。最後他在和尚面前站定,看準了和尚,冷不防的大喝一聲:“這和尚終日口巴巴説甚麼!終日眼睜睜看甚麼!”這句話就是傳説中禅宗和尚的禅機。所謂禅機,就是用含有機要秘訣的言辭動作或事物來暗示教義,讓接收方觸機領悟。不知是王陽明的禅機觸動了和尚,還是王陽明的大嗓門驚動了和尚,總之,和尚驚慌的睜開眼,“啊呀”一聲。王陽明盯緊他,問:“家裏還有何人?”和尚回答:“還有老母。”“想念她嗎?”和尚不語。一片寂靜,靜的能聽到和尚頭上的汗水流淌的聲音。最後,和尚打破了這一死寂,用一種愧疚的語氣回答:“怎能不想念啊。”

個個人心有仲尼,自将聞見苦遮迷。而今指與真頭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心無外物,物以心生。——王陽明

心學是教會了很多人使用權術,但更重要的是,它教會了我們什麼時候不用,這才是它之于這個歷史悠久的泱泱大國最根本的意義。

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王陽明

真正的賊在專制制度中,專制制度有賊性才使賊與專制制度同生共長,滔滔不絕。既然歷史的治亂興替嚴絲合縫地遵循“血酬定律”,通過暴力**奪取的政權不具備足以服眾的合法性,那麼你能革他的命,我為什麼不能革你的命?

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所以為聖者,在純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雖凡人,而肯為學,使此心純乎天理,則亦可為聖人。

“光不僅在燭上”故事背景:一個叫徐樾的弟子在岸邊如信徒朝聖一樣虔敬的希望和王陽明見面,王陽明答應了。徐樾還處于王陽明心學的初級階段——靜坐,他确信在靜坐中理解了王陽明心學,得到了真谛。王陽明就讓他舉例子説明,徐樾就興奮的舉起例子來,他舉一個,王陽明否定一個,舉了十幾個,已無例可舉,相當沮喪。王陽明指點他道:你太執着于事物。徐樾不理解。王陽明就指着船裏的蠟燭的光説:“這是光。”在空中畫了個圈説,“這也是光。”又指向船外被燭光照耀的湖面説,”這也是光”,再指向目力所及處,“這還是光。“徐樾先是茫然,但很快就興奮起來,説:“老師我懂了。”王陽明説:“不要執着,光不僅在燭上,記住這點。”徐樾拜謝而去。

立志用功,如種樹然。方其根芽,猶未有幹。及其有幹,尚未有枝。枝而後葉。葉而後花實。初種根時,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葉想。勿作花想。勿作實想。懸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沒有枝葉花寅。

志不立,則如無舵之舟,無勒之馬,漂蕩奔逸,終亦何所底乎

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若草木瓦石無人的良知,不可以為草木瓦石矣。豈惟草木瓦石為然,天地無人的良知亦不可為天地矣。蓋天地萬物與人原是一體,其發竅之最精處,是人心一點靈明。

學校之中,惟以成德為事,而才能之異,或有長于禮樂,長于政教,長于水土播植者,則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學校之中。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王陽明

志不立,則如無舵之舟,無勒之馬,漂蕩奔逸,終亦何所底乎?

“第一等事應是讀書做聖賢。”故事背景:年,王陽明在北京的私塾讀書。有一天,他一本正經的問老師:“何謂第一等事?”這話的意思其實就是問,人生的終極價值到底是什麼?他的老師吃了一驚,從來沒有學生問過他這樣的問題,他看了看王陽明,笑笑,又思考了一會,才做出他自認最完美的回答:“當然是讀書做大官啊。”王陽明顯然對這個答案不滿意,他看着老師説:“我認為不是這樣。”老師不自然地“哦”了一聲:“怎麼?你還有不同的看法?”王陽明誇張地點頭,説:“我以為第一等事應是讀書做聖賢。”

心即理也,心外無理,心外無物,心外無事。——王陽明

不能等别人為你鋪好路,而是要自己去走去犯錯,最後創造一條屬于自己的路。

夫學貴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雖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為是也,而況其未及孔于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雖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為非也,而況其出于孔子者乎?

君自保重,我心送君三十裏。——王陽明

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雖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為非也,而況其出于孔子者乎?

“你看滿大街都是聖人,滿大街的人看你也是聖人”故事背景:有一天,那個個性極強的王艮出遊歸來,王陽明問他:“都見到了什麼?”王艮以一副異常驚訝的聲調説:“我看到滿街都是聖人。”我們應該注意,王艮這句話别有深意。王艮來拜王陽明為師前就是狂傲不羁的人,拜王陽明為師後,也未改變“傲”的氣質,王陽明多次説:“人人都可以成為聖人。”王艮不相信。他始終認為聖人是遙不可及的,所以他説的“我看滿街都是聖人”這句話,是在譏笑王陽明的言論:“你瞧,那些在大街上的凡夫俗子都是聖人,我怎麼就不相信,天下會有這樣多聖人啊。”王陽明大概是猜透了王艮的心意,于是就借力打力:“你看到滿大街都是聖人,滿大街的人看你也是聖人。”王艮尴尬的一笑:都是聖人。王陽明點頭説:對!人人都是聖人,誰也不比任何人差。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王陽明

王陽明名言 第4篇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親,即事親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人愛物,即仁人愛物便是一物。”——王陽明《傳習錄》

無論學術還是事功,王陽明都已成為那個時代當之無愧的第一人。即使輿論尚有非議,即使朝中權貴刻意排擠,也不能改變他被莘莘學子頂禮膜拜的事實。

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王守仁

明廷面臨的就是這樣的困境。老百姓的觀念很樸素:作為政府,打劫是正常的,但趁火打劫就不對了。狼兵的所作所為就是趁火打劫,導致的直接後果就是民眾紛紛投入山賊的懷抱,成為山賊的密探。

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王守仁《傳習錄》

處朋友,務相下則得益,相上則損。

所以為聖者,在純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雖凡人,而肯為學,使此心純乎天理,則亦可為聖人。——王陽明

“心猶鏡也。聖人心如明鏡。常人心如昏鏡。近世格物之説,如以鏡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鏡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鏡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後亦未嘗廢照”。——王陽明《傳習錄》

夫精藏則太和流,神守則天光發,累釋則怡愉而靜,機忘則心純而一。四者,道之證也。

勿忘勿助必有事焉——王陽明

苟無尊崇笃信之心,則必有輕忽慢易之意。

所以為聖者,在純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雖凡人,而肯為學,使此心純乎天理,則亦可為聖人。——王陽明

個個人心有仲尼,自将聞見苦遮迷。而今指與真頭面,只是良知更莫疑。——王陽明《詠良知四首示諸生》

故立志者,為學之心也;為學者,立志之事也。

君自保重,我心送君三十裏。——王守仁

書本上那些堂而皇之的價值觀,言之鑿鑿的“成功秘訣”不一定适合每個人的真實需求。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王陽明"

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與理而為一者也。

“盡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王守仁《傳習錄》

心是宇宙的本體,萬物的主宰,安身立命的根據,衡量是非的标準。天地間諸事諸物,舉凡綱常倫理,言行舉止,成敗榮辱,皆不出于我心。

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卻笑從前颠倒見,枝枝葉葉外邊尋。

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難,則其失之必易;其積之不久,則其發之必不宏。——王陽明

體,即良知之體,用,即良知之用,寧復有超然于體用之外者乎?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陽明《傳習錄》

志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漂蕩奔逸,終亦何所底乎。——王守仁

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惡莫深于襲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恥,四者備而禍全。——王陽明

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卻笑從前颠倒見,枝枝葉葉外邊尋。——王陽明《詠良知四首示諸生》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王陽明

記誦之廣,适以長其敖也;知識之多,适以行其惡也;聞見之博,适以肆其辨也;辭章之富,适以飾其偽也。

“盡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王守仁《傳習錄》

良知只是個是非之心。——王守仁

一個政府,不得人心到如此境界,也算是人類歷史上的一朵奇葩。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王陽明遊南鎮,一友指岩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于我心亦何相關?”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陽明王陽明名言。

處朋友,務相下則得,相上則損。——王守仁

良知之心就是君子之心,淵默之心,臨危不亂之心。君子的權術是高超實用的藝術,小人的權術是滑稽可笑的表演。怎樣成為君子?擁有光明之心。如何擁有光明之心?深入思考,全面把握,説服自身,内心平靜。

“良知之外,更無知,致知之外,更無學。”——王陽明《王陽明全集》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君子誨人不倦,而師道必嚴——王守仁

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貴不足以累其心。

不要被歷史故事所欺騙,伯樂相馬這樣的美談之所以能流傳下來正是因為它極其少見,事實的真相只有一個——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心狹為禍之根,心曠為福之門。

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聖人處此更有何通?聖人會怎麼做?聖人會怎麼做?王先生在貴州面臨生死,衣食無着的情況下,如此問自己。——王陽明《王陽明》

攻吾之短者是吾師。——王守仁

謙者眾善之基,傲者眾惡之魁。

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那個月明星稀的夜晚,透過昏黃的紙窗,我仿佛看見陽明和徐愛二人正在促膝長談,沒有名缰利鎖,盡棄一切俗欲,時而激烈辯論,時而撫掌大笑。往來古今,四極八荒似乎都已凝滞在此時此地,寰宇之間,只有他師徒二人的交談之聲,讨論着世間最樸素、最純粹的道理,不知東方之既白……

天理即仁心。

處朋友,務相下則得,相上則損。——王守仁

良知者,孟子所謂‘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慮而知,不待學而能,是故謂之良知。——王陽明《大學問》

惟天下之至誠,然後能立天下之大本。

問君何事日憧憧?煩惱場中錯用功。莫道聖門無口訣,良知二字是參同。

随物而格,是致知之功。

曾經,我羨慕杜麗娘和柳夢梅之間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的愛情,迷戀賈寶玉和林黛玉桃花樹下讀西廂的意境,然而現在我明白了,男人之間那種抛卻一切私心雜念,心靈契合,相互欣賞,相互提攜,并肩共進的友情更顯彌足珍貴,更值得激賞。

心即理也,心外無理,心外無物,心外無事。——王陽明

千聖皆過影,良知乃吾師。

為學大病在好名。——王守仁

真正的`賊在專制制度中,專制制度有賊性才使賊與專制制度同生共長,滔滔不絕。既然歷史的治亂興替嚴絲合縫地遵循“血酬定律”,通過暴力**奪取的政權不具備足以服眾的合法性,那麼你能革他的命,我為什麼不能革你的命?

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則知道知天——王陽明

汝以不得第為恥,吾以不得第動心而為恥。——王陽明

對比心學和理學,心學的方向由心指向物,心馭萬物,自尊無畏,使人始終對外部世界保持濃厚的興趣和積極性;理學由物指向心,填鴨灌輸,使人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黑白不分,喪失對社會家庭乃至自身的責任感,膽小怕事碌碌無為。

俯仰天地間,觸目俱浩浩。箪瓢有餘樂,此意良匪矯。幽哉陽明麓,可以忘吾老。——王守仁《讀易》

眼前路徑須放開闊,才好容人來往,若太拘窄,恐自己亦無展足之地矣。

凡學之不勤,必其志未笃也。——王陽明

“良知之外,更無知,致知之外,更無學。”——王陽明《王陽明全集》

勿忘勿助必有事焉——王陽明

山中莫道無供給,明月清風不用錢。——王陽明

無聲無臭獨知時,此是乾坤萬有基。抛卻自家無盡藏,沿門持缽效貧兒。——王陽明《詠良知四首示諸生》

千聖皆過影,良知乃吾師。——王守仁

不貴于無過,而貴于能改過。——王陽明《傳習錄》

天理即人欲——王陽明

的确,生命的價值在于它能夠拒絕庸俗,能夠燦爛奔放,但也可以在随波逐流中喪失任何意義,成為行屍走肉。

此心不動,随機而動。——王陽明

一念改過,當時即得本心。

沒有一勞永逸的制度,制度是有保質期的,只有不斷地修補、革新,才能保證社會機器的良好運轉。改革固然會傷及既得利益團體,固然會出現波折動蕩,但不改則必死無疑。

以事言謂之史,以道言謂之經;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經,五經亦史——王陽明《傳習錄》

良知者,孟子所謂‘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慮而知,不待學而能,是故謂之良知。

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豈有功夫説閒話,管閒事。

人之善惡,由于一念之間。

一念開明,反身而誠——王陽明《傳習錄》

地靈則人傑,人之無良,亦足以為山川之羞!

文官帶兵怕就怕紙上談兵,懂兵法而不懂實戰,釀成袁崇煥式的悲劇。事實上兵部上下那麼多官員裏,長期以來最不缺的就是高談闊論之徒。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此心不動,随機而動。

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

多少個不眠之夜,當他躺在床上輾轉反側時,他的腦袋裏總是充滿疑問。人為什麼來到這個世界上?人生彈指一瞬間,譬如朝露,生若蜉蝣,活着到底是為了什麼呢?每當這個時候,死亡的恐懼總是會湧上他的心頭,使他不敢繼續想下去。

夫志,氣之帥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浚則流息,根不植則木枯,命不續則人死,志不立則氣昏。

險夷原不滞胸中,何異浮雲過太空?夜靜海濤三萬裏,月明飛錫下天風。——王陽明《泛海》

故立志者,為學之心也;為學者,立志之事也。——王陽明

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

授書不在徒多.但貴精熟。——王守仁《傳習錄》

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惡莫深于襲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恥,四者備而禍全。——王陽明

俯仰天地間,觸目俱浩浩。箪瓢有餘樂,此意良匪矯。幽哉陽明麓,可以忘吾老。——王守仁《讀易》

凡學之不勤,必其志未笃也。

良知之外,别無知矣;故“致良知”是聖人教人第一義。

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則知道,知天。

讀史越多,越會悲哀地發現,以史為鑑幾乎是不可能的。技術變了,制度變了,表面那一層都變了,可裏面的内核永遠不變。魏忠賢四百年前有,四百年後還會有,換個皮囊他就成了你的上司。袁崇煥四百年前有,四百年後還會有,身邊那些不懂政治卻想玩政治的人最終都被政治玩得很慘。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凡學之不勤,必其志未笃也。——王陽明

心即理也,心外無理,心外無物,心外無事。——王陽明

謙虛其心,宏大其量。

不能等别人為你鋪好路,而是要自己去走、去犯錯,最後創造一條屬于自己的路。

有志于聖人之學者,外孔、孟之訓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螢爝之微也,不亦謬乎?——王陽明

致知二字,乃是孔門正法眼藏,異此而學,即謂之異端;離此而説,即謂之邪説;迷此而行,即謂之冥行。

聖人這個行業沒有統一的标準,唯一達成共識的是,這是個操作性不高且吃力不讨好的職業,()古往今來除了屈指可數的幾個人可以算作聖人外,就剩下若幹瘋子神經病自稱實現了這一理想。

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王守仁

周敦頤説,太極就是.版的無極,好比一款D建模的電腦遊戲要向D轉型了,開發系列中的一代過渡產品,有些體驗功能前瞻一下,吸引你的眼球。緊接着開天辟地。

主一就是專注一個天理——王陽明《傳習錄》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王守仁

心無外物,物以心生。

一有謀計之心,則雖正誼明道,亦功利耳。

不貴于無過,而貴于能改過。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王陽明

千罪百惡,皆從傲上來。只是一“傲”字,便結果了這一生。

聖人處此更有何通?===============聖人會怎麼做?聖人會怎麼做?王先生在貴州面臨生死,衣食無着的情況下,如此問自己。——王陽明《王陽明》

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誤也。

一直以來,書都沒有錯,只是讀的人錯了。

一個真實的自我可以讓人有效地應對真實的世界,從而完整地把握世界。一切皆因思想而異。如欲改變命運,首先改變自己。如欲改變自己,首先磨煉内心。

山中莫道無供給,明月清風不用錢。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王陽明《傳習錄》

志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漂蕩奔逸,終亦何所底乎。——王守仁

權利和義務的對等,自由和不傷害他人之自由的折中。通過這樣一個漫長卻必經的過程,善惡标準、政治文明才可能得以重建,公民社會方非鏡花水月。

至誠則“無知而無不知”,不必言“可以前知”。

人生一場虛空大夢,韶華白首,不過轉瞬。池仲容,不是我要殺你,而是你不願善終,自取滅亡,以至天要殺你,你認命吧。

謙者眾善之基,傲者眾惡之魁。——王守仁

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豈有功夫説閒話,管閒事。——王守仁

“虛靈不昧,眾理具而萬事出,心外無理,心外無事。”——王守仁《傳習錄》

良知之外,更無知,致知之外,更無學。

問君何事日憧憧?煩惱場中錯用功。莫道聖門無口訣,良知二字是參同。——王陽明《詠良知四首示諸生》

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王陽明

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卻笑從前颠倒見,枝枝葉葉外邊尋。——王陽明《詠良知四首示諸生》

在官員知法犯法不是新聞、依法治國才是新聞的時代,抛開制度變革不談,每個人都應扪心自問:如果體制有毒,個人在其中的罪孽就可以赦免麼?

夫美質難得而易壞,至道難聞而易失,盛年難遇而易過,習俗難革而易流。

天理即人欲。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王守仁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王陽明

誠字有以工夫説者。誠是心之本體,求復其本位,便是思誠的工夫。

汝以不得第為恥,吾以不得第動心為恥。

格物致知,滅除輕傲。

世上之事,了猶未了,終以不了了之,得過且過的人多了,就形成一汪絕望的死水。

凌崖望雙峰,蒼茫竟何在?載拜西北風,為我掃浮霭。——王陽明《雙峰》

能戒慎恐懼者,是良知也。

外面是非毀譽,亦好資之以為警切砥砺之地。

山中莫道無供給,明月清風不用錢。——王陽明

明萬歷年間,内閣首輔王錫爵曾對東林書院的創始人顧憲成抱怨説:當今所最怪者,朝廷認為對的,外界一定認為不對;朝廷認為不對的,外界一定認為是對的。

聖人與天地民物同體,儒、佛、老、莊皆我之用,是之謂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謂小道。——王陽明

在這片廢土之上,一眼望去,黑夜漫無邊際。從失望到絕望乃至無望的世人不禁想問:尚有光明之可能乎?

授書不在徒多.但貴精熟。——王守仁《傳習錄》

“虛靈不昧,眾理具而萬事出,心外無理,心外無事。”——王守仁《傳習錄》

攻吾之短者是吾師。

君子誨人不倦,而師道必嚴。

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王陽明

授書不在徒多、但貴精熟。

天理即人欲——王陽明

謙虛其心,宏大其量。——王陽明《傳習錄》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親,即事親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人愛物,即仁人愛物便是一物。”——王陽明《傳習錄》

良知者,孟子所謂‘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慮而知,不待學而能,是故謂之良知。——王陽明《大學問》

戰場之上,求死者生。

靜處體悟,事上磨煉。——王陽明

以事言謂之史,以道言謂之經;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經,五經亦史;易是包犧氏之史,書是堯舜以下史,禮樂是三代史,其事同,其道同,安有所謂異?——王陽明《傳習錄》

強者和弱者的唯一區别在于,信念夠不夠堅定。如果交戰雙方都是強者,那就看誰的信念更堅定。

謙者眾善之基,傲者眾惡之魁。——王守仁

弱者制造麻煩、違法鬧事,強者動用權力、專政鎮壓。在一輪又一輪的博弈中,别説法律,神也無法阻擋人們放大自己利益邊界的熱情,直到它遭遇更強大的阻力。

君子誨人不倦,而師道必嚴——王守仁

為學大病在好名。——王守仁

無私心就是道。

良知只是個是非之心。——王守仁

歷來的賭徒,下注的那一刻,臉上的表情無不是容光煥發,緊張興奮的。曾幾何時,這些山賊還未落草為寇,他們在田間辛勤勞作,所得僅能糊口,還要飽受大户的盤剝,官府的欺凌。一天,有人跑來告訴他們,放下那沉重的鋤頭吧,跟我上山,你就能擺脱這無盡的痛苦。

有志于聖人之學者,外孔、孟之訓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螢爝之微也,不亦謬乎?——王陽明

人,是要有些信仰才能支撐着活下去的。沒有了大義可以選擇蒼生,如果連蒼生的代言人于謙都落個鳥盡弓藏的結局,那麼路在何方?像莊子那樣身如不系之舟,脱離這“曳尾于塗中”的苦海?兩千年來,無數的人都這麼做過,劉伶醉酒,阮籍狂狷,他們真的快樂嗎?

志不立,如無舵這舟,無銜之馬,漂蕩奔逸,終亦何所底乎——王守仁

生命就是在這喋喋不休的追問中慢慢成熟的,每一個人,無論智商高低,相貌美醜,面對越來越復雜的環境,詢問最多的問題終究是“我要做什麼樣的人?”

聖人與天地民物同體,儒、佛、老、莊皆我之用,是之謂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謂小道。——王陽明

懂得明哲保身不難,難的是懂得什麼時候挺身而出。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萬物,是非之心,不慮而知,不學而能,所謂良知也。

常快活便是功夫。

凌崖望雙峰,蒼茫竟何在?載拜西北風,為我掃浮霭。——王陽明《雙峰》

此心不動,随機而動。——王陽明

攻吾之短者是吾師。——王守仁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王陽明

一念開明,反身而誠。

心無外物,物以心生——王陽明

千聖皆過影,良知乃吾師。——王守仁

以事言謂之史,以道言謂之經;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經,五經亦史——王陽明《傳習錄》

“心猶鏡也。聖人心如明鏡。常人心如昏鏡。近世格物之説,如以鏡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鏡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鏡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後亦未嘗廢照”。——王陽明《傳習錄》

王陽明遊南鎮,一友指岩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于我心亦何相關?”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陽明

功蓋天下而莫之嫉,善利萬物而莫與争。

“格物”即“慎獨”,即“戒懼”。

汝以不得第為恥,吾以不得第動心而為恥。——王陽明

一言以蔽之,理學與心學的區别就是“為學”和“為道”的區别。

一個不容否認的事實是:這個國家早已習慣了自我欺騙,從政府到人民。謊言成為維系一切的基石,只需輕輕一推,這座填充着豆腐渣的違章建築便會轟然倒塌。

不貴于無過,而貴于能改過。——王陽明《傳習錄》

所以為聖者,在純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雖凡人,而肯為學,使此心純乎天理,則亦可為聖人。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王陽明"

民主政治是人民做出政治決定并為自己的決定付出代價的政治體制,但人民有時候是好逸惡勞、自私短視的。因此,沒有與之匹配的文化土壤和規則意識,民主政治只能是一張永遠無法兑現的空頭支票。

一串鈴音,漾起了悠揚的旋律,淙淙的流水聲夾雜在嗚咽的洞箫裏,有些低沉,有些沉寂,帶着些微的傷感。是懷念嗎?這片炎黃的浩土之上,神話的遺迹已然湮沒,女娲離去了自己的孩子,唯有五帝還挂念着留下自己的魂靈。在這片沒有神的土地上,祈禱已是惘然。每一個人,每一個生靈,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才能争得宿命之外的幸福。

蓋良知之在人心,亘萬古塞宇宙而無不同。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王陽明

破山中之賊,易破心中之賊,難——王陽明

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豈有功夫説閒話,管閒事。——王守仁

勿忘勿助必有事焉。

人須在事上磨煉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那靜時功夫亦差似收斂,而實放溺也。

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難,則其失之必易;其積之不久,則其發之必不宏。

首先,“心即理”告訴我們要相信自己,傾聽内心,樹立起強大的主體意識。其次,煉心的目的也不是成為聖賢一了百了。陽明心學是一種信仰哲學,而信仰只有被實踐時才有意義。王陽明融三家之長,卻歸宗于儒家,提出振聾發聩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強調内聖外王,将心性之學轉化為卓越的事功。

社會的公平與正義坍塌後,每個人不得不用自己的方式來捍衞各自的權益。然而,人們并不知道私權的邊界何在,也不清楚何種方式恰當,最終便只能演變為弱肉強食的叢林遊戲。

君自保重,我心送君三十裏。——王守仁

當像狗一樣活着都成為一種奢望時,反抗便是唯一的出路。或許他們當中大部分人反抗意識并不那麼強烈,但擺在眼前的事實是任何一種選擇都要強于繼續忍受剝削,更何況來人的説辭那麼具有誘惑力和煽動性,不走何為?

個個人心有仲尼,自将聞見苦遮迷。而今指與真頭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何為第一等事?當讀書做聖人耳。

所有的人都站在一邊并不一定是好事,比如他們都站在船的一邊,最後的結果就是船翻人亡。

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王陽明

人雖至愚,責人則明;雖有聰明,責己則昏。

君子之酬酢萬變,當行則行,當止則止,當生則生,當死則死,斟酌調停,無非是致其良知,以求自慊而已。

天下之人心皆吾之心也,天下之人猶有病狂者矣,吾安得而非病狂乎?猶有喪心者矣,吾安得而非喪心乎?

防于未萌之先,而克于方萌之際。

讀一讀蘇轍的《上樞密韓太尉書》,體會一下他挖空心思、絞盡腦汁的措辭就能明白,一個有才華的人,想要得到大人物的賞識,甚至是接見,都是一件多麼難的事!

個個人心有仲尼,自将聞見苦遮迷。而今指與真頭面,只是良知更莫疑。——王陽明《詠良知四首示諸生》

一個人對了,一個國家就對了。你是什麼樣,社會就是什麼樣。

你看滿大街都是聖人,滿大街的人看你也是聖人。

良知不由見聞而有,而見聞莫非良知之用。

險夷原不滞胸中,何異浮雲過太空?夜靜海濤三萬裏,月明飛錫下天風。

靜處體悟,事上磨煉。

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王陽明

破山中之賊,易破心中之賊,難——王陽明

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王守仁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王陽明

問君何事日憧憧?煩惱場中錯用功。莫道聖門無口訣,良知二字是參同。——王陽明《詠良知四首示諸生》

以事言謂之史,以道言謂之經;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經,五經亦史。

以言語謗人,其謗淺;是以身謗也,其謗深矣。

而這一切的起點,在于每個人都能傾聽内心深處最真實的價值判斷。

主一就是專注一個天理——王陽明《傳習錄》

志不立,如無舵這舟,無銜之馬,漂蕩奔逸,終亦何所底乎——王守仁

凡謀其力之所不及而強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為致良知。

君自保重,我心送君三十裏。

盡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

謙虛其心,宏大其量。——王陽明《傳習錄》

是非,不用從學者的講學中去區分,只需從自己的内心去辨别。

故立志者,為學之心也;為學者,立志之事也。——王陽明

險夷原不滞胸中,何異浮雲過太空?夜靜海濤三萬裏,月明飛錫下天風。——王陽明《泛海》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王守仁

聖人氣象不在聖人而在我矣。

心無外物,物以心生——王陽明

無聲無臭獨知時,此是乾坤萬有基。抛卻自家無盡藏,沿門持缽效貧兒。——王陽明《詠良知四首示諸生》

思是良知之發用。若是良知發用之思,則所思莫非天理矣。

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找不到一雙合腳的鞋,從這一點發散開來,王守仁進一步得出“心外無物”的結論——真正的生活在内心,只有内心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

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難,則其失之必易;其積之不久,則其發之必不宏。——王陽明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王陽明《傳習錄》

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則知道知天——王陽明

心即理也,心外無理,心外無物,心外無事。

動亦定,靜亦定。

以事言謂之史,以道言謂之經;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經,五經亦史;易是包犧氏之史,書是堯舜以下史,禮樂是三代史,其事同,其道同,安有所謂異?——王陽明《傳習錄》

官場的内耗,國家的虛耗終使社會積重難返,尾大不掉,表面的繁榮也逐漸成為泡沫,像吹出的肥皂泡,體積越來越龐大,而随着肥皂水的張力到達極限,越來越脆弱,然後一觸即破。

良知良能,愚夫愚婦與聖人同。但惟聖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婦不能致,此聖愚之所由分。

靜處體悟,事上磨煉。——王陽明

不以聰慧警捷為高,而以勤确謙抑為上。

一念開明,反身而誠——王陽明《傳習錄》

戰争總是異常血腥和殘酷,不要説士兵,便是身居高位的将軍也很容易驚慌失措。東晉成帝朝的左将軍司馬流,參戰前就非常驚恐,以至于吃烤肉的時候都找不到自己的嘴在哪兒,結果打仗時被殺身亡。

若己為君子,而使人為小人,亦非仁人忠恕恻怛之心。

不欺則良知無所偽而誠,誠則明矣;自信則良知無所惑而明,明則誠矣。

王陽明名言 第5篇

學校之中,惟以成德為事,而才能之異,或有長于禮樂,長于政教,長于水土播植者,則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學校之中。

無聲無臭獨知時,此是乾坤萬有基。抛卻自家無盡藏,沿門持缽效貧兒。——王陽明《詠良知四首示諸生》

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惡莫深于襲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恥,四者備而禍全。

良知者,孟子所謂‘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慮而知,不待學而能,是故謂之良知。——王陽明《大學問》

志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漂蕩奔逸,終亦何所底乎。——王守仁

“有志于聖人之學者,外孔孟之訓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螢爝之微也,不亦謬乎?”

學問思辨?學針對能做成的事而言;問針對解除困惑而言;思針對精細考察而言;行針對踏踏實實地做而言。王陽明《傳習錄》

沒幾年,父親就将報社大權交給她的丈夫。父親把她趕回家相夫教子。後來,因報社經營不善,丈夫患上嚴重的精神抑郁症,不久就開槍自殺身亡。當時她已經歲了,丈夫突然間沒了,她感到天快塌下來了。

責善朋友之道,然須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愛,致其婉曲,使彼聞之而可從,繹之而可改,有所感而無所怒,乃為善耳。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陽明《傳習錄》

民主政治是人民做出政治決定并為自己的決定付出代價的政治體制,但人民有時候是好逸惡勞自私短視的。因此,沒有與之匹配的文化土壤和規則意識,民主政治只能是一張永遠無法兑現的空頭支票。

我問佛:為何不給所有女子羞花閉月的容顏?佛曰:那只是昙花的一現,用來蒙蔽世俗的眼,沒有什麼美可以抵過一顆純淨仁愛的心,我把它賜給每一個女子,可有人讓它蒙上了灰。美詞網

王陽明:第一等事應是讀書做聖賢

記住“兩個秘訣”:一個是健康的秘訣在早上,一個是成功的秘訣在晚上。

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雖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為非也,而況其出于孔子者乎?

凌崖望雙峰,蒼茫竟何在?載拜西北風,為我掃浮霭。——王陽明《雙峰》

志不立,則如無舵之舟,無勒之馬,漂蕩奔逸,終亦何所底乎?

王陽明:這和尚終日口巴巴説甚麼!終日眼睜睜看甚麼!

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王守仁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問君何事日憧憧?煩惱場中錯用功。莫道聖門無口訣,良知二字是參同。——王陽明《詠良知四首示諸生》

我問佛:世間為何有那麼多遺憾?佛曰:這是一個娑婆世界,娑婆即遺憾,沒有遺憾,給你再多幸福也不會體會快樂。

夫學貴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雖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為是也,而況其未及孔于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雖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為非也,而況其出于孔子者乎?

良知之心就是君子之心,淵默之心,臨危不亂之心。君子的權術是高超實用的藝術,小人的權術是滑稽可笑的表演。怎樣成為君子?擁有光明之心。如何擁有光明之心?深入思考,全面把握,説服自身,内心平靜。

立志用功如種樹然,方其根芽,猶未有幹;及其有幹,尚未有枝;枝而後葉,葉而後花。

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王守仁《傳習錄》

培養“兩種功夫”:一個是本分,一個是本事。

配備兩個“保健醫生”:一個叫鍛煉,一個叫樂觀。

首先,“心即理”告訴我們要相信自己,傾聽内心,樹立起強大的主體意識。其次,煉心的目的也不是成為聖賢一了百了。陽明心學是一種信仰哲學,而信仰只有被實踐時才有意義。王陽明融三家之長,卻歸宗于儒家,提出振聾發聩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強調内聖外王,将心性之學轉化為卓越的事功。

“心猶鏡也。聖人心如明鏡。常人心如昏鏡。近世格物之説,如以鏡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鏡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鏡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後亦未嘗廢照”。——王陽明《傳習錄》

一個人對了,一個國家就對了。你是什麼樣,社會就是什麼樣。

讀史越多,越會悲哀地發現,以史為鑑幾乎是不可能的。技術變了,制度變了,表面那一層都變了,可裏面的内核永遠不變。魏忠賢四百年前有,四百年後還會有,換個皮囊他就成了你的上司。袁崇煥四百年前有,四百年後還會有,身邊那些不懂政治卻想玩政治的人最終都被政治玩得很慘。

有志于聖人之學者,外孔孟之訓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螢爝之微也,不亦謬乎?

那一夜,我聽了一宿梵唱,不為參悟,只為尋你的一絲氣息。

聖人與天地民物同體,儒佛老莊皆我之用,是之謂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謂小道。——王陽明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王守仁

第一最好不相見,如此便可不相戀。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憶。第五最好不相愛,如此便可不相棄。第六最好不相對,如此便可不相會。第七最好不相誤,如此便可不相負。第八最好不相許,如此便可不相續。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

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雖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為非也,而況其出于孔子者乎?

明廷面臨的就是這樣的困境。老百姓的觀念很樸素:作為政府,打劫是正常的,但趁火打劫就不對了。狼兵的所作所為就是趁火打劫,導致的直接後果就是民眾紛紛投入山賊的懷抱,成為山賊的密探。

君子誨人不倦,而師道必嚴——王守仁

關于王陽明名言熱門5篇就分享完了,您有什麼想法可以聯系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