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郟君昊)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北欧游戏设计课全在学LGBT”,只是一场罗生门?,欢迎阅读~
争议的背后,也是玩家与开发者之间支离破碎的信任。
" 看看北欧游戏设计硕士的课程都在讲些什么吧 "。
去年年底,百度 Bilibili 贴吧上出现了一个 " 分享北欧游戏课 " 的贴。发帖者 " 神户小德 " 称自己在瑞典学习游戏设计,且陆续上传了几张上课时拍摄的课程 PPT,画面内容多半涉及 LGBT 角色设计一类的话题。
不难想象,在 " 反 DEI 设计 " 成为玩家社区热潮的背景下,这些教学内容在贴吧网友的眼里,成了欧美游戏越做越烂的罪证之一。
不过谁也没料到这件事的后续。
一个多月过去后,神户小德发帖称,自己的帖子被校方发现,他也被 " 学院主任叫到了办公室 ",校方向他表示,他的帖子让老师、同学们遭受了网络暴力,对学校和校内的大量 LGBT 群体都造成了不良影响。
神户小德展示的校方通知
为此,神户小德则选择在 Bilibili 贴吧发表了公开道歉,本该沉寂的帖子又热闹了起来。
而在这场道歉后,事情的性质和传播范围也开始改变。先是这则帖子被外网广泛传播,而在一些国外博主的传播语境里,整场事件的描述也愈演愈烈——变成了 " 瑞典学校为了掩盖自己见不得光的 DEI 教学,对中国留学生展开威胁 "。
在类似的推文下,舆论的走向也几乎是一边倒,许多人惊讶 " 瑞典的游戏教学已经堕落 ",叹息 " 欧美游戏已经没有未来 ",为神户小德的境遇感到惋惜。
然而这个看似 " 人证物证齐全 " 的事,在神户小德和其他同学各自的描述中,却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走向。
1
在联系上神户小德后,我发现他在不同社交平台上的 ID 几乎都一模一样。这种做法在如今的互联网环境下,不免为他招致不必要的麻烦。
如果顺着 " 神户小德 " 的名字搜索,你能找到很多玩家都熟悉的《人生重开模拟器》。这是神户小德在 21 年做的一款小游戏,没有画面、全程只有文字,玩法是根据玩家的选择,在几分钟生成一段充满跌宕起伏的人生。
包括神户小德自己也没想到,这个简单乃至有些粗糙的作品,开源发布在 GitHub 上之后,几天内的访问量就突破了两亿,甚至引得一些厂家抢注商标、开发类似玩法的游戏。这段履历也让神户小德成了本科时期的优秀毕业生,有了独立游戏制作人的名号。
不过在那之后,神户小德并没有更新更多的动态。即便有了《人生重开模拟器》的成功案例,他也没在国内游戏行业停留:一来国内当时深陷 " 版号寒冬 ",二来是他称自己 " 厌恶国内逮着玩法抄来抄去的风气 ",出于兴趣选择去瑞典的乌普萨拉大学进修游戏设计硕士。
这场求学远不如他想象中的那样美好。
" 我对学校的预期,是他们会教游戏在社会问题中的应用,分析游戏中隐藏的话语权、歧视问题、反映社会现状的内容,用游戏帮助人们学习或改善生活。" 神户小德对我说。
结果在他看来,那里的教师不过是强行灌输所谓的 " 正确意识形态 " 去设计游戏,许多课程谈论 " 性别与种族 " 问题也是家常便饭,经常会花一到两个教学周去讲这类争议性内容。
在这些所谓的 " 追求公平 " 之下,神户小德认为自己感到的更多是 " 虚伪 ",例如有课程作业是让学生删除一个游戏中的歧视内容,但在他看来这游戏本身就是为了反映歧视现象,再搞删除相当于内容审查,属于掩耳盗铃。为此他有过许多次 " 师生对抗 ",但老师根本不会在意,只是告诉他重写。
而神户小德将这些教学内容拍照、发布到互联网上,被不少网友认为是 " 反抗校方 DEI 教学 " 的公开揭露。
但整件事其实仍有许多未解的谜,比如——位于瑞典的校方怎么会关注到一个满是中文的论坛,还能准确辨别出神户小德的身份。
这个问题,神户小德自己也没有头绪,网友普遍猜测可能是 " 同学举报 ",而当我问起身边的同学们对这件事的态度时,神户小德却没有回答。
神户小德告诉我,他本来以为道歉之后这件事就会翻篇,但没料到会被众多外网博主 " 拱火 "。
整件事显得有些失控后,神户小德也不太确定学校对他的态度,让他和学校的沟通也变得不太明朗。为此神户小德后面发了一条澄清视频,表示自己本身不站边,只是单纯对瑞典的教学不满,在我们的沟通中,他告诉我这条视频也是做给学校看的。
其实在我们最初联系到神户小德时,他表示学校没有要求他道歉,而当我问起他坚持在贴吧道歉的原因,以及学校具体的处理方式,神户小德同样拒绝回答。
带着这些未解答的疑问,我试着与乌普萨拉大学的其他同学取得了联系,但令我没想到的是,对方全盘否认了神户小德的说辞,对整个事情的也给出了截然不同的解读——神户小德是在断章取义。
2
自称与神户小德同院的同学莫莫和天天告诉我,他们不清楚神户小德和校方具体的纠葛,但从他们对神户小德的评价来看,后者在同学间的风评并不好。
在二人的描述中,神户小德的形象更接近一个 " 问题学生 " ——不愿与人社交,不配合教学,上课缺勤成性,在为人处事方面也有很多槽点,例如要小组合力完成的课程作业,神户小德直接选择 " 失联 ";在生活或经济上需要帮助时才和同学打交道……而在如今临近毕业的繁忙时刻,他则是把学校、专业和同窗卷入了一场无妄之灾。
当确认他们的乌普萨拉大学学生身份是否属实时,二人对此表现得非常谨慎,不过还是向我展示了自己的校园卡。而在一张乌普萨拉大学教务系统的截图里,也确实能看到他们与神户小德同班。
与神户小德的真名一致,这里为保护隐私打码处理
但如果神户小德常翘课,那他随便上节课就能拍到这类内容,岂不更能证明神户小德所言不虚?
在莫莫和天天的推测中,这更像是神户小德哗众取宠的计划——学校会提前告知所有课程的信息,神户小德是故意挑选了有 DEI 内容的课程,为的就是断章取义拍照发帖。
不过这个回答也证明了神户小德拍摄的课件属实,乌普萨拉大学的游戏课程教学确实涉及 DEI 内容。对此莫莫和天天的答复既有肯定也有否定——这些课件的照片全部属实,但它们传递的意义和神户小德描述的完全不同,而且部分原因是神户小德听课不完整。
" 如果从头到尾听下来的话,你会清楚自己要从课堂内容中反思一些相关的问题,而非像神户小德暗示的那样,要求我们去设计一款符合 DEI 的游戏作品。"
诸如此类涉及 DEI 的内容,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比非常少,通常只是老师教学中的寥寥几页,根本无法代表整堂课程的内容。为此,我和两人讨论了神户小德拍摄的每一张图片,例如 " 设计一个既非男性也非女性的格斗游戏角色 "。
说到翻译,二人称神户小德的英语水平不足以支撑他正常学习,上课看 PPT 要靠翻译軟體,误会课堂内容也就不足为奇
莫莫和天天告诉我,这张图更像是机翻引发的语境误会。这一课不是让他们去设计一个非二元性别生物,此处的 " 男性 " 和 " 女性 " 也非字面上的性别,代表的反倒是一种刻板形象,意在让学生们在设计角色时,不要卡在 " 男性就该是桑吉尔夫 "" 女性则必须是不知火舞 " 的思路。
而在神户小德放出的另一张照片中,一张关于《古墓丽影》劳拉的图片,其实也是同样的误解。
直译过来就是说劳拉是 " 有胸部的男性 "
如果没有任何的上下文交代,这张图大概率会被解读为 " 为顾及 LGBT 人群,所以强行扭曲了劳拉的性别 "。
但莫莫告诉我,这张图的教学内容根本不是在纠结劳拉的性别,而是讲述劳拉这个角色设计得很成功——充满女性魅力的同时,又兼具勇敢、机智这类通常属于男性的美好品质,Men with Breasts 的正面评价在这里是一种没法机翻的美式幽默。
在 2013 年,这个说法确实曾被《古墓丽影:崛起》的游戏编剧提起。2013 年,英国游戏开发商水晶动力重启了《古墓丽影》IP,推出了新《古墓丽影》三部曲。
重启作除了在画面表现和玩法上大幅迭代,最明显的变化是主角劳拉的塑造——她不再像过去一样全程勇敢,反倒显得有些柔弱,从过去的无敌形象转变成了一个成长型的魅力角色,被不少玩家认为是最真实的劳拉。
而在当时外媒的采访中,游戏的编剧在分享新劳拉的设计经验时,也用到了 Men with boobs 这样的自嘲。
在与莫莫和天天的交流中,两人其实也在不断强调,乌普萨拉大学从来没有表达过任何支持 DEI 的倾向。
" 我们的教学中,从来没有出现过老师或是同学,说支持游戏制作应该坚持 DEI 原则,这个是百分百确定的,这也是神户小德试图混淆的重心。"
为此他们又和我聊了聊另一张关键图片——克劳德是跨性别角色。
从二人的描述来看,这堂课确实讨论过这样的观点,莫莫作为《最终幻想》的铁粉,课后选择去找老师交流,老师的回答则是:" 其实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克劳德是跨性’的观点,关键在于游戏角色有更多装扮、更丰富的性格特点,能让各类玩家群体收获自己的解读,有趣的是这件事本身 "。
克劳德女装确实是恶趣味与喜闻乐见兼得的情节
而在一个小时多的对话中,莫莫与天天对神户小德放出的每张图片都做了解答,总体概括来说就是 " 神户小德的图片以偏概全,让大家完全曲解了他们的教学 "。
但这也引起了我的另一个疑问——既然每一张图片都能解释清楚,为什么他们不像神户小德一样,直接放出 PPT 的上下页,效果岂不是事半功倍?毕竟这也是不少人对他们最大的质疑。
" 我们虽然是在弘扬我们所认为的正义,但是我们不能违背相关知识产权的法律,这个也是我们和神户小德的区别。"
针对上述 " 同学 " 的说法,神户小德则予以了否认,称 " 他从第一学期后基本就和我没重复的课了 "。
但其实我并没有告诉神户小德受访人具体是谁,他的答复却显得很肯定——当我继续追问后,他又表示所有的中国同学都在和他对立。而对方之所以这么做,还是因为揭露 DEI 教学这事损害了他们可能的利益(比如可能影响毕业生之后在游戏行业内找工作)。
3
其实有关 DEI 内容在课程中的具体占比,不论是神户小德还是他的两位同学,最终也没能给我一个准确的答复——这样的内容无法衡量,算多算少也没什么判定标准。
在乌普萨拉大学的官网上,有关游戏设计课程的大纲公开可查,在瑞典留学生通用的选课网站上,也能查到不少游戏设计课程的介绍,如果单从这些檔案来看,所有课程的内容都很正常也很标准,但同样意味着一般人看不出具体教学内容。
在神户小德的事件后,我曾向乌普萨拉大学官方以及游戏设计系负责人分别发了邮件,就 " 学校对此事的评价 " 和 " 他们的 DEI 教学占比 " 发出提问,后者告诉我事件有些复杂,他们需要一些时间来调查回复。
客观来说,不论国内外,大学里的许多课件都有保密义务,课件是教师的知识产权成果,包含了许多原创性内容。与此同时,仅凭寥寥几人的描述,我们也远远无法洞悉乌普萨拉大学的游戏教育,更别提瑞典整体的游戏教育是何种模样。
回顾来看,整件事中唯一能确定的,只有 "DEI 元素 " 随随便便就能激起舆情本身。
当我向莫莫与天天提问对 " 游戏和 DEI" 的看法时,二人也表示反对游戏强行为 DEI 原则服务,但思索片刻后他们又补充道:
" 其实不仅仅是 DEI,什么样的设计被滥用都不好。"
抛开整件事本身的真假,这个说法确实值得达成共识——如今的玩家正饱受这种 DEI 设计滥用的苦果,DEI 内容如今几乎变成了玩家的一种本能恐惧,玩家对 DEI 内容的争论,有时甚至远超游戏质量本身,甚至出现了造谣式抗议这样的行为。
最近大火的《天国:拯救 2》就遇到了这种情况,游戏发售前被人指出有 " 无法跳过的同性剧情 "" 突出的黑人角色和关于女权主义的讲座 ",给人一种 DEI 元素强行拉满的悲观,为此开发商 Warhorse 的创始人丹尼尔 . 瓦夫拉连发了十条推文,澄清这些爆料纯属谣传,适量的 DEI 内容也绝不会影响游戏流程。
而正如这些能轻易激起玩家情绪的爆料一般,为何普通学生仅靠几张照片就能在业界掀起舆论风波,多少也值得欧美游戏厂商的认真反思。
关于“北欧游戏设计课全在学LGBT”,只是一场罗生门?就分享完了,您有什么想法可以联系小编(郟君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