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馬爾
一個信息發佈的網站

祁連山的這棵樹雖不起眼,但卻經歷了武王伐纣以來的3000年!

今天小編(幸聽楓)要和大家分享的是祁連山的這棵樹雖不起眼,但卻經歷了武王伐纣以來的3000年!,歡迎閱讀~

以下文章來源于格致論道講壇 ,作者方歐娅

我們希望,我們看到的這些樹,‍能夠永遠綠下去。

方歐娅 ·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員

格致校園第 49 期   |   2024 年 北京

大家好!我是來自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的方歐娅。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古樹的長壽秘訣。那地球上最古老的樹有多少歲呢?大家不妨猜一猜。

在 2008 年的時候,科學家們在瑞典發現了一棵樹,是一棵老雲杉。通過碳同位素測年法進行檢測,發現這棵樹居然已經有 9500 歲了。真的嗎?你們在質疑,我也質疑,當時的科學家也在質疑。

經過更加深入的研究,科學家最終确定,這棵樹其實本身并沒有這麼大的年紀,它是生長在一棵已經死去的樹的遺骸之上,所以用碳同位素測年法評估樹齡還有着問題。那它自身的年齡,我們又該如何知曉呢?這就不得不提到樹木年輪了。樹木年輪是一種非常非常精确的定年手段,通過它可以準确地知道一棵樹現在有幾歲了。

我們從樹的橫截面上截取這樣一段,就會發現一個特殊的結構,那就是有一層形成層在樹皮和樹幹之間。形成層每年會向内生長木質部,向外生成新的樹皮。而在木質部這個地方,它每年随着季節變化,生成的細胞也非常不一樣。在春夏的時候,生成的細胞體積非常大,質地比較疏松,顏色也比較淺,我們把這部分稱之為早材;到了秋冬的時候,形成的細胞質地比較密,而且顏色比較深,我們将其稱之為晚材。就這樣年復一年,在樹幹的橫截面上,我們便能看見一圈一圈的年輪了。大家在一些被截斷的樹枝上,都能看見這樣的結構。我們來測一測大家,看看大家能讀懂年輪嗎。

這裡有一張年輪的圖片。樹是從内向外逐漸生長的。假如我在最内輪這裡做個标記,把它當作第一年,意味着這時候樹木是 1 歲。那現在大家來猜猜,這棵樹有幾歲呢?

我們一起動手數一數,這棵樹其實是 7 歲。大家可能會有疑問了,第 6 年這裡是怎麼回事?在這個地方,似乎有一個長得很像年輪的痕迹,叫作偽輪。它是怎麼形成的呢?它可能是在天氣變冷的時候,樹木誤以為進入了秋冬季節,便開始生長晚材,可其實并沒有進入秋冬,之後天氣又回暖了,就造成了這樣類似年輪的痕迹。

再看這第 7 年後面,大家是不是覺得好像還有一年呢?其實呀,第 8 年已經開始生長了,但是還沒有生長完全。所以,對于這棵樹來說,它完整地存活了 7 年的時間。

跋山涉水找年輪

那麼,像這樣的樹木年輪的樣本,我們該如何獲取呢?難道要通過砍樹的方式嗎?

确實,砍樹對于研究樹輪來說是一種非常合适的手段。但是,我們不能這樣幹。畢竟我們做研究的初衷,其實是為了保護這些樹,而不是傷害它們。

所以我們就會用到一個工具,叫生長錐。我們将生長錐垂直于樹幹表面,慢慢鑽進去,然後取出一根細細的樣芯。這根樣芯特别細,就像家裡的筷子一樣。正因為它足夠細,所以對樹并不會造成特别大的傷害。即便在樹上留下了小洞,經過一兩年的時間它也會慢慢愈合堵上。

左邊是我 2024 年 7 月份在祁連山地區采樣時拍的照片。再看右邊這張地圖,上面标注的那些小三角,就是我自 2011 年以來,走過的一些名山大川并采集樣本的地方。

這些地方通常有着比較原始的森林,遠離人們聚居的地方,所以我們通常要驅車行駛很長的距離才能抵達。而且,途中時常會遇到一些小意外,畢竟我們走的不是尋常路。

當車輛實在沒辦法繼續深入的時候,我們就只能背上行囊去跋山涉水。我們翻過了一些懸崖,也淌過了一些河流。對于一些特别特别偏遠的地方,我們甚至要背上帳篷,帶上行李和食物,在那裡駐扎上好幾天,如此才能采集到我們想要的樣本。

通過這樣的工作采集到的樣本,正如剛剛所說的那樣,是非常非常細的。那怎麼保護呢?我們會将它固定在一個特制的木槽裡。在固定好之後,便使用砂紙逐漸打磨它。那要打磨到什麼程度為止呢?要一直磨到我們在顯微鏡下能夠清晰地看到細胞的結構為止。

然後,我們要像這樣在年輪樣本上進行标記,以此來初步完成定年工作。具體操作就是從外到裡,順着年輪一圈一圈慢慢地數過去。每當數到整十年的位置時,我們就在相應的地方打上一個點;數到整五十年的位置呢,就打上兩個點;而數到整百年的位置,則打上三個點。通過這樣的方式,我們就能比較清楚地知道這根樣芯所代表的樹木到底有多大年紀了。

剛剛我們所标記的那些點,其實不一定能準确代表樹木的年齡,這是因為存在偽輪,甚至還會有缺輪的情況。

偽輪前面說過了,那什麼叫缺輪呢?缺輪是指在當年,樹木的這個方向完全沒有生長。樹木都完全沒有生長了,我們又怎麼能看到年輪呢?正是因為這一系列復雜狀況的存在,我們需要對樹木年輪進行精确的定年。

我們會将樹木年輪的樣本轉化成一條條的數據序列,然後以這些極窄的年輪作為标尺,讓它們彼此之間能夠對應起來。

就比如這裡,這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缺輪情況。在這一年裡,樹木是完全沒有生長的,所以這裡的樹木生長量為零。通過開展這樣一系列的工作,我們便能知道這棵樹以及這片林子的年齡了。

為什麼長壽樹總生活在惡劣環境?

在全世界範圍内,有很多很多像我們一樣的學者,在致力于探尋全球各地樹木的年齡。

在 2022 年,復旦大學的劉佳佳教授繪制了一張地圖,這張地圖展示了當前我們已經精确定年的那些長壽樹的分布情況。經過研究發現,目前已知最古老的那棵樹在美國的西海岸的一處山地之上,它叫長壽松,而且我們已經準确地知道,它的年齡達到了 4900 歲。

它長這樣,非常崎岖,所生長的山地生存環境也非常惡劣。那裡的土壤發育得非常差,樹下有很多石塊,可這棵樹還是在這樣艱難的條件下頑強地生長着。

在我們國家也有這樣一種樹,叫祁連圓柏,它也能長到 3000 多歲。

它長這樣的,看起來并不大。這是在青藏高原上一個既幹旱又高寒的地方,生存環境同樣很差。

經過統計可以發現,其實樹齡超過 2000 年的樹木,有 90% 都生長在環境比較惡劣的高海拔山地。大家或許會問,為什麼這些樹要生長在這樣的地方?

你可能會認為是因為人類的幹擾比較少。對,人類幹擾是一個主要因素。但是,和人類幹擾相比,還有很多其他因素影響到了它們的分布。這樣來回答這個問題其實已經比較復雜了。

所以,我們不妨換一個角度去思考。樹既然能夠存活那麼長時間,也就是它沒有死亡,那麼,樹在什麼情況下會死亡呢?

20 世紀 70 年代以來,全球各個地方都報道了森林衰退事件。這張地圖上的這些不同顏色的圓點,就是在不同時期報道了森林衰退事件的相應地點。

這些事件的一個主要現象就是樹木死亡。這些樹木是因為什麼而死?大家對這些事件進行了研究,發現幹旱是導致樹木死亡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幹旱為什麼會造成樹木的死亡呢?樹它中間有像導管這樣的結構,通過這個結構,它不僅可以把根系吸收到的水分匯集起來,輸送到大樹的各個部位;還可以将光合產物等營養物質,借助這樣的通路在大樹的體内進行運輸。

幹旱發生的時候,水分不足,就會有一段空氣柱進入導管,這就是空穴化。樹木出現大量的空穴化之後,養分和水分就沒辦法再繼續運輸了,樹就會面臨死亡。

長壽需要韌性

事實上,樹并不那麼容易死去。你看,我們剛剛所說的那些樹,它們都有着上千年的歷史,足以證明其頑強的生命力。

在樹木生長的序列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一個現象:樹木正常生長時,其生長量會在一個平均值的上下波動。而當幹旱發生的時候,樹木的生長量會持續一段時間下降,随後才會上升。于是,我們根據這一情況來判斷它的衰退期和恢復期。在這段時間裡,樹木的生長狀況就沒那麼健康了。

從健康狀态轉變為不健康狀态時,樹木是會有抵抗能力的,它并不是被動地響應外界變化。比如,在幹旱發生時,難道樹木就只能幹等着嗎?不,它可能會收縮氣孔,甚至關閉氣孔來減少水分的喪失,進而使得它可以在幹旱環境中維持自身的生長。

當樹木發生衰退後,它也會逐漸恢復到原有的健康狀況當中去,我們把這個過程叫做樹木的恢復。比如我們剛剛所說的空穴化,它會逐漸逐漸消失,樹木是可以讓那些導管再次暢通起來的。

在這樣的衰退與恢復過程中,樹木所表現出的抵抗和恢復能力,我們稱之為生态韌性。只有當生态韌性無法抵御外界強烈幹擾的時候,樹木才會發生死亡,森林才會随之發生轉變。

" 生态韌性 " 這個詞是在 1973 年由加拿大生态學家霍林(C.S.Holling)提出來的。生态系統以及其中包含的生物體,都具有生态韌性,以此來應對外界幹擾所造成的脅迫。生态韌性是維持樹木,或者說整個生态系統健康的關鍵要素。有着較強韌性的樹木通常可以更加長壽。

那麼,什麼樣的樹才更有韌性呢?這裡有兩張圖,大家不妨猜猜它們的年齡,思考一下什麼樣的樹更有韌性、更長壽。

現在揭曉答案,左邊這棵樹看起來小小的,但它已經有 473 歲的樹齡了;而右邊這棵樹,需要四五個人才能合抱過來,可其實只有 103 歲。

我們再來看看它們的生存環境。左邊這棵樹生長在海拔 4900 米的地方,那裡可是全球最高的林線,也就是森林能夠生長的海拔上限,環境十分十分寒冷。而右邊那棵樹,是生長在我們的母親河——黃河的河漫灘之上。這兩棵樹都來自青藏高原。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左邊這棵樹生長得非常緩慢,這種慢速生長的策略,恰恰就是樹木應對長期不利環境時所體現出的一種韌性。它不用長得那麼快,這樣一來,自身所需的水分和養分也就沒那麼多,從而能夠維持自身在那樣的環境當中繼續生長,所以它可以很長壽。

說到青藏高原,那我們再來看一下剛剛的這張圖。在 20 世紀 70 年代以來報道的這些森林衰退事件當中,很特别的是,青藏高原地區并沒有很嚴重的森林衰退狀況。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對青藏高原上的柏樹進行了比較全面的采樣,大概選取了 50 個樣點,采集了這些樹木的樣芯。這裡每一行代表着我們去過的一個地方,而那些顏色比較深的時間段,便是樹木發生比較嚴重衰退的時間段。

通過這些工作,我們揭示了自 1650 年以來,過去 350 年間青藏高原上柏樹的衰退狀況。從這張圖上我們發現,森林衰退其實更像是一種自然現象,它既沒有集中地分布在某一些地區,也沒有集中地分布在哪些時間段。也就是說,這些樹木是處于不斷衰退又不斷恢復的過程。

既然這些樹發生了多次衰退,那麼這些事件之間又有什麼聯系呢?我們發現了一個獨特的現象:樹木可以從它前一次的衰退中學習到一些經驗,從而得以應對下一次的衰退。

這就相當于我們偶爾會生病,比如說感冒。如果我在前一次感冒中恢復得很慢,可能需要一個星期甚至兩個星期的時間才能恢復,那麼在下一次感冒時,症狀就會更輕。這是很特别的地方。我們認為,樹木從前一次的事件中獲取了經驗,這就是樹木存在記憶的證據。

我們的研究知道了有強韌性的樹可以更長壽,有更強的能力維持自身的健康生長。那麼,研究這些又有什麼用呢?

我們發現,在森林出現衰退迹象之前,生态韌性中的抵抗力會呈現出長達 12 年的下降趨勢。值得注意的是,在抵抗力下降的這段時期,從表象上看,森林還顯得非常健康。但是,通過研究我們還發現,前期抵抗力下降的程度越嚴重,後期森林衰退的情況也會更嚴重。

基于此,我們認為抵抗力的下降是森林即将衰退的早期預警信号。一旦捕捉到這樣的信号,我們就能推斷出,在後續遭受一些外界環境變化時,森林更容易發生衰退現象。所以,我們就可以盡早采取幹預措施,尤其是在面對一些可能對森林產生重大影響的事件時,通過人為幹預阻止森林衰退的發生。

我們希望,我們所觀察的、研究的這些樹,能夠永遠地持久綠下去。

最後,希望大家就像這些古樹一樣,能夠保持韌性,堅強地成長。壓不垮我們的,永遠都會讓我們更強大。

謝謝大家!

- END -

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關于祁連山的這棵樹雖不起眼,但卻經歷了武王伐纣以來的3000年!就分享完了,您有什麼想法可以聯系小編(幸聽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