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马尔
一个信息发布的网站

祁连山的这棵树虽不起眼,但却经历了武王伐纣以来的3000年!

今天小编(幸聽楓)要和大家分享的是祁连山的这棵树虽不起眼,但却经历了武王伐纣以来的3000年!,欢迎阅读~

以下文章来源于格致论道讲坛 ,作者方欧娅

我们希望,我们看到的这些树,‍能够永远绿下去。

方欧娅 ·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

格致校园第 49 期   |   2024 年 北京

大家好!我是来自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方欧娅。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古树的长寿秘诀。那地球上最古老的树有多少岁呢?大家不妨猜一猜。

在 2008 年的时候,科学家们在瑞典发现了一棵树,是一棵老云杉。通过碳同位素测年法进行检测,发现这棵树居然已经有 9500 岁了。真的吗?你们在质疑,我也质疑,当时的科学家也在质疑。

经过更加深入的研究,科学家最终确定,这棵树其实本身并没有这么大的年纪,它是生长在一棵已经死去的树的遗骸之上,所以用碳同位素测年法评估树龄还有着问题。那它自身的年龄,我们又该如何知晓呢?这就不得不提到树木年轮了。树木年轮是一种非常非常精确的定年手段,通过它可以准确地知道一棵树现在有几岁了。

我们从树的横截面上截取这样一段,就会发现一个特殊的结构,那就是有一层形成层在树皮和树干之间。形成层每年会向内生长木质部,向外生成新的树皮。而在木质部这个地方,它每年随着季节变化,生成的细胞也非常不一样。在春夏的时候,生成的细胞体积非常大,质地比较疏松,颜色也比较浅,我们把这部分称之为早材;到了秋冬的时候,形成的细胞质地比较密,而且颜色比较深,我们将其称之为晚材。就这样年复一年,在树干的横截面上,我们便能看见一圈一圈的年轮了。大家在一些被截断的树枝上,都能看见这样的结构。我们来测一测大家,看看大家能读懂年轮吗。

这里有一张年轮的图片。树是从内向外逐渐生长的。假如我在最内轮这里做个标记,把它当作第一年,意味着这时候树木是 1 岁。那现在大家来猜猜,这棵树有几岁呢?

我们一起动手数一数,这棵树其实是 7 岁。大家可能会有疑问了,第 6 年这里是怎么回事?在这个地方,似乎有一个长得很像年轮的痕迹,叫作伪轮。它是怎么形成的呢?它可能是在天气变冷的时候,树木误以为进入了秋冬季节,便开始生长晚材,可其实并没有进入秋冬,之后天气又回暖了,就造成了这样类似年轮的痕迹。

再看这第 7 年后面,大家是不是觉得好像还有一年呢?其实呀,第 8 年已经开始生长了,但是还没有生长完全。所以,对于这棵树来说,它完整地存活了 7 年的时间。

跋山涉水找年轮

那么,像这样的树木年轮的样本,我们该如何获取呢?难道要通过砍树的方式吗?

确实,砍树对于研究树轮来说是一种非常合适的手段。但是,我们不能这样干。毕竟我们做研究的初衷,其实是为了保护这些树,而不是伤害它们。

所以我们就会用到一个工具,叫生长锥。我们将生长锥垂直于树干表面,慢慢钻进去,然后取出一根细细的样芯。这根样芯特别细,就像家里的筷子一样。正因为它足够细,所以对树并不会造成特别大的伤害。即便在树上留下了小洞,经过一两年的时间它也会慢慢愈合堵上。

左边是我 2024 年 7 月份在祁连山地区采样时拍的照片。再看右边这张地图,上面标注的那些小三角,就是我自 2011 年以来,走过的一些名山大川并采集样本的地方。

这些地方通常有着比较原始的森林,远离人们聚居的地方,所以我们通常要驱车行驶很长的距离才能抵达。而且,途中时常会遇到一些小意外,毕竟我们走的不是寻常路。

当车辆实在没办法继续深入的时候,我们就只能背上行囊去跋山涉水。我们翻过了一些悬崖,也淌过了一些河流。对于一些特别特别偏远的地方,我们甚至要背上帐篷,带上行李和食物,在那里驻扎上好几天,如此才能采集到我们想要的样本。

通过这样的工作采集到的样本,正如刚刚所说的那样,是非常非常细的。那怎么保护呢?我们会将它固定在一个特制的木槽里。在固定好之后,便使用砂纸逐渐打磨它。那要打磨到什么程度为止呢?要一直磨到我们在显微镜下能够清晰地看到细胞的结构为止。

然后,我们要像这样在年轮样本上进行标记,以此来初步完成定年工作。具体操作就是从外到里,顺着年轮一圈一圈慢慢地数过去。每当数到整十年的位置时,我们就在相应的地方打上一个点;数到整五十年的位置呢,就打上两个点;而数到整百年的位置,则打上三个点。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就能比较清楚地知道这根样芯所代表的树木到底有多大年纪了。

刚刚我们所标记的那些点,其实不一定能准确代表树木的年龄,这是因为存在伪轮,甚至还会有缺轮的情况。

伪轮前面说过了,那什么叫缺轮呢?缺轮是指在当年,树木的这个方向完全没有生长。树木都完全没有生长了,我们又怎么能看到年轮呢?正是因为这一系列复杂状况的存在,我们需要对树木年轮进行精确的定年。

我们会将树木年轮的样本转化成一条条的数据序列,然后以这些极窄的年轮作为标尺,让它们彼此之间能够对应起来。

就比如这里,这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缺轮情况。在这一年里,树木是完全没有生长的,所以这里的树木生长量为零。通过开展这样一系列的工作,我们便能知道这棵树以及这片林子的年龄了。

为什么长寿树总生活在恶劣环境?

在全世界范围内,有很多很多像我们一样的学者,在致力于探寻全球各地树木的年龄。

在 2022 年,复旦大学的刘佳佳教授绘制了一张地图,这张地图展示了当前我们已经精确定年的那些长寿树的分布情况。经过研究发现,目前已知最古老的那棵树在美国的西海岸的一处山地之上,它叫长寿松,而且我们已经准确地知道,它的年龄达到了 4900 岁。

它长这样,非常崎岖,所生长的山地生存环境也非常恶劣。那里的土壤发育得非常差,树下有很多石块,可这棵树还是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顽强地生长着。

在我们国家也有这样一种树,叫祁连圆柏,它也能长到 3000 多岁。

它长这样的,看起来并不大。这是在青藏高原上一个既干旱又高寒的地方,生存环境同样很差。

经过统计可以发现,其实树龄超过 2000 年的树木,有 90% 都生长在环境比较恶劣的高海拔山地。大家或许会问,为什么这些树要生长在这样的地方?

你可能会认为是因为人类的干扰比较少。对,人类干扰是一个主要因素。但是,和人类干扰相比,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影响到了它们的分布。这样来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已经比较复杂了。

所以,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去思考。树既然能够存活那么长时间,也就是它没有死亡,那么,树在什么情况下会死亡呢?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全球各个地方都报道了森林衰退事件。这张地图上的这些不同颜色的圆点,就是在不同时期报道了森林衰退事件的相应地点。

这些事件的一个主要现象就是树木死亡。这些树木是因为什么而死?大家对这些事件进行了研究,发现干旱是导致树木死亡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干旱为什么会造成树木的死亡呢?树它中间有像导管这样的结构,通过这个结构,它不仅可以把根系吸收到的水分汇集起来,输送到大树的各个部位;还可以将光合产物等营养物质,借助这样的通路在大树的体内进行运输。

干旱发生的时候,水分不足,就会有一段空气柱进入导管,这就是空穴化。树木出现大量的空穴化之后,养分和水分就没办法再继续运输了,树就会面临死亡。

长寿需要韧性

事实上,树并不那么容易死去。你看,我们刚刚所说的那些树,它们都有着上千年的历史,足以证明其顽强的生命力。

在树木生长的序列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个现象:树木正常生长时,其生长量会在一个平均值的上下波动。而当干旱发生的时候,树木的生长量会持续一段时间下降,随后才会上升。于是,我们根据这一情况来判断它的衰退期和恢复期。在这段时间里,树木的生长状况就没那么健康了。

从健康状态转变为不健康状态时,树木是会有抵抗能力的,它并不是被动地响应外界变化。比如,在干旱发生时,难道树木就只能干等着吗?不,它可能会收缩气孔,甚至关闭气孔来减少水分的丧失,进而使得它可以在干旱环境中维持自身的生长。

当树木发生衰退后,它也会逐渐恢复到原有的健康状况当中去,我们把这个过程叫做树木的恢复。比如我们刚刚所说的空穴化,它会逐渐逐渐消失,树木是可以让那些导管再次畅通起来的。

在这样的衰退与恢复过程中,树木所表现出的抵抗和恢复能力,我们称之为生态韧性。只有当生态韧性无法抵御外界强烈干扰的时候,树木才会发生死亡,森林才会随之发生转变。

" 生态韧性 " 这个词是在 1973 年由加拿大生态学家霍林(C.S.Holling)提出来的。生态系统以及其中包含的生物体,都具有生态韧性,以此来应对外界干扰所造成的胁迫。生态韧性是维持树木,或者说整个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要素。有着较强韧性的树木通常可以更加长寿。

那么,什么样的树才更有韧性呢?这里有两张图,大家不妨猜猜它们的年龄,思考一下什么样的树更有韧性、更长寿。

现在揭晓答案,左边这棵树看起来小小的,但它已经有 473 岁的树龄了;而右边这棵树,需要四五个人才能合抱过来,可其实只有 103 岁。

我们再来看看它们的生存环境。左边这棵树生长在海拔 4900 米的地方,那里可是全球最高的林线,也就是森林能够生长的海拔上限,环境十分十分寒冷。而右边那棵树,是生长在我们的母亲河——黄河的河漫滩之上。这两棵树都来自青藏高原。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左边这棵树生长得非常缓慢,这种慢速生长的策略,恰恰就是树木应对长期不利环境时所体现出的一种韧性。它不用长得那么快,这样一来,自身所需的水分和养分也就没那么多,从而能够维持自身在那样的环境当中继续生长,所以它可以很长寿。

说到青藏高原,那我们再来看一下刚刚的这张图。在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报道的这些森林衰退事件当中,很特别的是,青藏高原地区并没有很严重的森林衰退状况。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对青藏高原上的柏树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采样,大概选取了 50 个样点,采集了这些树木的样芯。这里每一行代表着我们去过的一个地方,而那些颜色比较深的时间段,便是树木发生比较严重衰退的时间段。

通过这些工作,我们揭示了自 1650 年以来,过去 350 年间青藏高原上柏树的衰退状况。从这张图上我们发现,森林衰退其实更像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既没有集中地分布在某一些地区,也没有集中地分布在哪些时间段。也就是说,这些树木是处于不断衰退又不断恢复的过程。

既然这些树发生了多次衰退,那么这些事件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我们发现了一个独特的现象:树木可以从它前一次的衰退中学习到一些经验,从而得以应对下一次的衰退。

这就相当于我们偶尔会生病,比如说感冒。如果我在前一次感冒中恢复得很慢,可能需要一个星期甚至两个星期的时间才能恢复,那么在下一次感冒时,症状就会更轻。这是很特别的地方。我们认为,树木从前一次的事件中获取了经验,这就是树木存在记忆的证据。

我们的研究知道了有强韧性的树可以更长寿,有更强的能力维持自身的健康生长。那么,研究这些又有什么用呢?

我们发现,在森林出现衰退迹象之前,生态韧性中的抵抗力会呈现出长达 12 年的下降趋势。值得注意的是,在抵抗力下降的这段时期,从表象上看,森林还显得非常健康。但是,通过研究我们还发现,前期抵抗力下降的程度越严重,后期森林衰退的情况也会更严重。

基于此,我们认为抵抗力的下降是森林即将衰退的早期预警信号。一旦捕捉到这样的信号,我们就能推断出,在后续遭受一些外界环境变化时,森林更容易发生衰退现象。所以,我们就可以尽早采取干预措施,尤其是在面对一些可能对森林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时,通过人为干预阻止森林衰退的发生。

我们希望,我们所观察的、研究的这些树,能够永远地持久绿下去。

最后,希望大家就像这些古树一样,能够保持韧性,坚强地成长。压不垮我们的,永远都会让我们更强大。

谢谢大家!

- END -

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关于祁连山的这棵树虽不起眼,但却经历了武王伐纣以来的3000年!就分享完了,您有什么想法可以联系小编(幸聽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