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馬爾
一個信息發佈的網站

給教師的的建議讀後感匯編3篇

要教會他們思考。對同學的回答的補充、書面作業、課外閲讀和實際作業。要讓學生知道老師的評分方法和評分時間,這樣學生就可以知道自己是逃不過老師的眼睛的,他們就會根據老師的要求去做自己該做的事情,這樣老師對他們的評分也會使自己很滿意,也就不會出現不及格的情況。今天小編要和大家分享的是給教師的的建議讀後感匯編3篇,歡迎閲讀~

給教師的的建議讀後感匯編3篇

給教師的的建議讀後感 第1篇

理解和識記所學教材總是比别人慢,一樣東西還沒懂,另一樣東西就要學了,這邊剛學會,那邊又忘了。作為教師,要理解他們,不要“一刀切”。了解了這一點,再不會心生厭煩,多了一份寬容。要對這些學生進行細致的了解,包括性格、家庭情況、學習基礎、思維方式等,關注他們的每一次微小的成功,從而在課堂上使他們的力量發揮出來,享受到腦力勞動的樂趣。當我為學習困難的學生筋疲力盡地補課,卻發現收效甚微時,這位智者説:“兒童的學習越困難,他在學習中遇到的似乎無法克服的障礙越多,他就應當更多地閲讀。閲讀能教給他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大師的話讓我豁然開朗,我知道了不要靠補課,也不要靠沒完沒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閲讀,閲讀,再閲讀,正是這一點在“學習困難”學生的腦力勞動中起着決定性的作用。明白了前進的方向,我不再做無用功,而是為成績差的孩子挑選合适的讀物,培養他們閲讀的興趣。有時我抱怨沒有時間反思備課,沒有時間寫教學論文,讀了《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小時》,我明确了教育技巧的奧秘:不要抱怨,教師要終生為自己的教學做準備,如果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于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就要不斷地補充知識的大海。

不管他已經被耽誤到了什麼程度,我們都應當有愛心、信心、耐心。要相信人人能成才,特别要關心後進生的成長,但也不要把他們看得和優秀學生一樣的能幹,這樣只會越學越死,越學越笨。而要更注重鍛煉他們的思維,發展智力。正如蘇霍姆林斯所説,我們的崇高的使命就在于:要使我們的每一個學生選擇這樣一條生活道路和這樣一種專業,它不僅是供給他一塊夠吃的面包,而且能給予他生活的歡樂,給予他一種自尊感。所以我認為我們作為教師應該尊重每個學生,不能諷刺任何一個學生,特别是後進生,要格外的關心他們的成長,多花時間和他們相處,幫助他們輔導功課,學會換位思考。

紀律差的同學。我們一定要告訴自己:信賴能創造美好的境界。要為後進生創設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的舞台和空間,要讓孩子對學習充滿好奇與熱情。正如蘇霍姆林斯基告誡教師們的那樣:請記住: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于事的。

在《給教師的建議》中,這樣的句子比比皆是。正是這樣經典的句子一次又一次的震撼着我們的心靈。也因此,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才可能一版再版,并長久地留在了一代又一代教師的書架上,讓我們讀了又讀,常讀常新。

冷靜地加以推理總結,将已有的經驗得以積累,成為下一步教學的能力,日積月累,這種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将日益形成。所以我們只有通過教學反思,教師的有效經驗才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才會對後續的教學行為產生積極的影響。的長短并不一定決定經驗的豐富與否,只有不斷地進修提高的教師才是真正的教師。而課堂——是我們每一位教師教學和教育過程的主要陣地,所以聽課是我們每一位教師不斷成長、豐富經驗的重要學習方式。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的長處,也有自己的不足,每堂課都有他的成功之處和不足,我們聽課的目的就是要多發現長處,加以總結提煉形成自己的風格,或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技巧,或推廣交流,促進專業成長。蘇霍姆林斯基説“課——它不僅是以知識的内容來教育學生,同樣的知識内容,在一個教師手裏能起到教育作用,而在另一個教師手裏卻起不到作用。”這也在提醒我們,我們在聽課過程中學習他人經驗的同時,要進行反復的琢磨。在分析總結時要注意比較、研究,取長補短,準确地評價各種教學方法的長處和短處,并結合自己教學實際,吸收他人有益經驗,改進自己的教學。

上課、寫反思、批改學生的作業,參加教研活動等,忙忙碌碌的一天時刻就過去了,可收獲卻不大。

《我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關于人的思考》、《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讓少年一代健康成長》、《怎樣培養真正的人》等等。其中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是蘇霍姆林斯基專為中小學教師而寫的。譯者根據我國的情況和需要,選擇了《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的精華部分,另從蘇氏的其他着作裏選擇了有益于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條目作為補充,全書仍有一百條,統稱《給教師的建議》。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它讓教師明白了一個道理,原來學生該這樣教。

不定期抽樣檢查,測驗時候進行全面批改的形式。

精練的語言,對今天的教師而言,絲毫不顯過時。讀過這本書,我暗下決心,一定要勤于讀書、善于思考,做一名成功的教師。通過讀書,提升教育素養;借助思考,使教育充滿睿智。因為只有智慧含量較高的教育才算得上是一種陽光的沐浴、雨露的滋潤,才能真正滌蕩學生的心靈、提高學生的素養。

驕橫,在群眾中很難與别人相處,進而產生一系列問題,這會違背我們“賞識教育”的初衷。

考試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了初二、三年級就有落伍得無藥可救的學生?”蘇霍姆林斯基舉了一個非常形象的例子,每個孩子的體力是不同的,如果讓歲的孩子都來提水,體力強的孩子可以提桶水,而體力弱的孩子提了桶水就已經筋疲力盡了。要求弱小的孩子提桶水,他會因為勞累而受内傷,甚至進醫院。同樣兒童從事腦力勞動的力量也是不同的,有的孩子對事物領會理解記憶得快,有的卻領會得慢且記憶不牢固。這就是説,在學習中,無論就腦力勞動的内容,還是就所需的時間來説,都應當采取個别對待的态度。

平等的天平總是偏向優等生。尊重學困生的人格,聽取他們的意見,對他們也是一種激勵,可太多的激勵時機,我們都放棄了。心理上對于幾個毫無辦法的學困生也總是有這樣一種想放棄的心态。也正是《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讓我改正了這種心态。他提出:“我們當教師的人應當記住:對于每一個學習困難的兒童、不管他已經被耽誤到了什麼程度,我們都應當讓讓他在公民的、勞動的、精神的生活道路上站住腳。”這裏面就隐含着要愛護孩子的自尊心的問題。我們不僅要關注那些優秀的學生,其實他們所受到的關心和尊重已遠遠地超過了那些學困生,更需要我們關心和幫助的也就是那些被遺忘到一個角落的學困生。

讓學生在一段時間内專心做好一件事。

記憶、理解得很快,而且在記憶中保持得長久牢固,而有的學生對于腦力勞動感知得慢,在記憶中保持得不久也不牢固。對于有的學生來説“五分”就是成功的标志,可是對于另外一些學生來説“三分”就已經很了不起。所以我們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培養學生的自尊感,不能挖苦諷刺學生,積極鼓勵表揚他們,完善教育教學技巧,因材施教。挖掘每個學生的長處和潛能。

細讀、通讀,在閲讀中思考,在思考中閲讀。每周寫一次周記,及時宣讀範文。開展誦讀比賽,評出小明星,鼓勵孩子們寫生活作文。以讀促寫,讀寫結合。通過閲讀,我培養了孩子們的閲讀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改變了班級的面貌。心靈在閲讀中交匯、溝通,我收獲了孩子們的愛。

精心的備課,才能在課堂上旁征博引,妙語連珠,調動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備課不僅是備教材,更重要的是備學生,要考慮的學生的實際情況,讓課堂上每一個學生都有事可做,讓每一個學生的思維都活動起來,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這樣的課堂是令人向往的,師生互動的,氣氛熱烈的,和諧積極的課堂,這樣的課堂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會有一種愉悦的心情。這樣才能提高課堂效率,使課堂成為學生學習知識的樂園,從而調動學生對這門課的興趣。

雙手顫抖,但當這個“兩分生”為她修好電視機後,尼娜比特羅夫娜感到非常的難受,他深深地感到自責:我們做教師的人,怎麼會沒有發覺,在我們認為無可救藥和毫無希望的“兩分生”身上,在他們的心靈和雙手裏,還藴藏着天才……與此同時,蘇霍姆林斯基在本文中也指出:如果教師和學校輿論唯一地根據分數來給一個人做出好的活着壞的結論,那他就不會努力去當一個好人。因為上課、掌握知識、分數這只是人的精神生活的一個局部,只是很多領域的其中之一。考試的效力是有限的,考試結果即分數也并不能代表學生整體綜合素質的發展水平。這一事例也引起了我的深思,教育必須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在日常的教育活動中,應當盡可能地設計不同的評價标準和方法,“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會多出一批好學生”,這應該成為每一位教師的共識。

為什麼同時教授,有的學生可以很容易很完美的掌握,而有的學生卻什麼也學不會,現在我終于明白原來我沒有在備課中考慮到孩子們的差異性,沒有周密的考慮到每一個學生在上課時将要做什麼,沒有因人而異,為他們挑選适合他們學習的内容,使他們取得一點小小的成就。原來就因為我這種欠缺考慮的備課,使我的課堂中產生了很多的無效勞動,而無效勞動--這大概是學生和老師可能遇到的莫大的嚴重危險吧。正是蘇霍姆林斯基首條解決了我初為人師的困惑。

每次打開蘇霍姆林斯基,每次細讀蘇霍姆林斯基,每次重讀蘇霍姆林斯基,總會為之怦然心動,總會不時地被震憾。

杜殿坤編譯,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蘇霍姆林斯基是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他有很多鮮明的教育觀點。比如: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讓孩子各方面和諧發展,這種和諧發展的前提是對每一個學生的尊重:“和諧的教育——這就是發現深藏在每一個人内心的财富。共產主義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個人在他的天賦所及的一切領域中最充分地表現自己。”

教學模式充斥耳目,令人眼花缭亂,我們不能盲目地跟從,一味模仿不是明智地選擇,我想説:“克隆永遠到達不了藝術的高峰。”别人好的東西應該吸收借鑑,但決不能生搬硬套。

温存的翅膀賴以飛翔的空氣”。讓我們在對學生進行學業評價時,給每個孩子以信任,給他們“賴以飛翔的空氣”吧。

自尊心、勞動的尊嚴感開始的,而缺少了這一點,學校、學生集體都是不可思議的事。按照各盡所能的原則而進行教學和教育工作,能為提高學生集體的智力水平創造有利的條件。由于實施這一原則,可以使差生不失去自信心,使他們逐步地發展起一些智力技巧,而到了一定的階段上,他們就能在哪怕一門學科上取得好成績。

書中有一個故事我現在仍然記憶猶新:一位有三十年教齡的歷史教師上了一節公開課,來聽課的人很多,他們本來都打算在課堂進行中間寫點記錄,以便照常規課後提些意見的,可是他們聽的入了迷,竟連記錄都忘記了。他們坐在那裏,屏息靜氣地聽,完全被講課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變成學生一樣。課後有鄰校的教師請教他:“您花了多少時間來背這節課?”他説:“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説,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説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十五分鍾。”

走馬觀花似的浏覽,如今,當我再一次靜靜的重讀《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内心不盡感慨萬千,受益匪淺。教書很容易,教好書卻很不容易,要把教書當作事業做,教好書育好人,就必須像蘇霍姆林斯基那樣有智慧,善思考,做教育的有心人。

讀到這些建議,突然很懊惱自己的消極,一直抱怨工作太忙,時間太少,而忽略了學習,忽略了讀書,忽略了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這一簡單的道理。曾經雄心壯志的想過,要完善自己,但是現實的工作卻成了我頹廢最好的理由。為什麼不能在閒暇之餘讀讀手邊的書,為什麼不能在沒有課的時候多去聽聽同行們的經驗,為什麼不能在晚上清閒的時候寫寫一天的教學日記,想想,時間真如流水就這樣荒廢了。

費丹軍布置作業時,也減少了閲讀、寫作方面的作業,但這恐怕離蘇霍姆林斯基的要求差的太遠了。我想,我做不到這些,大概就和我缺少教育素養有關吧?

迷茫煩躁時指引方向

“如果學生沒有學習的積極要求,教師越是把注意局限在知識上,學生對自己學習上的成績就越冷淡,學習願望就越低落。”

他要求我們讀書,每天不間斷的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他鼓勵剛參加工作的年輕教師在熱烈而緊張的勞動中抽出時間來逐漸地,一步步的積累精神财富,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他教育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要學習教育同行們的優秀經驗,取得他們的優秀信念,深入思考優秀教師的經驗,将有助于我們看到:在自己的實際工作中,要取得某種結果,都取決于哪些因素。

耐心和恒心。

對學生講話不要老是重復。

蘇霍姆林斯基的諄諄教誨讓我茅塞頓開,他書中那個用終身的時間在擴大自己的知識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的歷史老師也讓我領悟到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奧妙,我終于明白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我們首先應該安排好自己的時間,不斷的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不讓每時每刻浪費

耐心、細致地輔導,努力讓每一位學生都得到發展。相信我們付出的努力總會有回報,灑下的甘霖總會澆灌出燦爛的花朵。

踏踏實實的工作,呵護與珍愛孩子幸福的童年。

教學質量,專為中小學教師寫了一本《給教師的建議》。書中每條談一個問題,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論分析。文字也深入淺出,通順流暢。讀着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我不禁感嘆蘇霍姆林期基的時代雖距今甚遠,但他精煉的語言,閃光的思想,深入淺出的講述,對我來説,仍像一場及時雨,滋潤着我幹渴的靈魂,像與我面對面交談一樣,針對着我們在教學中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給我們很多新的收獲與體驗。下面我就談談感觸最深的幾點:

賞識學生

這段話向我啓開了一個窗口,使我從中獲益匪淺,我窺見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奧秘。真正的優秀的教師哪個不是終生都在準備一節課啊!這也是我教學生涯中的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民歌裏引用的那些詞的情感色彩竟然茫然無知。

使自己的教學更加有效

心理學的基本觀點闡述得生動、給我們提出許多飽含教育學、心理學知識的推薦。整本書讀來令人倍感親切、深受啓發。那些關于教育的真知灼見,值得我們一遍又一遍地閲讀、品味。

進修、培訓、評職稱、提高教學質量、白天要上課,晚上有時還要加班……忙了一天,只想坐下來看看電視、聊聊天,放松放松,哪有精力讀書?”蘇霍姆林斯基説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反復盯着蘇霍姆林斯基的這句話,我只能用一個字來形容自己,那就是“汗”。大概算上從小學開始所讀的書,可能本還是有的,不過大概這不是蘇霍姆林斯基這句話的本意吧?他所指的應該是你工作後吧?

智育、勞動教育、藝術教育的全面發展的。在帕夫雷什中學,他專門劃出土地,讓學生們栽種植物,體會勞動的快樂和收獲的喜悦。他帶學生們到教室外去感受大自然,讓孩子們熱愛大自然。同時他也重視家庭教育,在孩子們入學前,學校裏會專門開設家長課,給家長教授一些兒童心理發展的規律的知識,讓家長們科學的養育孩子,因為教育不僅僅是學校的事,而是家庭、學校、社會共同的責任。在教學中,他認為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分層教學,這并不是歧視和不平等,而是讓學生們更加清晰的認識自己,給自己定下合理的目标,在學習中逐漸獲得自信,讓學習成為一種習慣,并在自己的人生軌迹中,找到自己的節奏,去遇見更好的自己。

讀書、再讀書。讀書應該成為教師的精神需要。而我呢?大多數時候都忙着批改作業、教育孩子、上課、聽課,有多少時間在煞有其事地捧着教育名著或教育雜志在閲讀呢?只有在寫論文、寫計劃、總結或上公開課時,才想起找一點書來,看看有沒有可以借鑑的文章,有沒有可以參考的教案。相信大家肯定不會和我一樣吧?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這一定很可悲!

有經驗的教師。在自己的工作中分析各種教育現象,正是向教育的智慧攀登的第一個階梯。”

自己的活的思想的教學方法,才是最好最有效的方法。”

化為動作來讓他明白,使他明白:“别人能行,我也能行。”我試着讓我的學生始終能看到自己的進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學生花費了力氣而看不到成果”。我要讓每一位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快樂,并讓快樂能夠延續。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告誡教師們的那樣:“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能夠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于事的。”

安全感和信賴感。愛孩子,就必須善于走進孩子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幼兒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以心靈感受心靈,育感情赢得感情。我想:這是教師從教的基本功。在平時的教學生活中,其實我們也能體會到,當孩子對我們説悄悄話的時候,我們的教育就已經成功了。

作者打了一個最形象的比喻:讓所有剛剛入學的歲兒童都完成同一種體力勞動,例如提水,有的孩子提了桶就精疲力盡,有的孩子卻能提多桶,但是如果你要強迫一個身體虛弱的孩子一定要提桶,那麼這就會損害他的力氣,他到明天就什麼也幹不成。兒童的腦力勞動所需要的力量,也是象這樣各不相同的。讀到這我不禁想到一個一直困繞我的問題:為什麼在我所教授的學生中會有明顯的優差生等級?

用心靈去塑造心靈的思想都閃耀着永恒的光芒。

慈祥的、憂慮的目光,沒有聽到過本族語言的細膩而充滿感情的音調,那麼這個兒童的智力生活就會跟正确的母親教育的兒童走向完全不同的發展道路。

課前準備、上課、批改作業、課後輔導,很少有時間看書,更别説提升理論水平了。很多時候想寫有理論支撐的反思,交友心得等,卻無從下手,總是覺得看的書太少,每月規定自己必讀的書也都因為沒有時間等借口而錯過。每次提到的都是空感嘆。書中提到了這樣一個例子:一位有年教齡的歷史教師上了一節公開課,課上得非常出色,聽課的老師們和視導員本來打算在課堂進行中間寫點記錄,以便課後提些意見,可是他們聽得入了迷,竟連做記錄也忘記了。他們坐在那裏,屏息靜氣地聽,完全被講課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變成了學生一樣。課後,鄰校的一位教師對這位歷史教師説: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傾注給自己的學生了。您的每一句話都具有極大的感染力。不過,我想請教您,您花了多少時間來備這節課?不止一個小時吧?那位歷史教師説: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説,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説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分鍾。

作為一名教師,應當有愛的情感,愛的行為和愛的藝術。

訓練自我控制能力。

理論都沒能真正讀懂。這一次因為參加讀書班我再一次翻開這本書,可能是因為參加工作有了實際的教學經驗,這一次讀有種不一樣的感悟。

翻開書,一百條建議之首便是作者在反復的教導我們“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首先就要我們了解,每個孩子都是獨立不同的個體,在學校裏,教師不應該“一視同仁”,尤其是在學校生活的最主要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裏,對兒童要個别對待。

周圍世界的美和藝術的美……”

學校生活的百科全書。”我慶幸自己擁有它,猶如一杯濃茶,品一口濃香四溢,讓人回味無窮,欲罷不能。我想他會一直是我教學中的良師,工作上的摯友。下面我就談談感觸最深的幾點:

這本書共設計到條建議,我就其中的受益頗深的幾個建議,談談自己的感受:

訓練學生善于“聽”的能力。

課堂質量是我要誅求的目标

“争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呢我認為。

閃光的思想,就像一場及時雨,滋潤着我們每一位教師幹渴的靈魂,用心潛讀,就仿佛與作者進行了心靈對話,我們會收獲很多的人生哲理。

持續穩定地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不僅要連通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這根“絲線”,使用好這根“缰繩”,而且要在課堂内外連通師生之間的情感這根“絲線”,通過這根“絲線”來培養和尊重每個學生的人格,發展每個學生的個性,創建新型的師生關系,使教師與學生在親切、和諧、彼此信任的氛圍中教學相長。

聽寫,但是效果并不是很好。書中就提到,其實對于他們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擴大他們的閲讀範圍,通過閲讀去激發他們的思考,由書籍激發出來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記硬背最強有力的手段。對此我做出了改變,我選擇了一本共讀書目《湯姆索亞歷險記》,每周利用兩天的寫字課和同學們一起共讀探讨從書中所得到的體會。還要求孩子們每天至少閲讀半小時的書籍,題材不限,選擇自己喜歡的書去閲讀就好。一開始有的學生并不能去完成這件任務,我便采用了強制的手段規定他們去完成,但是教育真的是件長期的事情,随着學生們不斷地閲讀,他們好像從中找到了樂趣。慢慢地,有的同學會主動來告訴我前一天讀了什麼書,甚至他們的閲讀時間早已超過半小時。這裏面不乏許多平時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更讓我驚喜的是,平時不愛舉手的他們最近也開始積極參與課堂,甚至有的回答讓我都有所收獲,我仿佛是在跟着他們在學習。

寬廣的胸懷、敏鋭的目光,善于觀察學生,才能使評價更科學。而敏鋭的目光應該是技術層面的問題,良好的心态、寬廣的胸懷則需要來自對孩子的充分信任。

學富五車之人,其著作也總讓人有一種高山仰止、如沐春風的感覺。表面上看似乎是一本很厚實的教育專著,實際上細細讀來,其文的每一條建議之間都有着思維上的連續性,讓你在讀完一條建議後引起内心和情感上的共鳴,給我們很多的啓發乃至教誨。

閲讀促進師生的成長

估計字數,第一個月有個孩子堅持閲讀,有個孩子,記錄表空空如也,如此怎能達到真正閲讀的目的?那就是一讀二寫三説。

學習責任,更重要的是樂觀的生活态度、求實的科學态度、寬容的人生态度。價值觀不僅強調個人的價值,更強調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不僅強調科學的價值,更強調科學的價值和人文價值的統一;不僅強調人類價值,更強調人類價值和自然價值的統一,從而使學生内心确立起對真善美的價值追求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晚上睡覺前,關鍵還在于自己是否熱愛讀書吧。我要把讀書逐漸變成自己的習慣,每天去閲讀有益的書籍。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有文化底藴深厚的教師。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言:如果有一天,你連閲讀的時間也沒有了,那麼,離你無東西教給學生的時間也就不遠了。這将是多麼恐怖的一件事情呀!

家庭智力生活的局限性和驚人的貧乏性,是兒童智力落後的原因之一。

态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标”,教學目标決定教育觀,新的教育觀念要凸顯學生的主體意識,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拓寬學生閲讀空間,加大閲讀信息量,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

《讀者》、《環球時報》《課堂内外》……這些在當時算是快餐式讀物了,或許沒有名著那樣影響深遠,但卻奠定了我喜愛閲讀的基礎。我認為,閲讀是一件愉悦心靈的事情,閲讀初期最好是根據自己的愛好閲讀,只有喜歡,你才會想起翻開它。不管是偵探小説、報紙、漫畫、等等都可以。當然,閲讀本身是一件很需要意志力維持的事情,但不要着急,不要建立宏偉的目标,每天閒暇之時,看一看,積少成多,讓閲讀變為每天的習慣,而不是逼迫自己,使閲讀變成枷鎖。同時,在閲讀時可以随時記錄下自己的想法,這不同于記筆記,而是當自己對書中某個内容,某句話產生共鳴,聯想到書本以外的東西時,那麼随手記錄下來,這便是你讀書的收獲,是與别人不同的,獨一無二的體悟,它将變成屬于自己的智慧,豐富着自己的頭腦,陪伴和指引自己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最後,閲讀讓我們開闊眼界,讓我們自己覺知,我們幾乎每天都處在同一個環境中,行萬裏路需要時間、金錢,但是讀萬卷書就不需要天時地利人和了,一盞燈、一方桌、一本書、一支筆,就可以和不同時代的傑出人物溝通交流了。

新手段、新概念、新評價标準層出不窮。為了成功,我們不停歇地向前奔走,不敢停下,不願轉身,生怕被打上“老舊”的印痕。重讀了《給教師的建議》一書,卻發現成功之路就在身邊,就在這本經典中。我有了“眾裏尋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感悟。盡管現在的教育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但蘇霍姆林斯基那閃光的教育思想,對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説,絲毫不顯過時。

名家的接觸中,常懷“見賢思齊”之心,立志勤耕教苑,夢想成名成家。

枯燥無味的教師吸引的學生恐怕也很有限。作為教師,我覺得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應該是我們努力的方向,無論我們采用的是哪一種風格,只要能吸引學生就是成功的語言,教育的方法我不敢妄言,只是感覺如果這種教學方式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就是好的方法。

事情太多。而就應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時刻來豐富自己的知識。書中所舉的那個教師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他的成功之處就在于他用了終生的時刻在擴大自己的知識儲備,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能教育技巧。我們只有主動地學習,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使自己成為一個研究型的教育工作者。

在反思中積累經驗,提升自己

感悟最為透徹的莫過于我今天所要介紹的《給教師的建議》。第一次閲讀這本書時,我就被蘇霍姆林斯基的一些觀點所震撼。現就其三個方面來和大家分享交流:

談心,了解學生在學習、生活等方面的狀況,從中明白學生在想什麼,需要什麼。

思考,我們就不會再覺得自己的工作枯燥乏味,就會熱情蓬勃地投入到工作中。在新課改的今天,這一點顯得尤為重要。社會在變,學生在變,如何用心地做我們的教育,讓和諧高效真正落到實處,這是每一位教師應該思索的問題。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讓孩子各方面和諧發展。和諧的教育,就是發現每個人深藏在内心的财富。”讓我們用心靈發現每個孩子深藏在内心的财富,在探究之路上堅定而行,不做消極應付的教書匠,而做一個專家型的優秀教師。

艱巨的使命。唯有多讀書,讀好書,才不致使自己的思維枯竭,讀書是涵養水源,唯有此,才能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認真負責,即使再遇上像這樣的家長,我也可以把他“軟化”。孩子喜歡我,我也熱心溝通,家長遲早會打開心扉接受我的。

聲音、色彩和感覺思維的”。繪畫可以将創造性思維和想象力結合起來。班中有幾個喜歡兒童畫的女孩,低年級他們的寫話能力并不突出。經過了兩年的兒童畫學習,他們的習作具體生動,運用多種感官,能夠抓住事物的主要特點……讓老師和同學們眼前一亮,讀來如王維的詩,文中有景,景中有意。“為了使學生從思考中獲取知識,教師必須對學生的知識,有充分的了解。”解決這個難題的過程,首先是教師閲讀的自我成長。如今關注到了學生内在能力發展,才知道如何讓更多的孩子去繪畫,去思考。

勞動能力和在集體生活中的适應力和自控力都有很大意義。怎樣培養孩子做事精力集中,克服注意力遊移、分散的壞習慣呢?

極其脆弱的心靈,學校裏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裏裝進另一個頭腦裏,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心靈的接觸。”作為教師,我們要讓學生體驗到尊嚴感:我在校是個好學生,在社會上是個好公民,在家是個好孩子。只有教師關心學生的尊嚴感,才能使學生通過學習而受到教育。不要在學生的作業本上打叉,請你在任何時候也不要急于給學生打不及格的分數。如果學生做錯,我就在題目旁邊打上問号,并告訴學生:“你試一試重做一遍,只要下點功夫,你一定能做好。現在還沒給你打分,你再努力點,一定得高分。”學生信心百倍,不但自己查出了錯誤,還想出了正确答案,那種自豪感是從來沒有過的。請記住: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于事的。”是啊,在人的内心深處都有一種期望被鼓舞,被鼓勵的願望,學生更是如此。不管他們的成績如何,走進他們的内心深處,我們可以發現,越是成績差的學生,他們所需要的關心度就更大,這可能會變成他們向前進的動力。

讀書、再讀書。讀書應該成為教師的精神需要。而我呢?自從大學畢業後,似乎就懶得拿起一本書細細品味,有的只是看看小説雜志等閒散作品,大多數時候還是忙着批改作業、上課、備課,有多少時間經常捧着教育名著或教育雜志在閲讀呢?一個成功的老師應該是一個會讀書會思考的人,我想今後我要從繁重的教學中抬起頭來,多看,多想,多實踐。這樣,才能有更大的進步。只有當老師的知識視野比學校大綱寬廣得無可比拟的時候,教師才能成為教育過程的真正的能手,藝術家和詩人。他還説道;真正的教學能手知道的東西,要比學校裏學習的東西多得多,以致于有經驗的教師注意的中心是教育過程,而不是教材内容。的确,要達到這種地步,是要建立在廣博的知識基礎之上的。我們教師教給學生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教師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學時遊刃有餘,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讀書,不斷地補充自己的知識儲備,使自己的知識海洋變得越來越寬廣。只有讀書,才能從知識的海洋裏汲取營養,才能充實我們的頭腦,提升我們的思想,才能讓我們擺脱“坐吃山空”、“無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蘇霍姆林斯基説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書中還談到:沒有扎實的心理學基礎,就談不上教育素養;教育素養還有一個方面,就是教師的語言修養問題。有關教師素養的論述,讓我深刻理會一名好老師的身後所凝聚的自身人格魅力。

三年級,甚至有落伍的無可救藥的學生呢?”當我讀到這裏時想到的首先是從學生身上找原因,或許是存在智力缺陷等。而書中的蘇霍姆林斯基曾則提到,對于這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走到他們跟前看他們有什麼困難,拿出專門為他們準備的習題。學習差的學生腦力勞動的效果如何,不能要讓他光聽别人的學生回答,記黑板上的内容,而要設法使他們獨立思考,因為思考的過程已經包含對知識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們在每一節課上,在腦力勞動中哪怕一點點進步也好。讀到這我羞愧了,也陷入了更深入的思考,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對每一個學生,特别是弱勢群體時能公平對待。我們應該多一份關愛,多撒一些陽光,給那些落伍的無可救藥的後進生。

踏踏實實的工作,呵護與珍愛每一個孩子。

自主的人,才會產生愛的情感;只有把孩子的成長真正和自己所從事的事業緊密相連時,才會增強愛的情感。記得有人問起著名特級教師斯霞老師,教育何以會如此成功。斯霞老師将她幾十年教學生涯成功的真谛,歸結為“童心母愛”,熱愛學生,永遠以平和,愉快,友好和鼓勵的方式對待孩子,愛的教育,最終目的是應使孩子在感受教師無私的愛後,再把這種愛自覺地傳播給周圍的人,進而愛我們的社會,愛我們的民族,愛我們的國家。

探究精神永放光芒

社會、民情、地域等種種因素的差異,但書中許多寶貴的經驗仍然能夠為我們所借鑑。看這樣的書,領人感悟到了很多東西,作為一名剛剛參加教育工作的年輕教師,我讀這本書的時候,被深深的觸動了。下面我就根據自己讀到的内容,談談自己的感受:

掌握知識的願望,是這一活動的重要動因。回顧我們的教學,教師的基本任務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經歷學習各種生活和社會經驗,學會學習。學習,在現代社會中不僅意味着教室裏的書本和學科知識的學習,也包括情感、态度和生活技能的學習。教師不再是知識和真理權威的傳授者和代言人,他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提供幫助的專業人員。在現代社會,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在學什麼、怎麼學和什麼時候學方面,應該擁有更多的自由和責任,教師或外界的過分幹預,會使學生的内在的快樂、衝動、情感產生混亂,削弱他們的自信心和意志力,由此可見,教師要在培養學生學科興趣方面要多下功夫,要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使他們順利獲取知識,在體驗一次次成功之後,能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這樣才能激發學習的動力;教師要鑽研教學方法,用科學的教法引領學法。

有修養的教師,往往都是學生心目中的偶像,教師的一舉一動,都會讓學生可以揣摩效仿,有很多學生就是在教師的熏陶下愛上讀書的。

任何教學方法和教學方式都沒有做出規定的,這就是兒童的幸福和充實的精神生活。”為了孩子們的幸福,也為了千家萬户的幸福,我願堅守三尺講台,教幸福的學生,成就快樂的自己,做教育的有心人。

落後的兒童多數是因為在出生後最初的—沒有接受完整的母親教育。

多方施教,全面發展

在每堂語法課上抽出一定時間,讓學生書寫和記住可能犯語法錯誤的詞語;

閲讀,當我們的知識儲備是學生的或者我們所教科目的倍、倍時,我們才能夠把新知識用更貼近學生知識經驗的方式傳授給學生。同時我們不僅要知道自己所教科目的知識,還要了解那些跨學科的知識,比如生物和化學有很多知識是有聯系的,當老師能夠意識學科之間的緊密聯系時,那麼學生也常常能夠把所學知識聯系起來,這樣知識在他大腦裏就容易激活,而不是每次上課就像學習新知識一樣,完全忽略了之前的經驗和自己本身的閲歷。一直以來我們都很擅長教授書本知識,但是我們似乎從來沒有想過,其實我們應該教授一些學習方法與思維方式,告訴學生們,我們老師的大腦是如何運作的,把解題的思維外化,讓他們知道我們思考的步驟。除此之外,教授學生一些記憶的技巧也是非常有必要的,畢竟記住知識是運用知識的前提條件。

在聽課中積累教育教學經驗,提升自己

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候還會遇到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因而教師幹脆對他放棄不管的學生呢?”是這些同學們太笨,還是他們上課沒有專心聽講,還是應該從我們教師自己身上找某些原因?

讀書,讀好書

批作業、處理班級事務,忙得不亦樂乎,沒有時間讀書,或者想讀的時候説,今天真累呀,明天再讀吧!在内心深處,覺得讀書是閒暇時才幹的事。讀了《給教師的建議》,我感觸很深。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學時遊刃有餘,就要讀書,讀書,再讀書,這是教師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的需要。現在我已經和書籍做了好朋友。不是為了檢查,用不着誰逼迫,讀書變成内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自己的知識海洋變得越來越寬廣。時間就像海綿裏的水,只要擠,總還是有的。博覽群書,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這是現在和今後每天都要做的事。閲讀促進了我專業的發展,也讓我的心靈成長着。

豐富經驗的重要學習方式。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的長處,也有自己的不足,每堂課都有他的成功之處和不足,我們聽課的目的就是要多發現長處,加以總結提煉形成自己的風格,或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技巧,或推廣交流,促進專業成長。蘇霍姆林斯基説“課——它不僅是以知識的内容來教育學生,同樣的知識内容,在一個教師手裏能起到教育作用,而在另一個教師手裏卻起不到作用。”這也在提醒我們,我們在聽課過程中學習他人經驗的同時,要進行反復的琢磨。在分析總結時要注意比較、研究,取長補短,準确地評價各種教學方法的長處和短處,并結合自己教學實際,吸收他人有益經驗,改進自己的教學。

更長久的照耀。不要靠沒玩沒了的補課,而是靠閲讀優秀的文學作品。因為閲讀能交給學生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學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圍世界上看到的不懂的東西越多,那麼他對知識的感受性就越敏鋭。閲讀,便成為培養思維的一種方法。

費某兩位“大将”,所以這更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作為教育者,我們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是否做到了關愛每一位孩子?特别是弱勢群體。學生再幼稚,也有他的個人思想和感情,有他獨特的思維和心靈,他們不是我們施恩或者顯示個人魅力的對象,更不是被動等待我們去塑造的蒼白魂靈,我們應該多一份關愛,多灑一份陽光,給那些“無藥可救”的“後進生”。蘇霍姆林斯基提到,對于那些“學習困難”的學生,應走到這些學生的跟前去,看看他們遇到什麼困難,提出專門為他們準備好的作業題。有時候在課堂上就能看出,有必要給某個學生布置一點家庭作業,那麼有經驗的教師通常就當堂布置給他。學習較差的學生腦力勞動的效果如何,千萬不要讓他光是聽别的學生的流利的回答,把黑板上的東西抄下來。一定要設法讓他獨立思考,因為在思考的過程中就已經包含着運用知識的因素,要促使他在每一節課上,在腦力勞動中取得哪怕一點點的進步也好。

軟骨病、腦膜炎等。但是,如果沒有第二種原因——兒童早期受到了不正确的教育,那麼還不至于造成太嚴重的後果。一般是兒童早期不正确的教育加重了他們在發展方面的落後。

思考

踏踏實實的工作,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對未來。

要讓學生有很強的時間觀念。有的家長以為,讀書做作業的時間越長,學習成績就會越好。其實,時間太多也有負作用。造成許多學生對于時間沒有緊迫感,學習起來慢騰騰的,本來一小時可以做完的事,二三小時還沒完成,而且養成注意力渙散的毛病。時間不多,反倒會逼着學生注意力集中,提高學習效率。因此,可根據學生的興趣和愛好,讓他們在課餘時間從事一些有意義的訓練和活動,如學習掌握某種樂器、學繪畫等,這些活動本身就具有鍛煉學生注意力的功能。

刺激的事物所影響,他們的注意力持續不了多長時刻,這是他們的天性使然。但如果我們放任自流,不去培養他們的注意力問題,那樣的話對他們的學習是一個極大的影響。但如果你去強制,效果肯定是不好的,即使看着他坐得端端正正,説不定這時候正是“身在曹營心在漢”。他究竟給我們提出了怎樣好的推薦呢?在那裏,他説“要能把握兒童的注意力,只有一用心途徑,這就是要構成、确立并且持續兒童的這樣一種内心狀态——即情緒高漲、智力振奮的狀态,使兒童體驗到自己在追求真理,進行腦力勞動的自豪感。”

不亂摸,字要寫工整等等,學生如果能控制與學習無關的動作、行為,就比較容易克服浮躁的情緒。同時還可通過日常生活活動加以培養。如聚精會神地下棋,這是集中思想,訓練有條理地思維的良好方法。學生學會專心致志,将會使他們受益終生。注意力的培養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需要家長和教師的常抓不懈和相互配合。

被期望,就會產生一種被鼓舞、被期盼的用心心理效應,就會更加向善向美。可見,賞識教育在學生的學習中是至關重要的。

關愛每一個孩子,努力提高自己的保教能力。

儲備知識,授人以漁

對話等細節描寫中感受到了這一家的窮苦。起立發言的同學有的熱烈盈眶。但是有兩個同學聽了之後毫無反應。他們的課本批注也沒有含金量高的内容。而有的學生家長的文化素養比較高,家長的語言表達對孩子來説就是很好的示範作用。所以,他們説話來也很有條理,關聯詞用得也非常得當。有的家長文化程度低,語言表達能力也不太強,但是他們給孩子選擇了各種有價值的書籍。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積累的豐富的語言。所以,高素質的家長和有營養的書籍都有助于孩子智力的提高。所以,如果孩子有勤于學習的父母或生書香型家庭,是巨大的幸福!

拾起書卷,身染書香

首先,我深刻領悟到教育重在師生間的相互信賴,而信賴取決于民主平等的溝通。

習慣的矯正不無裨益,但實際操作中,最易出現“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之窘境。“窺一斑可知全豹”不無道理,但教育教學工作的特殊性,使我們絕不能僅僅“窺一斑”,更不得通過“一斑”去武斷地推知“全豹”。在學業評價中,要充分信任學生,動作緩一些,去觀察、去思考、去聯想、去探求,全面、客觀認識學生,只有這樣,才能使評價更科學,更利于孩子發展。

精練的語言,對今天的教師而言,絲毫不顯過時。看過之後,帶給我的是極大的啓發和深深的感觸,為我指點迷津。我從中吸取了很多經驗,也将多方法和經驗用來指導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條建議,下面,結合我的教學實踐談談對這一條的感受。書中第條講到“争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只有學生喜歡上了某一學科,這些學生的天賦素質才會得到發展,他們的愛好、禀賦、能力、志向才能自願地建立起來。作為老師,最希望的就是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只有這樣,學生才有興趣學,才可能學好!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每個教師都在盡量喚起學生對自己所教學科的興趣,使他們入迷地酷愛這門學科”。但如何讓學生喜歡你的學科呢這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僅要求教師要具備高尚的人格去感化學生,用積極的智慧去啓發學生,而且還要有高超的教育藝術吸引學生。

關心學生

“響鼓還要重錘敲”,還是“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事實上,上述兩種不同的方法,均應該建立在對學生信任的基礎上。脱離了“信任”這個基礎,任何方法的實施,其成效都是表面的,都是暫時的。“只有那種明朗的、樂觀的心情才是滋養着思想的大河的生機勃勃的溪流。”要想滋養思想、喚醒靈魂,必須在評價時下手輕一些。

理解水平都獲得了提高。

“無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蘇霍姆林斯基説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

自己活的思想的教學方法之外”,還應該有一個基本準則,那就是能最大程度發展學生能力、挖掘學生潛力的教學方法。這樣的方法才應該是我們追求的目标,追求的終點,但這個終點不像是高山,我們爬一輩子、幾輩子也不一定能到達頂峰。

感悟

周密的準備工作,以防出錯;

“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當一個人不僅在認識世界,而且在認識自己的時候,就能形成興趣。沒有這種自我肯定的體驗,就不可能有對知識的真正的興趣。”

智力勞動的樂趣、創造的樂趣。”蘇氏提倡人道教育,我們所進行的不是精英教育,就像書中所舉的例子一樣,一個孩子一個孩子提了桶就精疲力盡,而另一個孩子卻能提來桶。對于别人能勝任的,可對于一些孩子确實個難題。在工作中,我也發現一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這樣的情況持續時間越久,他們對學習的興趣越低,在學習上表現出來的似乎的智力上無法勝任。我們給不同的孩子同等的任務與要求,“強迫”每個孩子都要一下提桶水,一些孩子會在第一次時已經落隊,勉強能完成任務的孩子也會因無法品嘗到成功的喜悦而落隊。蘇霍姆林斯基所提出的給孩子進行分組的辦法,我想作為數學教師的我,在給孩子布置作業時,也可以進行嘗試。

世界上沒有好的教育方法,只有适合的教育方式

用之不竭。

作業等,根本沒有時間去關注到學生,可是同辦公室的老教師卻能遊刃有餘,我感到費解。後來我就看到書中提到的一句話:一些優秀教師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們持之以恒地讀書不斷地補充他們的知識的大海。是啊,如果我們能多讀點書,那我們的知識大海越來越廣闊,在課堂上講解教材時,就能夠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力,能夠輕松地去觀察到每個學生。除此以外,我們要教會學生學習,先教會他們熟練地讀和寫,然後教會他們如何閲讀,蘇霍姆林斯基説如果閲讀成為學生通往知識世界的一個重要窗口,那就沒有必要花費太多時間給學生補課了,當我們的學生能夠學會自己去獲取知識,那其實也是也節約了我們教師的時間。

最持久的學習方式。一個人要學會學習,并且能夠終身學習,首要的基本條件就是要學會閲讀。閲讀理解能力是學習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當然,閲讀能力不可能是天生具有或自然形成的。正如葉聖陶所説:“閲讀達到真正理解的地步,是要經過練習的……惟有在閲讀各種文件或書籍報刊中練習。”小學是正确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重要階段,要讓學生學會閲讀,學會學習,不待教師教,自己能讀。

穿着各種各樣的破爛衣服的小孩,衝到一次民眾大會的講台上來,緊緊抱住我的雙腿,叫我做爸爸!”在捧腹大笑的同時,你的心裏能不一陣波瀾起伏嗎?

不健康的,經常發生衝突的家庭關系,特别是家長的酒精中毒症。

給教師的的建議讀後感 第2篇

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對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驚奇甚至震驚;學生在學習中意識和感覺到自己的智慧力量,體驗到創造的歡樂,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偉大而感到驕傲。這種對課的描述很令人向往,説實話,要想使每一節課上得讓學生感興趣,也是不可能的。那麼,這樣説有什麼意義呢,我覺得蘇霍姆林斯基在這裏還提出了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對知識的興趣的第一個源泉、第一顆火星,就在于教師對上課時要講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實所抱的态度。學生沒有興趣,那我們老師應該想辦法來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俗話説“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教師。”

對同學的回答的補充、書面作業、課外閲讀和實際作業。要讓學生知道老師的評分方法和評分時間,這樣學生就可以知道自己是逃不過老師的眼睛的,他們就會根據老師的要求去做自己該做的事情,這樣老師對他們的評分也會使自己很滿意,也就不會出現不及格的情況。

觀念的更新、教學技術的改進、新型教學手段的嘗試等等,都是擺在教師面前的難題。如何解決這些難題,針對社會的變化來調整自己,鄭傑的《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給我們每一位教師提出了不少中肯的建議。讀了這本書後,我獲得了不少收益:感受到了擁有自己的精神空間對教師來説是多麼重要;認識到了贊美的神奇作用;體會到了思索的快樂;知道了寬容也是一種精神……書中的一些精辟的理論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上課、寫反思、批改學生的作業,參加教研活動等,仰望時鍾,一天時間卻又過去,可收獲卻不大。《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他認為:讀書是節約老師時間有效的方法之一。讀書不是為了應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他還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她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當别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説:“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感動之餘,我也豁然開朗。我們不應該總是抱怨時間太少、事情太多。而應該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時間來豐富自己的知識。書中所舉的那個教師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他的成功之處就在于他用了終生的時間在擴大自己的知識儲備,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我們只有主動地學習,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發展,這是作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

贊嘆可以治療大腦兩半球神經細胞的萎縮、惰性和虛弱,正像用體育鍛煉可以治療肌肉的萎縮一樣”,提出了“讓驚奇、贊嘆回歸課堂”,這些理念讓老師們的課堂在“思”的層面上有了可喜的變化。

給于他們學習的自信。

這樣的心情怎能高效率地完成工作任務?怎能教出适應現代化社會建設需要的人才?因此,調整自己的心态,享受生活,适當地放松自己對每一個教師來説都是十分重要的。怎麼調整自己,處理好工作與生活的關系,我在書中找到了答案:“只要我們打開所有的感官,每天給自己一小段閒暇,那平素裏再平凡的點點滴滴,只要你靜下心來細細地品味,都有無限風光藴含其中。”是啊,“防礙教師享受生活的,不是别人,而正是教師自己。”

鼓勵他,試着讓他能看到自己的進步。結果收到了很好的成效,一些一開始上課不認真聽課的學生現在慢慢也能堅持認真聽課,甚至還記起了筆記,當天的作業沒能及時完成。第二天會把做好的作業親自送到辦公室向我道歉,這時,我會毫不吝啬我贊揚的語言。因為我記住了蘇霍姆林斯基所告誡我們的話:“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于事的。”

浪費時間,而高效益的課堂總是受到大家的喜歡。學生喜歡高效益的課堂,家長歡迎高效益的課堂,教師也因課堂的高效益而愉悦。因此,如何提高課堂效率,将成為我們不斷探索、改進的一個課題。這本書讓我認識到了這一點。而要真正做到這一點,“從四十分鍾裏榨出油來,”做短短課表的“守财奴”。是我們必然的選擇。

三十首晨誦詩、一百句增廣賢文的。對于古詩和晨誦詩,多數孩子背誦很順利,在課堂上,随時講完随時就掌握了,可是關于賢文卻完全不是那麼回事,可能是因為孩子第一次接觸古文句式,在講解意思時興致勃勃,聽得很認真,可真正背誦起來,遠遠沒有晨誦詩容易,有的孩子反復背誦,痛苦不堪。開始時,我很着急,逼着孩子被,覺得不肯用心,不努力就這樣,本來是一件老師學生都受益的事,本該是高高興興地積累,積極地接受的事,卻因為這樣的逼迫,變得緊張和不安起來。

要教會他們思考。

教參)的教師無論如何是不能成為優秀教師的”。這是做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藴”。“有人説‘沒時間讀書’,關鍵還是他不想讀書……”我完全贊成這句話,并深有同感,因為我就屬于這種類型。因為我老是想:“老師也是人,老師的壓力也是相當大的,應付學校各種各樣的檢查,做課題,搞教研、進修、培訓、評職稱、提高教學質量、早上要帶學生訓練,晚上還要訓練……忙了一天,只想坐下來看看電視、聊聊天,放松放松,哪有精力讀書?”這幾天翻看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發現,盡管現在的教育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但蘇霍姆林斯基那閃光的教育思想,對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説,絲毫不顯過時。他在《談談教師的教育素養》中提到了,教師獲得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讀書應該成為教師的精神需要。教師只有懂得一些課堂上并不學習的東西,才能使自己的視野變得寬廣,才能成為教育過程的真正能手。而不是光全情于自己所備課的教材内容上,因為那樣會使課堂變得缺乏情感,學生的興趣也會蕩然無存。

有效率的教育方法。有的老師會説,學生在上課的時候不注意聽講,批評他了有時候還會頂撞老師,這就在于沒有摸清學生的特性,有的孩子可以用批評的方法,但是有的學生屬于脾氣比較倔強的,這樣的話可能批評只能适得其反,對這樣的學生應該先講道理,再旁敲側擊讓他知道怎樣才是對的。我班裏就有個很倔的學生,一開始我批評他,他非但不聽,而且還更變本加厲。後來我就找他談心,告訴他怎樣才是一個聽話的好孩子,其實有時候也需要多鼓勵,甚至是多表揚,這樣他有了動力就比之前聽話了很多。觀察的另一個方面就是找到學生的興趣在哪裏,從而将其運用到教學中。

學習責任,更重要的是樂觀的生活态度、求實的科學态度、寬容的人生态度。價值觀不僅強調個人的價值,更強調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不僅強調科學的價值,更強調科學的價值和人文價值的統一;不僅強調人類價值,更強調人類價值和自然價值的統一,從而使學生内心确立起對真善美的價值追求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上課、批改作業、輔導學生、給學生談心等,還要抽出時間搞教研;下班回家還要忙家務。可是教師的時間到底從哪裏來呢?帶着這樣的問題和煩惱,我仔細閲讀了這一章節。書中寫到:“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天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望。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于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扣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着作。”

耐心和關懷。我相信教師鼓勵的眼神會使每一個對書本、對自己失望的孩子重拾信心,重燃渴望學習的火焰。畢竟每個孩子最初都是想學、好學的,只是因為方方面面的原因使他們對學習產生了恐懼,這個時候老師就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耐心的去引導,千萬不能對他們有任何表示厭棄的态度,這樣無疑是給他們幼小的心靈再一次沉重的傷害!

物理、化學、數學教師,在講課的時候,好象只是微微打開一個通往一望無際的科學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東西有意的留下來講,學生看見了越過必修的大綱教材的可能性,到浩瀚的知識海洋中去遊泳的前景激勵着他—青少年一心想要讀那些書,這也就是閲讀的興趣。

思考和理解。其次興趣的源泉還在于把知識加以運用,使學生體驗到所學的知識是高于事實和現象的“權利感”。孩子的心靈是很需要感受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探索者,只要能不斷激發和鞏固學生成為發現者的願望,就可以使他們積極地學習,在此過程中教師的鼓勵也會讓他們十分開心,產生一種自豪感,這樣孩子的思想就會非常活躍,逐漸地體會到學習、思考帶給他們的快樂,這應該也是快樂學習的含義所在吧。除了為自己的學科教學觀察學生,學生各方面的全面、協調發展更需要觀察。只注重學生學習成績的必然無法成為一位優秀教師。教師必須去掌握自己學生的特長、興趣所在,并加以鼓勵,幫助他們能夠發揮所長。

“從四十分鍾裏榨出油來”

教會他們閲讀。

“争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呢?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第一:充分備課。充分備課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是我們必須要做好的一件事。我們要認真鑽研教材和大綱,認真領悟新課改的精神,廣泛查閲各種資料,精心備好每一堂課。

專業寫作、專業發展共同體”的“三專模式”。學校組織了“相約星期二的讀書會”,共讀的第一本書就是《給教師的建議》。

二年級的教學任務,之前我一直認為現在的一、二年級學生在學習上不會存在太大的問題,有良好的學前教育和家庭教育作後盾,學生的學習應該是得心應手的,但是短短的兩個月的時間已經徹底改變了我一有的想法,學生的基礎差異之大、反應速度之大都是令我驚訝的。有時候我甚至在懷疑自己的教學能力是否出現了問題。就在這時候我接觸到了這本書,裏面有關介紹兒童特點和後進生的文章對我啓發很大,看了後确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五節課甚至更多。

“教師應享受生活”

多點希望!

成績比較落後的差生,如何對付這些學生?往往是很多老師頭疼的難題。我們應該嘗試着用賞識的眼光來看待學生,慢慢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信心,讓所謂的“差生”也能體會到成功的快樂。

《談談對後進生的工作》、《關于寫教師日記的建議》,因為這是我迫切希望解決的幾個問題,看了後真的對我幫助很大,主要是在思想上、觀念上有了轉變,我也經常抱怨沒有時間,忙。

精心的備課,才能在課堂上旁征博引,妙語連珠,調動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備課不僅是備教材,更重要的是備學生,要考慮的學生的實際情況,讓課堂上每一個學生都有事可做,讓每一個學生的思維都活動起來,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這樣的課堂是令人向往的,師生互動的,氣氛熱烈的,和諧積極的課堂,這樣的課堂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會有一種愉悦的心情,這樣才能提高課堂效率,使課堂成為學生學習知識的樂園,從而調動學生對這門課的興趣。第二:精心設計課堂語言。蘇霍姆林斯基特别指出了教師的語言素養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他説:“教育的藝術首先包括談話的藝術。”教師的教學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的語言表達能力,這就給教師的語言修養提出很高的要求。如果教師的語言素養好,那麼他上起課來會非常輕松,學生聽的也非常明白,課堂效率怎能不高呢?相反,語言能力差,不僅會影響課堂效率,而且也會讓學生不喜歡這個老師和這門學科。所以,我們要精心設計課堂語言,争取用準确、輕松、易懂、風趣的語言吸引學生。第三:把學生當成朋友。如何才能讓學生喜歡你的這門學科?我認為,做一名合格的教師就要愛學生,用真誠平等的态度,赢得所有學生的愛戴,也就自然而然地走進了學生的心靈世界。愛學生,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走進學生的内心情感世界,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蘇霍姆林斯基説:“您若變成小孩子,便有驚人的奇迹出現:師生立刻成為朋友,學校立刻成為樂園;您立刻覺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兒大,一塊兒玩,一處兒做工,誰也不覺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

感覺到、觸摸到他們不懂的東西,使他們面前出現疑問。如果你能做到這一點,事情就成功了一半”等富有啓發的觀點成為我思考課堂的利器。

閃光的思想、精煉的語言,對我們來説,如同一條條歡快清澈的小溪,匯集在一起就是浩瀚博大的海洋,常讀常新。

上課時那麼端正地坐着、那麼認真地聽着,我的心裏真有些説不出的滋味,這個柔弱的小女孩用她的天真、執著觸碰着我心靈最柔軟的角落,我開始思考是什麼讓我變得冷漠?是我自己還是這個繁雜的社會?我是否能堅守住這片柔軟的角落?讓我們努力地去做吧:在批評時注意點方式方法,在責問時多點耐心傾聽,多給他們學習的信心!

這讓我想起一個寓言故事,能夠爬到金字塔頂的只有兩種動物,一種是鷹而另一種卻出乎意料的是蝸牛。看來只要堅持努力,沒有不成功的事情,看來“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話説得也不為過,如果老師能吸引學生不斷堅持,萬事就能成功。

好感與贊揚,渴望得到老師和其它成人的尊重與賞識。

背景;在課堂學習中也要選取适當的時機讓學生自主閲讀課本,提高自學能力,這也是一種學習的能力的培養。

智力背景、思維課、思維訓練、讓知識活起來、閲讀自動化等等。

仔細耐心地研究兒童的智力發展、情感發展和道德發展的情況,找出他們在學習上感到困難的原因。或許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嘗試去努力:

獲取成功,進而獲得高度的自我感受、責任感與意志力以及渴望再度通過學習,通過克服勞動/學習中的困難而獲得幸福的動機”。簡言之,生命是不斷克服困難,獲得成功的循環反復的過程。

“把困難當作機會”

精練的語言,對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説,絲毫不顯過時,它仍像“場及時雨”,滋潤着一顆顆幹渴的靈魂。它像與教師面對面一樣,針對着教師的苦惱與困惑妮據道來,常讀常新,每次讀都有新的收獲與體驗。

老師的賞識和成功的體驗,通過這些,才能促使他們產生一種内驅力,促進他們成就動機的發展,促進他們發現自己,看到自己潛在的力量和優點,從而滿懷信心地不斷争取成功。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問題學生不一定是“壞學生”,這使我想起了英國科學家麥克勞德的故事,麥克勞德上小學的時候曾偷偷地殺死了校長家的狗,這在西方國家顯然是難以原諒的錯誤,但麥克勞德遇到了一位高明的校長,懲罰他的是畫出兩張解剖圖;狗的血液循環圖和骨骼結構圖,正是這個包含理解,寬容和善待心懷的“懲罰”,使小麥克勞德愛上了生物學,并最終因發現胰島素在治療糖尿病中的作用,而走上了諾貝爾獎的領獎台。反思我們的教育,我們有時候也可能習慣一些行為過失調皮搗蛋的孩子戴上“壞”帽子,随意的貼上“壞孩子”的标籤,其結果往往直接影響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徑一事,不長一智,孩子們正處在身心發展階段,是非觀念尚未成熟對一些問題有不正确的看法和錯誤的做法,是難免的,細細想想,其實孩子犯錯誤時,他們迫切想得到的,是老師的理解和幫助,而絕不是粗暴的批評和懲罰,孩子們正是通過不斷從錯誤中吸取教訓而成長,成熟起來的,其實孩子們看起來最不值得愛的時候,恰恰是他們最需要愛的時候,如果我們讨厭孩子,那麼我們的教育還沒有開始,實質上就已經結束了,讓我們時常想一想教育專家們的諄諄告誡:“你的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正如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所告誡教師們的那樣:“請記住: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于事的。”

愛護、尊重、信任、期望、賞識以及盡責的美好情感,當學生感悟到這種師愛後,便會激發出積極向上的熱情,從而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師有了愛,才會用伯樂的眼光去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對自己的教育對象充滿信心和愛心,才會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創新的精神。如果教師發自内心地向學生傾注真情,用真心、善意和語言去打動他們、感化他們、啓發他們、誘導他們,讓他們增強信心和勇氣,讓他們認識到問題的根源,奮起直追,最終他們也會成為生活和學習的強者。

珍視他們的好奇心。

安全感和信賴感。愛孩子,就必須善于走進孩子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幼兒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以心靈感受心靈,育感情赢得感情。

事物、現象展示在兒童面前,我們在兒童面前展示的物品、事物和現象越多,他應付產生越來越多的疑問,他就越加感到驚奇和高興。”

我想:《給教師的建議》這樣的經典教育書籍大概是讀一輩子也讀不夠的。

給教師的的建議讀後感 第3篇

愛做小動作、無精打采等,其實在抱怨孩子的同時我們應該想到:有些原因就在我們自己身上。讀了這本書,我們不妨仔細地反思一下自己,我們的課備得充分嗎?我們的課堂是不是激發了每一個孩子的探索知識的欲望?是不是讓每個孩子都動了起來?是不是讓每個孩子都有事可做?每天都這麼想想我們就會發現,很多孩子不聽話的原因就在我們自己身上,所以,要精心備好每一堂課就是我們必須要做好的一件事,我們所設計的每一堂課應該讓每一個孩子都有事可做,讓每一個孩子的思維都活動起來,讓每一個孩子都參與到我們的教學活動中來,這樣的課堂是令人向往的、師生互動的、氣氛熱烈的、和諧積極的課堂,這樣的課堂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會有一種愉悦的心情。雖然要做到這些不容易,但是只要堅持努力,真正動腦筋來設計我們的課堂,我們的抱怨聲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少了很多。

實效性,使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起來。教師通過反思,自覺地探索教育教學過程,在學中教,在教中學,這是教師自我提高的最佳途。

做小動作等現象,在以後的工作中,不能一味地批評、指責學生,而要學會反思自己,從自身找原因: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而學生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如看電視、打電腦、玩遊戲時卻那麼專心致志,是不是自己的課堂不夠生動,沒有引起學生的興趣;是不是自己的某些做法學生不滿意,從而引起學生對自己的課堂的讨厭等等。寫到這裏,我又想起了一件有趣的事情,記得在一次數學課上,一位平時表現一直不錯的女孩子竟然看起了課外書,在課後找這位學生談話時,她竟然無辜地説:“老師,我一直舉手,你都不讓我發言。”多麼單純的想法,竟然想到用這種方法來引起老師的注意。但是,班級那麼多人,老師也不可能一一叫到,當我向她解釋這種情況并告訴她舉手更重要的目的的是告訴老師自己會了以後,這位學生在接下來的數學課堂中一直表現優秀,而且對待作業也更加認真了。因此,在以後的工作中,要注重關注課堂中的每一個細節,面對學生的問題,要善于蹲下身去傾聽孩子的想法,并及時、認真地反思并改善自己的教學行為,讓每個孩子都把上數學課看作一種樂趣,并能在課堂中獲得發展。

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候還會遇到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因而教師幹脆對他放棄不管的學生呢?這是因為在學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裏,對兒童缺乏個别對待的态度的緣故。學生的基礎不一,接受能力有差異,因此我們就不能以同樣的标準來要求不同的學生。“可以把教學和教育的所有規律性都機械地運用到他身上的那種抽象的學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麼對所有學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學習上取得成就的先決條件。”作為教者,我們的工作對象是學生,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面對這樣的現狀,如果我們硬是要以同樣的标準來要求不同的學生,用自以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教學方式來教育所有學生的話,那只能出現一種結果:一部分學生的自信被摧毀,一部分學生的能力被扼殺。

随意識記與不随意注意、不随意識記結合起來時,才能點燃學生意識中的“思維引火線”。

精練的語言,對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説,絲毫不顯過時,它仍像一場及時雨,滋潤着一顆顆幹渴的靈魂。它像與教師面對面一樣,針對着教師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常讀常新,每次讀都有新的收獲與體驗。

“同坐在一個教室裏,别的學生都會了,你為什麼不會呀!”等等。有時候想想,學生與學生之間存在差異,這種現象是很正常的,但再想一想,就認為這是不是對自己的一種安慰呀,小學這麼簡單的數學知識,每一個學生都應該會的。但是看了第一頁到第二頁的一段話,我受到了很大的啓發。蘇霍姆林斯基説:“學習上的成就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種相對的東西:對一個學生來説,“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對另一個學生來説,“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師要善于确定:每一個學生在此刻能夠做到什麼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這是教育技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讀完這段話後,我就下定決心:一定要給學困生更多的關心和愛,從尊重學生的角度出發,采用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與學生談心,讓他們體會到老師是真心幫助他進步,并通過談心找到問題的症結所在,制訂出符合孩子自身的學習内容和學習目标。然後從基礎的内容學起,一步一步地幫助孩子,并讓孩子從中充分體會到成功的喜悦,從而消除對學習的畏懼,激發他們的學習欲望。這樣慢慢便成達到蘇霍姆林斯基所説的那樣:“學生就不會把教師單純地看成嚴厲的監督者,也不會把評分看成一種棍棒。他可以坦率地對教師説:某某地方我沒有做好,某某地方我不會做。他的良心是純潔的,他不可能去抄襲别人的作業或者考試時搞夾帶。他想樹立起自己的尊嚴。”

“無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蘇霍姆林斯基説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

禀賦、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來。我們也可以從圖書、報紙的種種事實可以看到,一個人最終的研究或發展方向,都可能與他小時候所喜愛的那門學科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是啊,作為老師,最希望的就是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只有這樣,學生才有興趣學才可能學好!

教師的意義。要做一個好教師就要有一顆寬容的心、善良的心、美麗的心,要有豐富的科學知識,敏鋭的教育眼光,全面的教育技能,崇高的教育理想,陽光的教育行動。讓我們以此為目标做為對自己的鞭策。

課前準備、上課、批改作業、課後輔導,現在還要抽出時間來搞課題研究。教師和所有的人一樣,要做家務,也要教育自己的子女,這些都需要時間。那麼教師的時間到底從那裏來呢?蘇霍姆林斯基為我們指明了方向,解決了這個時間問題,答案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于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多讀書。确實,我們在自己所教的那門學科裏,學校所發的那本教科書裏包含的那點基礎知識,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知識的海洋裏,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的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之一粟。原來,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應該首先考慮清楚的。

關于給教師的的建議讀後感匯編3篇就分享完了,您有什麼想法可以聯系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