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馬爾
一個信息發佈的網站

國學經典集合6篇

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今天小編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國學經典集合6篇,歡迎閲讀~

國學經典集合6篇

國學經典 第1篇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詩經碩鼠》

窮不失義,達不離道。《孟子盡心章句上第九節》

不能則學,疑則問《大戴禮記曾子制言上第五十四》

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論語學而篇》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論語八佾篇》

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老子德經第五十八章》

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離婁章句下第二十八節》

不興其藝,不能樂學。《禮記學記》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于眾也。《孟子離婁章句上第一節》

治生乎君子,亂生乎小人。《荀子王制》

敗軍之将,不可以言勇《史記淮陰侯列傳》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第二十章》

四體不勤,五谷不分《論語微子篇》

梓匠輪輿,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孟子盡心章句下第五節》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第二節》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老子道經第十八章》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老子德經第七十一章》

易其田疇,薄其税斂,民可使富也。《孟子盡心章句上第二十三節》

法不仁,不可以為法。《墨子章法儀》

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孝經紀孝行》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大學第一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老子道經第三十三章》

此已被私欲隔斷,不是知行的本體了。《傳習錄卷上徐愛錄》

害浣害否?歸寧父母。《詩經葛覃》

聞賢而不舉,殆;聞善而不索,殆;見能而不使,殆《管子法法》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随,恒也。《老子道經第二章》

居移氣,養移體《孟子盡心章句上第三十六節》

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災及其身者也。《中庸第二十八章》

功者難成而易敗,時者難得而易失也。《史記七十列傳淮陰侯列傳》

堂上遠于百裏,堂下遠于千裏,門庭遠于萬裏。《管子法法》

富貴不離其身,然後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孝經諸侯》

慧者心辯而不繁説,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譽揚天下。《墨子章修身》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勸學》

尊嚴而憚,可以為師《荀子致士》

勇,志之所以敢也。《墨子章經》

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中庸第十三章》

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朱子家訓》

聽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官《墨子章尚賢》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論語季氏篇》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裏仁篇》

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盡心章句下第十六節》

關關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經關雎》

唯天下至誠,方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中庸第三十二章》

有兼聽之明,而無矜奮之容;有兼覆之厚,而無伐德之色。《荀子正名》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孟子盡心章句上第二十節》

不足于行者,説過;不足于信者,誠言。《荀子大略》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老子德經第八十一章》

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章修身》

萬事莫貴于義。《墨子章貴義》

授書不在徒多,但貴精熟《傳習錄卷下右南大吉錄》

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載人,不能治人也;宇中萬物生人之屬,待聖人然後分也。《荀子禮論》

彼其之子,美如玉。美如玉,殊異乎公族。《詩經汾沮洳》

君子養心莫善于誠,致誠則無它事矣,唯仁之為守,唯義之為行。《荀子不苟》

木與木相摩則然,金與火相守則流《莊子雜篇外物》

兵不完利,與無操者同實《管子參患》

無分者,人之大害也;有分者,天下之本利也《荀子富國》

義人在上,天下必治《墨子章非命》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告子章句上第六節》

巨屦小屦同賈,人豈為之哉?《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四節》

輪匠執其規、矩,以度天下之方圓《墨子天志》

如知其非義,斯速已矣,何待來年。《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第八節》

賞賜不能喜,誅罰不能威《墨子章七患》

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荀子修身》

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惡也。《荀子修身》

説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孟子盡心章句下第三十四節》

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飾非《史記汲鄭列傳》

欲人之處高爵祿,則以讓賢也;多财則以分貧也。《墨子章魯問》

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迩言。隐惡而揚善。《中庸第六章》

夫聲樂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謹為之文。樂中平則民和而不流,樂肅莊則民齊而不亂。《荀子樂論》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中庸第一章》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為政篇》

君子少思長,則學;老思死,則教;有思窮,則施也。《荀子法行》

賢不肖不雜則英傑至,是非不亂則國家治。《荀子王制》

甘井近竭,招木近伐《墨子章親士》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孫醜章句上第六節》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老子道經第二十四章》

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知者《荀子大略》

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篇》

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篇》

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孟子離婁章句上第十一節》

江河之水,非一水之源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墨子章親士》

尾生與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莊子雜篇盜跖》

死生契闊,與子成説。《詩經擊鼓》

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将興,必有祯祥;國家将亡,必有妖孽。《中庸第二十四章》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詩經蒹葭》

國學經典 第2篇

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人而無儀,不死何為。

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阖棺。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

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

疾風知勁草,歲寒見後凋。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言者無罪,聞者足戒。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美詞網)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男兒何不帶吳鈎,收取關山五十州。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挂雲帆濟滄海。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貧賤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

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愁思落誰家。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

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婵娟。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鑑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滿招損,謙受益。

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

相見時難别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興酣落筆搖五嶽,詩成笑傲凌滄海。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沉舟側畔千帆進,病樹前頭萬木春。

桐花萬裏丹山路,雛鳳清于老鳳聲。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殘雪壓枝猶有桔,凍雷驚筍欲抽芽。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

多行不義必自斃。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裏。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

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台,起于累土;千裏之行,始于足下。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毀于随。

采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歷鑑前朝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盡信書,不如無書。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藥苦口利于病。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晖。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燕雀安知鴻鹄之志哉。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老骥伏枥,志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宋蘇轼題西林壁)

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功夫老始成。

國學經典 第3篇

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中庸第十章》

見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見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惡也。《荀子修身》

先行其言,而後從之。《論語為政篇》

飢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荀子榮辱》

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論語季氏篇》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論語述而篇》

道在迩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之難。《孟子離婁章句上第十一節》

視爾如荍,贻我握椒。《詩經東門之枌》

少事長,賤事貴,不肖事賢,是天下之通義也。《荀子仲尼》

惟仁者宜在高位。《孟子離婁章句上第一節》

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禮記學記》

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中庸第二十章》

未有知而不行者。《傳習錄卷上徐愛錄》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述而篇》

瑕不掩瑜、瑜不掩瑕《禮記聘義》

抑若揚兮,美目揚兮。巧趨跄兮,射則臧兮。《詩經猗嗟》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荀子哀公》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孟子盡心章句上第二十節》

聚斂者,召寇、肥敵、亡國、危身之道也《荀子王制》

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章句上第九節》

知賢之為明,輔賢之謂能,勉之強之,其福必長。《荀子解蔽》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老子德經第四十章》

人皆可以為堯舜《孟子告子章句下第二節》

今天下之士君子,将猶多皆疑惑厚葬久喪之為中是非利害也。《墨子章節用》

故君子力事日強,願欲日逾,設壯日盛。《墨子章修身》

好女之色,惡者之孽也;公正之士,眾人之痤也;修道之人,污邪之賊也。《荀子君道》

博學而詳説之,将以反説約也。《孟子離婁章句下第十五節》

食者,國之寶也;兵者,國之爪也《墨子章七患》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論語公冶長篇》

道隐于小成,言隐于榮華。《莊子内篇齊物論》

太上無敗,其次敗而有以成,此之謂用民。《墨子章親士》

利之所在,雖千仞之山無所不上,深源之下,無所不入焉。《管子禁藏》

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雲。《論語述而篇》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史記淮陰侯列傳》

古之人,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章句上第九節》

莫見乎隐,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禮記中庸》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中庸第十四章》

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中庸第二十章》

用下敬上,謂之貴貴;用上敬下,謂之尊賢。貴貴、尊賢,其義一也。《孟子萬章章句下第三節》

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孟子公孫醜章句上第五節》

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中庸第二十章》

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孟子離婁章句下第二十二節》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老子道經第十四章》

拱把之桐梓,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養之者。《孟子告子章句上第十三節》

不憤不啓,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篇》

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老子德經第六十三章》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讷。《老子德經第四十五章》

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辍冬,地不為人之惡遼遠也辍廣,君子不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荀子天論》

積于不涸之倉者,務五谷也《管子牧民》

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則災猶未去也。《墨子章尚同》

維鵲有巢,維鸠居之。之子于歸,百兩御之。《詩經鵲巢》

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孟子盡心章句上第四十一節》

楚雖三户,亡秦必楚《史記十二本紀項羽本紀》

足以充虛繼氣,強股肱,耳目聰明,則止。《墨子章節用》

跬步而不休,跛鱉千裏;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荀子修身》

鳥之将死,其鳴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論語泰伯篇》

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荀子榮辱》

善用兵者不以短擊長,而以長擊短。《史記淮陰侯列傳》

眾口铄金,積毀銷骨《史記張儀列傳》

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災必逮夫身。《大學第十一章》

聲樂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荀子樂論》

刑稱罪,則治;不稱罪,則亂。《荀子正論》

酒極則亂,樂極則悲《史記滑稽列傳》

人胸中各有個聖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傳習錄卷下門人陳九川錄》

名無固實,約之以命實,約定俗成,謂之實名。《荀子正名》

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老子德經第七十九章》

聞誅一夫纣矣,未聞弑君也。《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八節》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老子道經第二十五章》

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論語公冶長篇》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篇》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章句下第十四節》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中庸第一章》

教民禮順,莫善于悌。《孝經廣要道》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中庸第一章》

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兇年。《老子道經第三十章》

今士之用身,不若商人之用一布之慎也。《墨子章貴義》

儒者在本朝則美政,在下位則美俗《荀子儒效》

短绠不可以汲深井之泉,知不幾者不可與及聖人之言。《荀子榮辱》

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内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户,必親自檢點。《朱子家訓》

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孟子告子章句上第九節》

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中庸第二十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老子德經第四十五章》

養其小者為小人,養其大者為大人。《孟子告子章句上第十四節》

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中庸第二十章》

論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荀子君道》

良農不為水旱不耕,良賈不為折閲不市《荀子修身》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孟子盡心章句上第二十節》

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大學第十章》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老子德經第五十七章》

得黃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諾《史記季布栾布列傳》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朱子家訓》

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廋哉?《孟子離婁章句上第十五節》

為人若此,庶乎近焉。《朱子家訓》

是以動則必陷,為則必辱,是偏傷之患也。《荀子不苟》

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詩經無衣》

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中庸第十四章》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别,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四節》

望時而待之,孰與應時而使之!《荀子天論》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孟子離婁章句上第二十六節》

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鬼。《禮記祭義》

國學經典 第4篇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詩經月出》

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孟子告子章句下第十五節》

好面譽人者,亦好背而毀之。《莊子雜篇盜跖》

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際,非一士之智也《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

禮者,所以正身也;師者所以正禮也。《荀子修身》

不義不富,不義不貴,不義不親,不義不近。《墨子章尚賢》

豐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萬億及秭。《詩經豐年》

故父母、學、君三者,莫可以為治法。《墨子章法儀》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老子德經第六十七章》

為其所難者,必得其所欲焉;未聞為其所欲,而免其所惡者也。《墨子章親士》

吾以為古之善者則述之,今之善者則作之,欲善之益多也。《墨子章耕柱》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篇》

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鹄,反求諸其身。《中庸第十四章》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章句上第九節》

運籌帷幄之中,制勝於無形《史記七十列傳太史公自序》

以其行理也。行理性于染當。《墨子章所染》

利人乎即為,不利人乎即止。《墨子章非樂》

君子之于子,愛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視,道之以道而勿強。《荀子大略》

聽人以言,樂于鍾鼓琴瑟。《荀子非相》

君子進則能益上之譽,而損下之憂《大戴禮記曾子制言中第五十五》

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圹也。《孟子離婁章句上第九節》

致虛極;守靜篤。《老子道經第十六章》

貌言華也,至言實也,苦言藥也,甘言疾也。《史記七十列傳商君列傳》

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勸學》

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闇于大理。《荀子解蔽》

以此虧奪民衣食之财,仁者弗為也。《墨子章非樂》

小人者其未得也,則憂不得;既已得之,又恐失之。是以有終身之憂,無一日之樂也。《荀子子道》

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别乎?《論語為政篇》

國有賢相良将,民之師表也。《史記七十列傳太史公自序》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老子德經第八十一章》

國家将興,必有祯祥;國家将亡,必有妖孽。《中庸第二十四章》

鑑於水者見面之容,鑑於人者知吉與兇《史記七十列傳範睢蔡澤列傳》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大學第一章》

吾未聞枉己而正人者也,況辱己以正天下者乎?《孟子萬章章句上第七節》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離婁章句上第五節》

居家戒争訟,訟則終兇;處世戒多言,言多必失。《朱子家訓》

所敬者寡,而悦者眾,此之謂要道也。《孝經廣要道》

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中庸第十四章》

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孟子盡心章句上第六節》

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論語裏仁篇》

禮者、斷長續短,損有餘,益不足,達愛敬之文,而滋成行義之美者也。《荀子禮論》

仁義禮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貨财粟米之于家也《荀子大略》

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孟子萬章章句上第四節》

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中庸第二十七章》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老子德經第八十一章》

貴名不可以比周争也,不可以誇誕有也,不可以勢重脅也《荀子儒效》

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論語雍也篇》

疑行無名,疑事無功。《史記七十列傳商君列傳》

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老子道經第二十三章》

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中庸第二十一章》

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隐。《論語泰伯篇》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四節》

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第一節》

嘒彼小星,三五在東。肅肅宵征,夙夜在公。寔命不同。《詩經小星》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論語學而篇》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傳習錄卷上門人陸澄錄》

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于君。《孝經廣揚名》

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大學第一章》

農不出則乏其食,工不出則乏其事,商不出則三寶絕,虞不出則财匮少。《史記七十列傳貨殖列傳》

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孟子離婁章句上第十二節》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争,故無尤。《老子道經第八章》

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苟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三節》

國君好仁,天下無敵焉。《孟子盡心章句下第四節》

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傳習錄卷上徐愛錄》

惟順于父母,可以解憂。《孟子萬章章句上第一節》

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孟子公孫醜章句上第二節》

樂者,聖王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荀子樂論》

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孟子盡心章句上第三十三節》

上無禮,下無學,賊民興,喪無日矣。《孟子離婁章句上第一節》

有其言,無其行,君子恥之《禮記雜記下》

君子将説富貴,必勉于仁也。《大戴禮記曾子制言中第五十五》

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禮記表記》

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荀子非十二子》

巧而好度,必節;勇而好同,必勝;知而好謙,必賢。《荀子仲尼》

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孟子離婁章句上第十節》

道存則國存,道亡則國亡。《荀子君道》

冬日之不濫,非愛冰也;夏日之不炀,非愛火也,為不适于身便于體也。《管子禁藏》

夫禮之初,始諸飲食《禮記禮運》

一箪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論語雍也篇》

上之為政,得下之情則治,不得下之情則亂。《墨子章尚同》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孟子告子章句下第十五節》

将欲歙之,必故張之;将欲弱之,必故強之;将欲廢之,必故興之;将欲取之,必故與之。是謂微明。《老子道經第三十六章》

倉無備粟,不可以待兇飢《墨子章七患》

仁人之事者,必務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子章兼愛》

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中庸第十九章》

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老子道經第三十三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老子德經第七十章》

國學經典 第5篇

勿多言,多言多敗;勿多事,多事多患。《管子》

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周易》

人恒過,然後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後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後喻。《孟子》

君子進德修業,欲及時也。《周易》

與人善言,暖于布帛;傷人之言,深于矛戟。《荀子》

不遠復,無祗悔,元吉。《周易》

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孟子》

人而無儀,不死何為。《詩經風相鼠》

螓首娥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詩經》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史記》

投我以桃,報之以李。《詩經大雅抑》

千裏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學不可以已。《荀子》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義感君子,利動小人。《晉書》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台,起于累土;千裏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道不同,不相為謀。《論語》

智者棄短取長,以致其功。《後漢書王符傳》

滿招損,謙受益。《尚書》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詩經》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上天下澤。子以辨上下,定民志。《周易》

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左傳》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安土敦乎仁,故能愛。《周易》

以清白遺子孫,不亦厚乎。《南史》

篷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荀子》

不精不誠,不能動人。《莊子》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語》

我東曰歸,我心西悲。《詩經》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君子以慎言語,節飲食。《周易》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老子》

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論語》

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鳏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禮記》

鳥之将死,其鳴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史記》

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

君子以儉德辟難,不可榮以祿。《周易》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增廣賢文》

地中有水,君子以容民畜眾。《周易》

燕雀安知鴻鹄之志哉。《史記陳涉世家》

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周易》

懼以終始,其要無咎。《周易》

驽馬十駕,功在不舍。《荀子》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詩經小雅鶴鳴》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戰國策》

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論語》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詩經王風黍離》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

君子以遏揚善,順天休命。《周易》

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論語》

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論語》

治國之道,必先富民。《管子》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詩經》

積之而後高,盡之而後聖;故聖人也者,人之所積也。《荀子》

君子以慎德,積小以高大。《周易》

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周易》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莊子》

為者常成,行者常至。《晏子春秋》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荀子》

路遙知馬力,事久見人心。《增廣賢文》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藥苦口利于病。《史記留侯世家》

明大數者得人,審小計者失人。《管子》

強中自有強中手,莫向人前滿自誇。《警世通言》

狡兔盡則良犬烹,敵國滅則謀臣亡。《韓非子》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孟子》

思慮熟則得事理,行端直則無禍害。《韓非子》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過零丁洋》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禮記》

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尚書》

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周易》

勞謙君子,萬民服也。《周易》

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禮記》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漢書》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論語》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大戴禮記》

以文會友,以友輔仁。《論語》

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雲胡不喜?《詩經》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孟子》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論語》

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周易》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莊子》

吞舟之魚,不遊枝流;鴻鹄高飛,不集污池。《呂氏春秋》

有其言,無其行,君子恥之。《禮記》

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左傳》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老子》

君子好遁,小人否也。《周易》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論語》

窮當益堅,老當益壯。《後漢書》

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獄。《周易》

竊鈎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莊子》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孟子》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周易》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

家有常業,雖飢不餓;國有常法,雖危不亡。《韓非子》

負且乘,致寇至。貞吝。《周易》

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宋朱熹讀書之要》

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

言必行,行必果。《論語》

人之多言,亦可畏也。《詩經》

得時者昌,失時者亡。《呂氏春秋》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孟子盡心上》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周易》

含弘光大,品物鹹亨。《周易》

窮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孫子兵法》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孫子兵法》

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周易》

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戰國策》

太剛則折,至察無徒。《晉書》

澤中有雷,随。君子以向晦入宴息。《周易》

探赜索隐,鈎深致遠。《周易》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宋朱熹觀書有感》

苟非其人,道不虛行。《周易》

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

明者見危于無形,智者見禍于未萌。《三國志》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勸學》

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周易》

來而不往,非禮也。《禮記》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增廣賢文》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太子少傅箴》

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賊也。《荀子》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孟子》

道雖迩,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荀子》

風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周易》

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

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周易》

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管子》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詩經》

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論語》

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周易》

千裏之堤,潰于蟻穴。《韓非子》

管中窺豹,時見一斑。《晉書》

慎爾言,将有和之;慎爾行,将有随之。《呂氏春秋》

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詩序》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上》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孟子》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論語》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禮記》

甘瓜苦蒂,天下物無全美。《墨子》

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孫子兵法》

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孫子兵法》

不作無補之功,不為無益之事。《管子》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

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亂。《管子》

不妄取,不妄求,不妄想,不妄求。《周易》

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周易》

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周易》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後漢書》

無平不陂,無往不復,艱貞無咎。《周易》

以肉去蟻,蟻愈多;以魚驅蠅,蠅愈至。《韓非子》

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終也。《周易》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離騷》

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周易》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詩經》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增廣賢文》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詩經》

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

老骥伏枥,志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三國志》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戒。《詩經》

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詩經》

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周易》

山附于地,剝。上以厚下安宅。《周易》

物無妄然,必有其理。《周易》

福不擇家,禍不索人。《管子》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戰國策荊轲刺秦王》

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周易》

知而好問,然後能才。《荀子》

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詩經》

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荀子》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孟子》

死生契闊,與子相悦。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詩經》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養生主》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禮記》

夫妻反目,不能正室。《周易》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論語》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左傳》

君子豹變,小人革面。《周易》

風行水上,自然成文。《周易》

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論語》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戰國策》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地中有水,師。君子以容民畜眾。《周易》

内省不疚,未何憂何懼!《論語》

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周易》

在家千日好,出門處處難。《增廣賢文》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

得眾而不得其心,則與獨行者同實。《管子》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刍狗。《道德經》

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論語》

兵之形,避實而擊虛。《孫子兵法》

君子以遠小人,不惡而嚴。《周易》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詩經》

事以密成,語以泄敗。《韓非子》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悦己者容。《戰國策》

有孚惠心,勿問元吉,有孚惠我德。《周易》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宋司馬光訓儉示康》

千丈之堤,以蝼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韓非子》

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周易》

雲雷,屯。君子以經綸。《周易》

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禮記》

國學經典 第6篇

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

言必信,行必果。

水滴石穿,繩鋸木斷。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往者不可谏,來者猶可追。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千裏之堤,毀于蟻穴。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惡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高岸為谷,深谷為陵。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鳏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不患貧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

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道不拾遺,夜不閉户。

字字看來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

聰明流通者戒于太察,寡聞少見者戒于壅蔽。

靜如處女,動如脱兔。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

不憤不啓,不悱不發。

千鈞之弩,不為鼷鼠發機;萬石之鍾,不以莛撞起音。

仰之彌高,鑽之彌堅。

德不孤,必有鄰。

欲加之罪,何患辭。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

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良藥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人生有新故,貴賤不相逾。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

寬而栗,柔而立,願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温,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黃鍾毀棄,瓦釜雷鳴。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當仁,不讓于師。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好勝人,恥聞過,騁辯給,眩聰明,厲威嚴,恣強愎,此六者,君上之弊也。

自暴者不可有信也,自棄者不可有為也。

鳥之将死,其鳴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滿招損,謙受益。

盡信書,不如無書。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内自省也。

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

倉廪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莫悲兮生别離,樂莫樂兮新相知。

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讷。

關于國學經典集合6篇就分享完了,您有什麼想法可以聯系小編。