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集玲琳)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手機廠家争先恐後接入DeepSeek,是因為自家AI不行嗎?,歡迎閱讀~
這兩個月,DeepSeek 的橫空出世使得 AI 人工智能繼 ChatGPT 後又一次占據了各位社交話題的 C 位。作為一個國產 AI 模型,DeepSeek-R1 以媲美 ChatGPT-o1 的性能、開源以及低廉的使用價格在全球範圍内掀起了一陣 AI 熱潮。龐大的下載量以及不斷躍升的用戶量也使得 DeepSeek 成為了當今 AI 大模型領網域的明星產品。DeepSeek 的關注不僅來源于普通用戶,各大品牌企業也紛紛開始接入到 Deepseek,尤其是手機廠家争先恐後地宣布将其手機接入 DeepSeek 模型,這背後又是出于什麼考量呢?
手機廠商紛紛接入,自研 AI 遭瓶頸?
面對如此強大以及開放的 DeepSeek-R1,華為秉持着開放的态度成為首個接入 DeepSeek-R1 的手機廠家,榮耀、OPPO、魅族等手機大廠也緊随其後,紛紛提出要接入 DeepSeek 服務,給用戶帶來更好的 AI 體驗。
這一系列舉措使得行業内外猜疑四起:這是否意味着手機廠商的 AI 自研路線遭遇瓶頸?只能靠接入第三方模型解決?其實仔細觀察這場技術聯姻,我們可以很容易的發現,當前各廠商的接入更多是在原有 AI 組件中增加一個 DeepSeek 的使用入口或獨立界面,并非将其作為底層服務接口進行系統級整合。這種 " 淺層接入 " 既能快速抓住市場熱點,又避免了動搖自研 AI 的核心架構。
同時,現有的自研模型在 AI 寫作以及邏輯推理等場景往往 AI 落地應用的難點,這使得手機廠商面臨要加錢去訓練更強的 AI 大語言模型。恰好 DeepSeek 憑借其千億參數規模的通用底座,在復雜語義理解以及 AI 寫作、邏輯推理等場景均展現出世界領先的優勢。這些指标恰好填補了手機廠商自研模型的技術窪地,而這 AI 功能的優勢在高端手機等設備上更加明顯,與端側 AI 形成了互補。
在華為部署盤古大模型、OPPO 打造安第斯大模型、榮耀研發魔法大模型的背景下,手機廠商選擇引入第三方 AI 絕非偶然。手機廠商現有的 AI 服務本就包含自研與供應商合作的雙重基因,只是對外宣傳更強調自主創新。畢竟自研大模型需要持續投入數十億研發資金,消耗上萬張起的 GPU 進行訓練,這對任何企業來說都是沉重負擔。通過與 Deepseek 等 AI 上遊供應商進行合作,手機廠商可以降低對大模型的投入,同時還快速獲得相關的 AI 技術成果,降本增效。
DeepSeek 雖強,但并非無敵
雖然 DeepSeek 憑借其強大的深度思考能力迅速成為行業焦點,但這并不意味着它已構建起無可撼動的技術壁壘。行業内有消息稱蘋果曾打算與 DeepSeek 合作,但是後者工程化團隊的規模與行業定制經驗尚未達到頂級廠商的期待值,這也是 DeepSeek 這類新興團隊普遍存在的短板。在需要深度适配作業系統特性、實現毫秒級響應等嚴苛場景中,模型性能之外的技術支持能力、算力彈性調度和端側部署優化,仍是 DeepSeek 需要補足的功課。
目前,手機廠商的 AI 布局呈現出清晰的戰略方向。華為的模型端雲協同架構已部署到了 1.2 億台設備,vivo 的藍心大模型則一直在視覺分析領網域保持領先,這些成果構成了手機廠家自身的技術護城河。廠商自研模型在手機的生态聯動,應用融合等方面均具有不可替代性,它們是新一代手機的 " 數字底層 ",支撐着手機自身的基礎體驗架構,這一方面的多模态互動能力是 DeepSeek 目前所不具備的。
DeepSeek 的接入目前更多的是手機廠家的一種人有我有的「跟風」行為,但不同領網域的企業品牌也在加速與 Deepseek 的深度結合,其中就需要攻克模型權重分配、響應時延控制、隐私數據流轉等諸多技術難關,任重道遠。
根據 IDC 預測,到 2026 年,中國市場近 50% 的終端設備處理器将帶有 AI 技術,這意味着 AI 手機市場未來将是一片廣闊的藍海。類似如今接入 DeepSeek 這樣的多模型結合必然是未來 AI 手機的發展趨勢,但是真正實現 AI 能力互補的深度整合仍需時日。不過,有更多手機廠家意識到新技術之間應該競合共生也是一件好事,因為這正是中國科技產業突破創新瓶頸的最優解。希望在通往科技理想的道路上,各大科技廠商可以展現出自身的戰略定力,和合作夥伴一同實現技術進化。
關于手機廠家争先恐後接入DeepSeek,是因為自家AI不行嗎?就分享完了,您有什麼想法可以聯系小編(集玲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