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郟君昊)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抄襲or雪藏?扒光娛樂圈黑料,歡迎閱讀~
轉載來源:有部電影(youbudianying001)
盼着盼着,終于等來了這部好萊塢眾星雲集,爆黑料絕不手軟的最新劇集——
這是一部講述美國好萊塢電影產業幕後故事的劇集,劇中很多演員都為本色出演,比如導演馬丁 · 斯科塞斯,演員查理茲 ·· 塞隆、保羅 · 達諾、扎克 · 埃夫隆 ……
在真真假假之間,它以幽默諷刺的手法,再現了 " 大片 " 誕生的過程。
賽斯 · 羅根飾演的男主,是個擁有 22 年經驗的電影制片人,就職于一家名叫 " 大陸影業 " 的老牌制片廠。他雖然運作過不少成熟的影視作品,但在公司依然是二線打工人,空有工作野心,一直未能完全發光發熱。
終于有一天,男主等來了千載難逢的機會——公司的首席制片人因為連續十部電影都虧損,被老板炒了鱿魚,男主則是接替的最佳人選。
然而,有一個條件,男主升官後的第一部作品,要以老牌飲料 " 酷愛 " 為 IP,拍一部全年齡段通吃的大片。
一瞬間,男主被老板提出的這個條件弄得很是為難,因為圈裡人都知道,男主向來以藝術性為電影的核心,尤其排斥那些以票房為唯一标準的 IP 電影,一旦接了 " 酷愛 " 的項目,就意味着他必須違背自己的職業追求。
但若拒絕,估計這輩子都沒希望升官發财、名垂影史了,糾結之下,男主還是答應了老板的條件,一躍成為了 " 大陸影業 " 的制片一把手。
由此開始,整部劇就随着男主的視角,揭開了大制片廠的幕後生存困境。
老板之所以想要推進 " 酷愛 " 這個 IP 項目,是因為前兩年出了《芭比》這麼一部爆款 IP 電影,這電影一開始人們都不看好,但上映後竟然一躍成為華納兄弟公司票房冠軍,甚至還衝擊了一把奧斯卡。
老板覺得只要照搬《芭比》的成功之路,搞一部 " 酷愛 "IP 大電影,公司就能扭轉連續虧損的尴尬局面。為此,他三天兩頭催促男主,趕緊确定導演人選。
在男主看來,《芭比》的票房成功,除了 " 芭比 " 這個有觀眾基礎的 IP 之外,還在于導演、編劇皆由格雷塔 · 葛韋格全權擔任," 酷愛 " 項目需要的,就是這樣一個有着高藝術追求的導演。
男主心中的最佳人選,便是馬丁 · 斯科塞斯,當然他自己也有私心——誰不想跟全球知名的大導演合作呢?
實際上,馬丁 · 斯科塞斯還真給男主準備了 " 一坨大的 ",他要把歷史上震驚全球的 " 瓊斯鎮慘案 " 改編成電影。
在那個事件中,邪教組織頭目脅迫教徒喝下氰化物自殺,導致 913 人中毒身亡,其中包括 276 名兒童,妥妥的人間慘案。相傳,當時兌了氰化物的飲料就是 " 酷愛 ",這可以說是品牌歷史中的一個大黑料。
明眼人都能看出來,這個劇本方案要是搬到桌面上,作為金主的 " 酷愛 " 才不會買賬,況且馬丁 · 斯科塞斯的劇本,也根本不符合制片廠 " 合家歡 " 的要求。
作為首席制片人的男主,肯定也看出來這并不是一個最佳方案,但他說什麼也不願拒絕馬丁 · 斯科塞斯這樣的大導演,甚至還加價買下了那個改編劇本版權。
交易成交,消息很快傳開,團隊裡的人紛紛反對,連老板也開始質疑,多方壓力下,男主只能改口,用了另一套折中的方案,故事大綱中規中矩,但十分符合老板的要求。
就這樣,男主在藝術和票房的夾擊下,無奈地向票房妥協,至于買下的那個馬丁 · 斯科塞斯的劇本,只能無奈雪藏,讓老導演獨自吃虧了。
男主新官上任後的這個職業危機,其實是絕大多數電影人都會面臨的一個現實問題——要藝術還是要票房?
從影史看來,這兩者似乎從一開始就是對立面,電影在歐洲流傳開,朝着藝術片的方向不斷探索,來到北美大陸,則變成了脍炙人口的娛樂產物。
這種對立,并且在今後的百餘年中一直存在。
要藝術,就意味着會犧牲部分觀眾基礎,票房表現不佳,藝術只能淪為空中樓閣。要票房,那麼電影就會變成流水線上的商品,一切合乎產業标準,但就是缺了一點靈性。
除了極少數那些票房和藝術成就雙赢的電影,大多數電影人,都只能在這二者中被迫做出選擇。
男主的窘境,讓我想到了國產片《百鳥朝鳳》,講述兩代唢呐藝人在時代變革中的堅守,它的導演是被譽為 " 第五代導演教父 " 的吳天明,主演則是老戲骨陶澤如。
按照普通觀眾的标準劃分,這是部妥妥的 " 藝術片 ",當時同期上映的還有《美國隊長 3》這樣的進口片,所以《百鳥朝鳳》大概率不會是觀眾走進影院的第一選擇。
國内院線的排片經理也是如此操作,當時分給《百鳥朝鳳》的排片量只有 1% 左右。低迷的票房急壞了影片的制片人方勵,他在直播中直接下跪,請求給影片多些排片 ……
雖然《百鳥朝鳳》在那次風波後,收獲了一部分票房,但制片人無奈的下跪,也說明了當下電影產業非此即彼的困境。
值得一提的是,《制片廠》中的 " 大陸影業 " 之所以堅持復制《芭比》的爆款神話,其實也是好萊塢屢試不爽的 " 抄襲 " 傳統。
在影迷的印象中,好萊塢總有那麼一批電影,讓人李逵李鬼不分,它們的劇情、設定不僅有高度雷同之處,上映年代接近,就連選角都有點相似。
比如《海底總動員》和《鲨魚黑幫》,《驚天危機》和《奧林匹斯的陷落》,《致命魔術》和《魔術師》……
因為在奉行流水線作業的好萊塢,沒有什麼比批量復制更加劃算的生意了,只要别人能靠 A 方案賺到錢,那麼我也能靠 A+ 方案撈到好處。
劇中男主面臨的困境,在于他是這個群體中的 " 異類 ",周圍人都在拿票房當唯一評價标準的時候,他偏要堅持藝術票房兩把都抓。
為了勸說男主這種瘋癫思維,同事舉了一個生動的案例,那就是《超級馬力歐兄弟大電影》,雖然它沒拿到當年重要的動畫獎項,但不妨礙它狂攬全球票房 13 億美元。
在成王敗寇的好萊塢," 刀樂 " 才是最便捷的評判标準,一部電影只有讓觀眾先注意到,願意為它買單,它的藝術性才有可能随之被更多人發掘,否則便是死路一條。
從劇情來說,《制片廠》是一部相對 " 高門檻 " 的劇集,如果你對好萊塢的歷史有所了解,對近些年好萊塢電影的變化有所察覺,那麼會很容易看出劇中的諷刺調侃,不失為一部從奇特角度觀察好萊塢的作品。
但若你對好萊塢一知半解,其實也并不影響對這部劇的體驗。
《制片人》從開場,就一直用大段的長鏡頭渲染男主高強度的工作狀态,約導演、編劇,跟同事開會,向老板匯報,彌補自己的過錯,收拾留下的殘局 ……
好萊塢不過也是一個普通的職場,男主也不過是深陷其中的一名打工人,即便他坐上了首席制片人的寶座,擁有了一定的權利,但依舊跟生活中普通的我們一樣,面臨人生中一道艱難的選擇題。
面對多數人都選擇的現實,自己那少數人的夢想,還能堅持多久?
關于抄襲or雪藏?扒光娛樂圈黑料就分享完了,您有什麼想法可以聯系小編(郟君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