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马尔
一个信息发布的网站

手机厂家争先恐后接入DeepSeek,是因为自家AI不行吗?

今天小编(集玲琳)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手机厂家争先恐后接入DeepSeek,是因为自家AI不行吗?,欢迎阅读~

这两个月,DeepSeek 的横空出世使得 AI 人工智能继 ChatGPT 后又一次占据了各位社交话题的 C 位。作为一个国产 AI 模型,DeepSeek-R1 以媲美 ChatGPT-o1 的性能、开源以及低廉的使用价格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阵 AI 热潮。庞大的下载量以及不断跃升的用户量也使得 DeepSeek 成为了当今 AI 大模型领網域的明星产品。DeepSeek 的关注不仅来源于普通用户,各大品牌企业也纷纷开始接入到 Deepseek,尤其是手机厂家争先恐后地宣布将其手机接入 DeepSeek 模型,这背后又是出于什么考量呢?

手机厂商纷纷接入,自研 AI 遭瓶颈?

面对如此强大以及开放的 DeepSeek-R1,华为秉持着开放的态度成为首个接入 DeepSeek-R1 的手机厂家,荣耀、OPPO、魅族等手机大厂也紧随其后,纷纷提出要接入 DeepSeek 服务,给用户带来更好的 AI 体验。

这一系列举措使得行业内外猜疑四起:这是否意味着手机厂商的 AI 自研路线遭遇瓶颈?只能靠接入第三方模型解决?其实仔细观察这场技术联姻,我们可以很容易的发现,当前各厂商的接入更多是在原有 AI 组件中增加一个 DeepSeek 的使用入口或独立界面,并非将其作为底层服务接口进行系统级整合。这种 " 浅层接入 " 既能快速抓住市场热点,又避免了动摇自研 AI 的核心架构。

同时,现有的自研模型在 AI 写作以及逻辑推理等场景往往 AI 落地应用的难点,这使得手机厂商面临要加钱去训练更强的 AI 大语言模型。恰好 DeepSeek 凭借其千亿参数规模的通用底座,在复杂语义理解以及 AI 写作、逻辑推理等场景均展现出世界领先的优势。这些指标恰好填补了手机厂商自研模型的技术洼地,而这 AI 功能的优势在高端手机等设备上更加明显,与端侧 AI 形成了互补。

在华为部署盘古大模型、OPPO 打造安第斯大模型、荣耀研发魔法大模型的背景下,手机厂商选择引入第三方 AI 绝非偶然。手机厂商现有的 AI 服务本就包含自研与供应商合作的双重基因,只是对外宣传更强调自主创新。毕竟自研大模型需要持续投入数十亿研发资金,消耗上万张起的 GPU 进行训练,这对任何企业来说都是沉重负担。通过与 Deepseek 等 AI 上游供应商进行合作,手机厂商可以降低对大模型的投入,同时还快速获得相关的 AI 技术成果,降本增效。

DeepSeek 虽强,但并非无敌

虽然 DeepSeek 凭借其强大的深度思考能力迅速成为行业焦点,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已构建起无可撼动的技术壁垒。行业内有消息称苹果曾打算与 DeepSeek 合作,但是后者工程化团队的规模与行业定制经验尚未达到顶级厂商的期待值,这也是 DeepSeek 这类新兴团队普遍存在的短板。在需要深度适配作業系統特性、实现毫秒级响应等严苛场景中,模型性能之外的技术支持能力、算力弹性调度和端侧部署优化,仍是 DeepSeek 需要补足的功课。

目前,手机厂商的 AI 布局呈现出清晰的战略方向。华为的模型端云协同架构已部署到了 1.2 亿台设备,vivo 的蓝心大模型则一直在视觉分析领網域保持领先,这些成果构成了手机厂家自身的技术护城河。厂商自研模型在手机的生态联动,应用融合等方面均具有不可替代性,它们是新一代手机的 " 数字底层 ",支撑着手机自身的基础体验架构,这一方面的多模态互動能力是 DeepSeek 目前所不具备的。

DeepSeek 的接入目前更多的是手机厂家的一种人有我有的「跟风」行为,但不同领網域的企业品牌也在加速与 Deepseek 的深度结合,其中就需要攻克模型权重分配、响应时延控制、隐私数据流转等诸多技术难关,任重道远。

根据 IDC 预测,到 2026 年,中国市场近 50% 的终端设备处理器将带有 AI 技术,这意味着 AI 手机市场未来将是一片广阔的蓝海。类似如今接入 DeepSeek 这样的多模型结合必然是未来 AI 手机的发展趋势,但是真正实现 AI 能力互补的深度整合仍需时日。不过,有更多手机厂家意识到新技术之间应该竞合共生也是一件好事,因为这正是中国科技产业突破创新瓶颈的最优解。希望在通往科技理想的道路上,各大科技厂商可以展现出自身的战略定力,和合作伙伴一同实现技术进化。

关于手机厂家争先恐后接入DeepSeek,是因为自家AI不行吗?就分享完了,您有什么想法可以联系小编(集玲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