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馬爾
一個信息發佈的網站

老子思想語錄精選3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春秋?老聃《老子?五十六章》知:同“智”。明智的人不随便説話,随便説話的人沒有真知灼見。也有作另一種理解:智者是不向人民發号施令的,發号施令的人就不是智者。《老子?五十六章》這一章講的是智者的修養方法及其效果。老子認為,智者不應是説教者,而應通過自我修養,言行一致,豁達大度,以取得人們的尊崇。《老子?五十六章》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今天小編要和大家分享的是老子思想語錄精選3篇,歡迎閲讀~

老子思想語錄精選3篇

老子思想語錄 第1篇

三十輻,共一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户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

堅韌不拔。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老子。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道德經》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争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天地好生,征物同一軀命,故人惟兼物性,方為全盡吾性。體此意者,樽節愛養,戒殺放生,自有所不能已也。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老子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已為人己愈多。——老子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莊子閲讀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争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不尚賢,使民不争;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将欲歙之,必故張之;将欲弱之,必故強之;将欲廢之,必故興之;将欲取之,必故與之。是謂微明。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雲:“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禍莫大于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将欲歙之,必固張之。将欲弱之,必固強之。将欲廢之,必固興之。将欲取之,必固與之。《道德經》

和大怨,必有馀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

三十輻,共一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户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

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

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正治國,以奇用兵。春秋?老聃《老子》五十章。以:用。正:正常。奇:出人意料。這兩句大意是:用正常的方法治理國家,用特殊的變化的方法指導戰争。這兩句的重心在前一句。辦任何事情的方法都有奇正之分。用兵是對付敵人,要用出人意料變化多端的方法出奇制勝。治國則是處理國家内部事務,要用正常的方法,不多生變異,橫生事端,還要符合人民的心理要求和願望,民安則國家也得到安定。選兩句多用于談論治國之道。《老子》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過欲兼畜人,小邦不過欲入事人。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随。【出處】《道德經·第二章》【譯文】有與無相互生化,難與易相互促成,長與短相互比較,高與下相互趨向,音與聲相互應和,前與後相互追随。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台,起于累土;千裏之行,始于足下。——老子《道德經》第六十四章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道德經》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刍狗。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為天下正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出處】《道德經·第九章》【譯文】金銀财寶很多,沒有誰能守得住。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鋭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三十輻共一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户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道德經》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春秋?老聃《老子》第三十三章。這兩句大意是:善于識别人的人,可謂智慧;善于認識自已的人,可謂明達。常言説“知人知面不知心”,故知人很難,能知人者十分聰明;能了解自己的長處短處,更十分困難,故人貴有自知之明。此二句以精練的語言指出知人難自知更難;只有能認識别人又能認識自己的人才稱得上明智。它強調人要有自知之明要善于取人之長,補已之短。《老子》

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讷。——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五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鄉,其德乃長;修之于邦,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

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老子《道德經》第六十四章

抗兵相加,哀者勝矣。抗兵相加,哀者勝矣。春秋?老聃《老子》六十九章。抗兵:對抗的軍隊。加:施。哀者:充滿悲憤心情的一方。這兩句大意為:兩國舉兵相加,受侵略而懷着悲憤心情的一方将會獲勝。此二句寫出了老子的戰争觀。老子認為:反侵略的戰争一定能獲勝。他認為:兩支對抗的軍隊相遇,受侵略的國家的戰士們滿懷着義憤,決心和敵人拼命,一夫拼命,萬夫難當,這樣的軍隊自然能獲勝.成語“哀兵必勝”即出于此。此二句可用以説明被壓迫受欺凌而悲憤地奮起反抗的軍隊一定能打勝仗。《老子》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脱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争,故無尤。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争,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老子《道德經》第八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德經》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争,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争。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争,故無尤。《道德經》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鋭之,不可長保。富可敵國,莫之能守;繁榮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讷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道德經》

道可道,萬分道。名可名,萬分名。知名天地之始;着名萬物之母。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鋭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鄉,其德乃長;修之于邦,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莊子都有哪些智慧。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為天下正。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道德經》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道德經》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争,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出處】《道德經·第八章》【譯文】至上的善行就像水一樣。水,善于利益萬物而不與萬物争,居處于眾人所讨厭的低處,所以,水的性子很接近于道。

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想知道初三網首頁。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肝腦塗地。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于死地,亦十有三。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不尚賢,使民不争;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禍莫大于輕敵。禍莫大于輕敵。春秋?老聃《老子》六十九章。本句大意是:最大的災禍來自輕敵。輕敵,就會過分迷信自己的實力,從而作出錯誤的判斷;輕敵,就不能正确地分析敵情,容易放松警惕,給敵人造成可乘之機,因此,輕敵為古今兵家之大忌。此句可作為用兵者的座右銘,同時對每人也都具有警戒意義。無論幹什麼工作,松懈麻痹輕敵都會導致失敗,甚至會引出不測之禍。《老子》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出處】《道德經·第二章》【譯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的标準,于是就有了與之對立的醜;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的标準,于是就有了反面的不善。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老子《道德經》第六十七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治大國,若烹小鮮。春秋?老子《道德經》第六十章鮮:鮮美的食物;味美的食物。本句的字面意思是“治理大國就像烹調美味的小菜一樣”通行的解釋是:治大國就好像煎小魚。商?伊尹見商湯是個賢德的君主,便向他提出自己的治國主張。一次,伊尹借湯詢問飯菜的事説:“做菜即不能太鹹也不能太淡,要調好作料才行;治國如同做菜,既不能操之過急也不能松弛懈怠,只有恰到好處才能把事情辦好。”商湯聽了,很受啓發,便產生重用伊尹之意。商湯和伊尹相談後,頓覺相見恨晚,當即命伊尹為「阿衡」,在商湯和伊尹的經營下,商湯的力量開始壯大,想進攻夏桀。《道德經》

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出處】《道德經·第二章》【譯文】聖人總是做能夠順應自然法則和客觀規律的事,做事時用行動來教化,而不用語言來教化。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收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出處】《道德經·第十二章》【譯文】色彩缤紛使人眼花缭亂,嘈雜的音聲使人聽覺失靈,濃厚味道使人味覺不靈,騎馬打獵使人心思放蕩發狂,貴重的物品使人的行為不軌。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刍狗。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台起于累土;千裏之行始于足下

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春秋?老聃《老子?五十六章》知:同“智”。明智的人不随便説話,随便説話的人沒有真知灼見。也有作另一種理解:智者是不向人民發号施令的,發号施令的人就不是智者。《老子?五十六章》這一章講的是智者的修養方法及其效果。老子認為,智者不應是説教者,而應通過自我修養,言行一致,豁達大度,以取得人們的尊崇。《老子?五十六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鄉,其德乃長;修之于邦,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美詞網)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出處】《道德經·第二十章》【譯文】眾人都很聰明睿智,唯獨我卻顯得糊裏糊塗。眾人都很精明,唯獨我看着很笨的樣子。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刍狗。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天網恢恢,疏而不失。春秋?老聃《老子》七十三章。天網:天道之網。恢恢:形容非常廣大。疏:指網眼稀疏。這兩句大意是:主宰宇宙萬物的天道之網廣大無邊,雖然它的網眼稀疏,但任何罪惡它都一點不會漏失。~意謂天道公平,任何犯罪作惡,都要受到天的懲罰;現多寫作“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用以形容作惡多端的壞人,不管他多麼奸詐和狡猾,顯赫和不可一世,到頭來都難逃人民的法網和正義的懲罰。《老子》

九層之台,起于累士。九層之台,起于累士。春秋?老聃《老子》第六十四章。累土:堆疊起來的土。這兩句大意是:九層的高台,起于一點一點堆疊起來的土。這兩句話清楚地顯示了事物變化過程中質與量的關系:土的堆積(即量的變化達到定的高度(即量變的一定界限,就構成了九層高台(即引起質的變化:“土”變成了“台”。量變過程達到一定限度引起質的變化,如此循環往復,推動事物進入高級形态。可用于説明質與量的關系,也可用于説明任何事物的成功起始于細微工夫的積累。《老子》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争,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将欲歙之,必故張之;将欲弱之,必故強之;将欲廢之,必故興之;将欲取之,必故與之。是謂微明。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争,故無尤。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經》

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奧數題道及答案。孰敢?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過欲兼畜人,小邦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道德經》

老子思想語錄 第2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刍狗。

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

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道德經》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正治國,以奇用兵。春秋?老聃《老子》五十章。以:用。正:正常。奇:出人意料。這兩句大意是:用正常的方法治理國家,用特殊的變化的方法指導戰争。這兩句的重心在前一句。辦任何事情的方法都有奇正之分。用兵是對付敵人,要用出人意料變化多端的方法出奇制勝。治國則是處理國家内部事務,要用正常的方法,不多生變異,橫生事端,還要符合人民的心理要求和願望,民安則國家也得到安定。選兩句多用于談論治國之道。《老子》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争,故無尤。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

不尚賢,使民不争;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春秋?老聃《老子?五十六章》知:同“智”。明智的人不随便説話,随便説話的人沒有真知灼見。也有作另一種理解:智者是不向人民發号施令的,發号施令的人就不是智者。《老子?五十六章》這一章講的是智者的修養方法及其效果。老子認為,智者不應是説教者,而應通過自我修養,言行一致,豁達大度,以取得人們的尊崇。《老子?五十六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道德經》(美詞網)

将欲歙之,必故張之;将欲弱之,必故強之;将欲廢之,必故興之;将欲取之,必故與之。是謂微明。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收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出處】《道德經·第十二章》【譯文】色彩缤紛使人眼花缭亂,嘈雜的音聲使人聽覺失靈,濃厚味道使人味覺不靈,騎馬打獵使人心思放蕩發狂,貴重的物品使人的行為不軌。

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想知道初三網首頁。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肝腦塗地。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于死地,亦十有三。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将欲歙之,必固張之。将欲弱之,必固強之。将欲廢之,必固興之。将欲取之,必固與之。《道德經》

抗兵相加,哀者勝矣。抗兵相加,哀者勝矣。春秋?老聃《老子》六十九章。抗兵:對抗的軍隊。加:施。哀者:充滿悲憤心情的一方。這兩句大意為:兩國舉兵相加,受侵略而懷着悲憤心情的一方将會獲勝。此二句寫出了老子的戰争觀。老子認為:反侵略的戰争一定能獲勝。他認為:兩支對抗的軍隊相遇,受侵略的國家的戰士們滿懷着義憤,決心和敵人拼命,一夫拼命,萬夫難當,這樣的軍隊自然能獲勝.成語“哀兵必勝”即出于此。此二句可用以説明被壓迫受欺凌而悲憤地奮起反抗的軍隊一定能打勝仗。《老子》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堅韌不拔。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老子。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禍莫大于輕敵。禍莫大于輕敵。春秋?老聃《老子》六十九章。本句大意是:最大的災禍來自輕敵。輕敵,就會過分迷信自己的實力,從而作出錯誤的判斷;輕敵,就不能正确地分析敵情,容易放松警惕,給敵人造成可乘之機,因此,輕敵為古今兵家之大忌。此句可作為用兵者的座右銘,同時對每人也都具有警戒意義。無論幹什麼工作,松懈麻痹輕敵都會導致失敗,甚至會引出不測之禍。《老子》

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出處】《道德經·第二章》【譯文】聖人總是做能夠順應自然法則和客觀規律的事,做事時用行動來教化,而不用語言來教化。

将欲歙之,必故張之;将欲弱之,必故強之;将欲廢之,必故興之;将欲取之,必故與之。是謂微明。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道德經》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刍狗。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争。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争,故無尤。《道德經》

和大怨,必有馀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台,起于累土;千裏之行,始于足下。——老子《道德經》第六十四章

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台起于累土;千裏之行始于足下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争,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不尚賢,使民不争;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鄉,其德乃長;修之于邦,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春秋?老聃《老子》第三十三章。這兩句大意是:善于識别人的人,可謂智慧;善于認識自已的人,可謂明達。常言説“知人知面不知心”,故知人很難,能知人者十分聰明;能了解自己的長處短處,更十分困難,故人貴有自知之明。此二句以精練的語言指出知人難自知更難;只有能認識别人又能認識自己的人才稱得上明智。它強調人要有自知之明要善于取人之長,補已之短。《老子》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随。【出處】《道德經·第二章》【譯文】有與無相互生化,難與易相互促成,長與短相互比較,高與下相互趨向,音與聲相互應和,前與後相互追随。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三十輻,共一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户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争,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出處】《道德經·第八章》【譯文】至上的善行就像水一樣。水,善于利益萬物而不與萬物争,居處于眾人所讨厭的低處,所以,水的性子很接近于道。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

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天地好生,征物同一軀命,故人惟兼物性,方為全盡吾性。體此意者,樽節愛養,戒殺放生,自有所不能已也。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老子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已為人己愈多。——老子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莊子閲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德經》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刍狗。

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

九層之台,起于累士。九層之台,起于累士。春秋?老聃《老子》第六十四章。累土:堆疊起來的土。這兩句大意是:九層的高台,起于一點一點堆疊起來的土。這兩句話清楚地顯示了事物變化過程中質與量的關系:土的堆積(即量的變化達到定的高度(即量變的一定界限,就構成了九層高台(即引起質的變化:“土”變成了“台”。量變過程達到一定限度引起質的變化,如此循環往復,推動事物進入高級形态。可用于説明質與量的關系,也可用于説明任何事物的成功起始于細微工夫的積累。《老子》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鄉,其德乃長;修之于邦,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

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老子《道德經》第六十四章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争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為天下正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讷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老子《道德經》第六十七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治大國,若烹小鮮。春秋?老子《道德經》第六十章鮮:鮮美的食物;味美的食物。本句的字面意思是“治理大國就像烹調美味的小菜一樣”通行的解釋是:治大國就好像煎小魚。商?伊尹見商湯是個賢德的君主,便向他提出自己的治國主張。一次,伊尹借湯詢問飯菜的事説:“做菜即不能太鹹也不能太淡,要調好作料才行;治國如同做菜,既不能操之過急也不能松弛懈怠,只有恰到好處才能把事情辦好。”商湯聽了,很受啓發,便產生重用伊尹之意。商湯和伊尹相談後,頓覺相見恨晚,當即命伊尹為「阿衡」,在商湯和伊尹的經營下,商湯的力量開始壯大,想進攻夏桀。《道德經》

禍莫大于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鋭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鋭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天網恢恢,疏而不失。春秋?老聃《老子》七十三章。天網:天道之網。恢恢:形容非常廣大。疏:指網眼稀疏。這兩句大意是:主宰宇宙萬物的天道之網廣大無邊,雖然它的網眼稀疏,但任何罪惡它都一點不會漏失。~意謂天道公平,任何犯罪作惡,都要受到天的懲罰;現多寫作“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用以形容作惡多端的壞人,不管他多麼奸詐和狡猾,顯赫和不可一世,到頭來都難逃人民的法網和正義的懲罰。《老子》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道德經》

三十輻共一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户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過欲兼畜人,小邦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争,故無尤。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争,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老子《道德經》第八章

三十輻,共一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户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為天下正。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讷。——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五章

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雲:“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道可道,萬分道。名可名,萬分名。知名天地之始;着名萬物之母。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鋭之,不可長保。富可敵國,莫之能守;繁榮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出處】《道德經·第二章》【譯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的标準,于是就有了與之對立的醜;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的标準,于是就有了反面的不善。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鄉,其德乃長;修之于邦,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莊子都有哪些智慧。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經》

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道德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道德經》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奧數題道及答案。孰敢?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争,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脱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過欲兼畜人,小邦不過欲入事人。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出處】《道德經·第二十章》【譯文】眾人都很聰明睿智,唯獨我卻顯得糊裏糊塗。眾人都很精明,唯獨我看着很笨的樣子。

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争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出處】《道德經·第九章》【譯文】金銀财寶很多,沒有誰能守得住。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道德經》

老子思想語錄 第3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出處】《道德經·第二章》【譯文】聖人總是做能夠順應自然法則和客觀規律的事,做事時用行動來教化,而不用語言來教化。

将欲歙之,必故張之;将欲弱之,必故強之;将欲廢之,必故興之;将欲取之,必故與之。是謂微明。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收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出處】《道德經·第十二章》【譯文】色彩缤紛使人眼花缭亂,嘈雜的音聲使人聽覺失靈,濃厚味道使人味覺不靈,騎馬打獵使人心思放蕩發狂,貴重的物品使人的行為不軌。

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争,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正治國,以奇用兵。春秋?老聃《老子》五十章。以:用。正:正常。奇:出人意料。這兩句大意是:用正常的方法治理國家,用特殊的變化的方法指導戰争。這兩句的重心在前一句。辦任何事情的方法都有奇正之分。用兵是對付敵人,要用出人意料變化多端的方法出奇制勝。治國則是處理國家内部事務,要用正常的方法,不多生變異,橫生事端,還要符合人民的心理要求和願望,民安則國家也得到安定。選兩句多用于談論治國之道。《老子》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刍狗。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争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天之道,其猶張弓欤?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三十輻,共一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户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鄉,其德乃長;修之于邦,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莊子都有哪些智慧。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奧數題道及答案。孰敢?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讷。

把我捧起來的人我不會讓他們倒下,把我扳倒的人我死都不讓他們站起來。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刍狗。

禍莫大于輕敵。禍莫大于輕敵。春秋?老聃《老子》六十九章。本句大意是:最大的災禍來自輕敵。輕敵,就會過分迷信自己的實力,從而作出錯誤的判斷;輕敵,就不能正确地分析敵情,容易放松警惕,給敵人造成可乘之機,因此,輕敵為古今兵家之大忌。此句可作為用兵者的座右銘,同時對每人也都具有警戒意義。無論幹什麼工作,松懈麻痹輕敵都會導致失敗,甚至會引出不測之禍。《老子》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

“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意思是,要統治人民,就先用言辭表達對人民的謙虛;要領導人民,就必須将自己的利益放在人民的利益之後。可見,封建統治者總是在利用人民欺騙人民。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鄉,其德乃長;修之于邦,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治大國,若烹小鮮。治大國,若烹小鮮。春秋?老子《道德經》第六十章鮮:鮮美的食物;味美的食物。本句的字面意思是“治理大國就像烹調美味的小菜一樣”通行的解釋是:治大國就好像煎小魚。商?伊尹見商湯是個賢德的君主,便向他提出自己的治國主張。一次,伊尹借湯詢問飯菜的事説:“做菜即不能太鹹也不能太淡,要調好作料才行;治國如同做菜,既不能操之過急也不能松弛懈怠,只有恰到好處才能把事情辦好。”商湯聽了,很受啓發,便產生重用伊尹之意。商湯和伊尹相談後,頓覺相見恨晚,當即命伊尹為「阿衡」,在商湯和伊尹的經營下,商湯的力量開始壯大,想進攻夏桀。《道德經》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出處】《道德經·第二章》【譯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的标準,于是就有了與之對立的醜;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的标準,于是就有了反面的不善。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禍莫大于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争,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三十輻,共一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户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争,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道德經》第七十二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

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将救之,以慈衞之。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刍狗。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鋭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随。【出處】《道德經·第二章》【譯文】有與無相互生化,難與易相互促成,長與短相互比較,高與下相互趨向,音與聲相互應和,前與後相互追随。

不尚賢,使民不争;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

堅韌不拔。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老子。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聖人之道為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

下半身考慮問題,基本出現在在物欲橫流的社會摸爬滾打之後。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鋭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争,故無尤。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

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争,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關于老子思想語錄精選3篇就分享完了,您有什麼想法可以聯系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